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文就选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变化需要,使用各种句式,运用与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气质、性格相符的语言,使文章语言富有个性,用暗示性描述,用调配语言的色调,赋予语言新意等方面总结在作文写作中,如何运用语言使文章出神入化。
关键词: 精雕 妙语 出神 美文
语言的至境在于“出神”——写文章,如果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意达情,纵有奇思卓见、鲜材话料、新颖的联想、巧妙的角度,令人无兴卒读。相反,一篇文章倘有较好的思想内容,再辅以精练畅达的语言文字,读来便会令人神游物外。以此观之,语言确实是写就佳作的基础。那么,如何运用语言方臻出神之境呢?
一、选择修辞
文章的生动形象往往来自于作者妥帖地选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写人,抓住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运用修辞手法予以细腻逼真的刻画,淋漓尽致地传达人物的精神世界;辩理,或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或用反复强调莫一点,或设喻论证,增强论证的形象性。譬如孟子讲述“舍生取义”时,以鱼与熊掌巧妙设喻论证,文章顿添文采:抒情,常常要借景或托物。故而,把握其特点,或用比喻描景绘物,使之情景交融,或用拟人附情于物以托意,使物意相合等,从而使抒情、寄意不空洞,具有生动和形象性。须注意,在借景或托物抒情、寄意时,要找到所抒情之情或所寄之意与客体之间的共同点,将主观的思想情感浸润于客体,抒情、寄意方贴切、生动,具有新鲜感。由此推及其他,亦然:在运用修辞为文章增添文采,使语言新鲜生动时,必须以“意”投“辞”,即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而不能一味地堆砌,以“意”害意。
二、活用句式
写文章,若只求辞达意、言之成文则未尝不可,但一篇文章如何句式灵活多变,那么抑扬顿挫,就会给文章增添新意。短句急促,长句舒缓流畅,长短句结合,语句急缓相间;骈句匀称凝练,散句流动摇曳,骈散结合,可令节奏曲折;排比句气势强劲,有一泻千里之感;反复句式,有一唱二叹之节奏……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长短句结合,适用于表现人物之动作、神态的变化,或瞬息万变之自然景观,譬如大海涨潮、黄山云海之变幻等,或非常之场面、譬如抢险场面、战争表面等。骈散结句,宜用于表达较为平静的场景;在议论文中,当揭示观点时,用短句简洁有力。论证时,用长句、排比、反问句式有助于增强论证气势。表强调时,可用反复句式;在抒情性质的文章中,当感情强烈时,多用排比、反复句式,譬如表达极度的悲伤、强烈的愤慨。当感情舒缓时宜用骈散结合兼或短句,譬如抒写闲情雅致。在文章中交错使用各种句式,是为了使情思的表达曲折尽意,句式铿锵抑扬,因此,要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变化,使用各种句式。否则,将有损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给人以矫情之感。
三、慎用性格化语言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与其性格大致是相符的。运用与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气质、性格相符的语言,可使文章语言富有个性。关于这一点,前人在分析作家的风格与性质时已有定论,如鲁迅生性“一味急进,宁为玉碎”(郁达夫欲),故其“语多刻薄”,表现事物,辛辣干脆。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故其文章平和冲淡。在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入文时,要把握“个性化”的分寸,要“乐”而不“俗”,“哀”而不“伤”。如天生乐观之人,其辞多诙谐,故而要适当节“乐”,以防将带有“低级趣味”之语入文,如天性悒郁者,其辞常夹带消极,要适当节“伤”,使文章避颓废;喜调侃者,调侃不可过于随意,以免“犯忌”。
四、可用暗示性描述
通过对变形的、臆想中的甚至是幻觉中的事物的描述,暗示某种主题;作者描述此,但用意在彼,即作者不直接描述所要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其他与之相关的事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暗示性描述。暗示性描述多用于含蓄地表情达意。在运用暗示性描述时,要注意三点:①所暗示性描述的对象要与所达之意对应。如暗示性描述书包,实则表达对学习、考试等的感觉;②要在暗示性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从而使“意”与“物”相融相合;③若所选择的作为作为暗示性描述的对象不止一种,则应以“聚焦点”向四方辐射。
