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追寻卡西亚托》是美国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的最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贯穿着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进行,杂糅了现实与想象、逼真与虚构,向读者还原了一个残暴无情的战争场面,表达了战争对人们带来了致命而持久的创伤,同时也说明了主人公穿越过程中所面临的时间上的永恒和空间上的无边,从而揭示小说主题和内涵。
【关键词】《追寻卡西亚托》 穿越 时间 空间
一、引言
美国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以描写越战经历及及其对美国士兵的影响见长,1979年凭借《追寻卡西亚托》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描绘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在越南作战、亲历越战的创伤经历。小说主人公卡西亚托出于对战争的极端厌恶和抵制,抛下一切逃离战场。于是其他士兵追寻卡西亚托,另一名主人公保罗·伯林在站岗放哨时由于难熬那6个小时,不停地回忆战争前后的各种经历,其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读者直面越战现场,直击战争之残酷,人性的光辉与渺小。随着保罗·伯林的想象,他追寻着卡西亚托,穿过亚欧大陆,终于在巴黎将其找到。整篇小说融合了现实与虚构,想象与逼真,时空错乱,真实反映了越南战争战场上士兵的内心状态。目前,《追寻卡西亚托》已引起少数学者的关注,有的从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文中主要人物、情节、事件等的戏仿、并置、断裂等特点;有的着重分析了其元小说叙事模式,揭示了战争的荒谬、残暴、复杂多变;有的则侧重于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剖析小说所揭示的霸权意识和文化渗透;还有的利用热奈特叙述学的时间理论分析了小说中使用的时序和时频两方面的叙事技巧,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这些评述对读者理解《追寻卡西亚托》大有裨益。本文将从“穿越”的角度,着重分析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小说主人公的跨越之旅,来揭示越战战场上士兵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现实内心世界,从而揭露战争的残忍和暴力,以及对各方造成的深远影响。
二、时间的穿越——走向永恒
《追寻卡西亚托》主要记叙的是保罗·伯林在站岗时的6个小时内无限的回忆和遐想,包括他到达越战战场第一天的所见所闻,中途亲眼所看到的各种轰炸、屠杀等残忍场面,还包括他对卡西亚托逃亡的无限猜想。在这短短的黎明前的六个小时中,柏林似乎梦到了身边战友一个个分别倒下,他还梦到了各种与战争有关的悲惨场景,当然也梦到了他追逐到了卡西亚托。他想到了中尉是如何被谋杀在地道的,好朋友是如何惨死的,以及其它各种惨状。所有这些在小说中并没有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来,而是完全打乱了顺序。这实际上更加反映了当时保罗·伯林内心的混乱状态。试想一下,在当时战事纷飞,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士兵的内心怎能保持清醒和淡定。此外,保罗仍然对未来心存幻想,他渴望着战争结束他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爱的人身边。随着这样的展望,凌晨也即将来到,他的放哨也即将终止了。从而,这种时间上的跳跃将小说主人公的思绪带往永恒。
三、空间的穿越——走向无边
从小说中不难看出,卡西亚托的整个逃亡足迹是从越南战场行军穿越老挝、缅甸、印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终抵达巴黎。整个路程历时6个月,总长8600英里。由这些地方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卡西亚托要逃亡巴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来分析。众所周知,当一名士兵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而中途擅自回国,那么他和他的整个家庭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样,卡西亚托自然不能想着回到美国。为了避免卷入战争,他选择逃往巴黎。一路上经过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巴黎当时正在签署和平条约,因此,这也反映了卡西亚托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在许多中外名篇小说中,向西行通常意味着对自由的向往。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那种残酷而荒诞的情形下,卡西亚托仍然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可见其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特色,以及空间上的无线延展的可能。
四、结语
《追寻卡西亚托》是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荣获了国家图书奖。可见其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本文着重从“穿越”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穿越特性,表达了其在时间上具有永恒的特点,在空间上,也具有无边的特性。鉴于文本本身做涵盖的信息量之广,内容意义之丰富,还有很多尚待各位读者继续挖掘之处,因此亟待各位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im O’Brien.Going after Cacciato[M].New York: Delacorte Press,1978.
[2]Gan Wenping.On Robert Stone and Tim O’Brien: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Vietnam War Within and Beyond[M].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4.
[3]罗小云.文化冲突中的牛仔之旅——解读奥布莱恩的《追寻卡西亚托》[J].外国语文,2009(1):28-32.
[4]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者,2006.
作者简介:张文俊(1990-),女,汉族,湖北天门人,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商务英语。
【关键词】《追寻卡西亚托》 穿越 时间 空间
一、引言
美国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以描写越战经历及及其对美国士兵的影响见长,1979年凭借《追寻卡西亚托》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该书描绘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在越南作战、亲历越战的创伤经历。小说主人公卡西亚托出于对战争的极端厌恶和抵制,抛下一切逃离战场。于是其他士兵追寻卡西亚托,另一名主人公保罗·伯林在站岗放哨时由于难熬那6个小时,不停地回忆战争前后的各种经历,其丰富的想象力带领读者直面越战现场,直击战争之残酷,人性的光辉与渺小。随着保罗·伯林的想象,他追寻着卡西亚托,穿过亚欧大陆,终于在巴黎将其找到。整篇小说融合了现实与虚构,想象与逼真,时空错乱,真实反映了越南战争战场上士兵的内心状态。目前,《追寻卡西亚托》已引起少数学者的关注,有的从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文中主要人物、情节、事件等的戏仿、并置、断裂等特点;有的着重分析了其元小说叙事模式,揭示了战争的荒谬、残暴、复杂多变;有的则侧重于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剖析小说所揭示的霸权意识和文化渗透;还有的利用热奈特叙述学的时间理论分析了小说中使用的时序和时频两方面的叙事技巧,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这些评述对读者理解《追寻卡西亚托》大有裨益。本文将从“穿越”的角度,着重分析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小说主人公的跨越之旅,来揭示越战战场上士兵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现实内心世界,从而揭露战争的残忍和暴力,以及对各方造成的深远影响。
二、时间的穿越——走向永恒
《追寻卡西亚托》主要记叙的是保罗·伯林在站岗时的6个小时内无限的回忆和遐想,包括他到达越战战场第一天的所见所闻,中途亲眼所看到的各种轰炸、屠杀等残忍场面,还包括他对卡西亚托逃亡的无限猜想。在这短短的黎明前的六个小时中,柏林似乎梦到了身边战友一个个分别倒下,他还梦到了各种与战争有关的悲惨场景,当然也梦到了他追逐到了卡西亚托。他想到了中尉是如何被谋杀在地道的,好朋友是如何惨死的,以及其它各种惨状。所有这些在小说中并没有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来,而是完全打乱了顺序。这实际上更加反映了当时保罗·伯林内心的混乱状态。试想一下,在当时战事纷飞,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士兵的内心怎能保持清醒和淡定。此外,保罗仍然对未来心存幻想,他渴望着战争结束他能回到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爱的人身边。随着这样的展望,凌晨也即将来到,他的放哨也即将终止了。从而,这种时间上的跳跃将小说主人公的思绪带往永恒。
三、空间的穿越——走向无边
从小说中不难看出,卡西亚托的整个逃亡足迹是从越南战场行军穿越老挝、缅甸、印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终抵达巴黎。整个路程历时6个月,总长8600英里。由这些地方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卡西亚托要逃亡巴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来分析。众所周知,当一名士兵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而中途擅自回国,那么他和他的整个家庭都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样,卡西亚托自然不能想着回到美国。为了避免卷入战争,他选择逃往巴黎。一路上经过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巴黎当时正在签署和平条约,因此,这也反映了卡西亚托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此外,在许多中外名篇小说中,向西行通常意味着对自由的向往。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那种残酷而荒诞的情形下,卡西亚托仍然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可见其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特色,以及空间上的无线延展的可能。
四、结语
《追寻卡西亚托》是著名越战作家蒂姆·奥布莱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并荣获了国家图书奖。可见其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本文着重从“穿越”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穿越特性,表达了其在时间上具有永恒的特点,在空间上,也具有无边的特性。鉴于文本本身做涵盖的信息量之广,内容意义之丰富,还有很多尚待各位读者继续挖掘之处,因此亟待各位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im O’Brien.Going after Cacciato[M].New York: Delacorte Press,1978.
[2]Gan Wenping.On Robert Stone and Tim O’Brien: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Vietnam War Within and Beyond[M].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4.
[3]罗小云.文化冲突中的牛仔之旅——解读奥布莱恩的《追寻卡西亚托》[J].外国语文,2009(1):28-32.
[4]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者,2006.
作者简介:张文俊(1990-),女,汉族,湖北天门人,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