五、调配色调
用充满色彩的描述事物谓之曰调配色调。色调有主观色调和客观色调两种,二者须搭配使用。这里的主观色调主要带有作者的思想情趣的色调,或者说是人的情绪化了的色调,常伴随幻觉。如青枝绿叶,但若着忧郁之主观色调,便可能是枯枝黄叶。客观色调,这里是指“七色”和光亮等。调配语言的色调主要用于写景状物、街景抒情或记游等文章。运用时要注意四点:①化平面为立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描出画面。如“嫩草慢慢地绿着,花儿轻轻地红着,清清的小溪无声地流过,一只小鸟儿站在高高的枝头,一动不动”。②“浓”与“淡”搭配。精工彩绘固然好,但一味地描绘,色彩过于浓烈,则有损美感。此时可用“淡色”调和,便浓淡相宜。如描绘秋景,尽着黄色,便有些单调,倘再描绘些常松翠柏,则显得和谐;③“亮”与“暗”搭配。如描写夜景,仅摹写皓月当空之泱泱光华,有枯燥之感,若辅之以对月下朦胧的庄稼或建筑物等“暗”色调的描写,便锦上添花;④整体与局部的搭配。如描写山村夕暮之景,既要描写夕阳昏黄之下的山川,又要描写倚门翘望的白发苍颜的老人,牛背上横着一支碧绿的竹笛的牧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调配语言的色调,赋予语言新意,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特征。
当然,要使语言达到出神状态,富有新意,还须运用叠音词和象声词,化用典故,力避重复与陈词滥调等,可根据需要将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错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关键词: 精雕 妙语 出神 美文
语言的至境在于“出神”——写文章,如果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意达情,纵有奇思卓见、鲜材话料、新颖的联想、巧妙的角度,令人无兴卒读。相反,一篇文章倘有较好的思想内容,再辅以精练畅达的语言文字,读来便会令人神游物外。以此观之,语言确实是写就佳作的基础。那么,如何运用语言方臻出神之境呢?
一、选择修辞
文章的生动形象往往来自于作者妥帖地选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写人,抓住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运用修辞手法予以细腻逼真的刻画,淋漓尽致地传达人物的精神世界;辩理,或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或用反复强调莫一点,或设喻论证,增强论证的形象性。譬如孟子讲述“舍生取义”时,以鱼与熊掌巧妙设喻论证,文章顿添文采:抒情,常常要借景或托物。故而,把握其特点,或用比喻描景绘物,使之情景交融,或用拟人附情于物以托意,使物意相合等,从而使抒情、寄意不空洞,具有生动和形象性。须注意,在借景或托物抒情、寄意时,要找到所抒情之情或所寄之意与客体之间的共同点,将主观的思想情感浸润于客体,抒情、寄意方贴切、生动,具有新鲜感。由此推及其他,亦然:在运用修辞为文章增添文采,使语言新鲜生动时,必须以“意”投“辞”,即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而不能一味地堆砌,以“意”害意。
二、活用句式
写文章,若只求辞达意、言之成文则未尝不可,但一篇文章如何句式灵活多变,那么抑扬顿挫,就会给文章增添新意。短句急促,长句舒缓流畅,长短句结合,语句急缓相间;骈句匀称凝练,散句流动摇曳,骈散结合,可令节奏曲折;排比句气势强劲,有一泻千里之感;反复句式,有一唱二叹之节奏……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长短句结合,适用于表现人物之动作、神态的变化,或瞬息万变之自然景观,譬如大海涨潮、黄山云海之变幻等,或非常之场面、譬如抢险场面、战争表面等。骈散结句,宜用于表达较为平静的场景;在议论文中,当揭示观点时,用短句简洁有力。论证时,用长句、排比、反问句式有助于增强论证气势。表强调时,可用反复句式;在抒情性质的文章中,当感情强烈时,多用排比、反复句式,譬如表达极度的悲伤、强烈的愤慨。当感情舒缓时宜用骈散结合兼或短句,譬如抒写闲情雅致。在文章中交错使用各种句式,是为了使情思的表达曲折尽意,句式铿锵抑扬,因此,要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变化,使用各种句式。否则,将有损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给人以矫情之感。
三、慎用性格化语言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与其性格大致是相符的。运用与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气质、性格相符的语言,可使文章语言富有个性。关于这一点,前人在分析作家的风格与性质时已有定论,如鲁迅生性“一味急进,宁为玉碎”(郁达夫欲),故其“语多刻薄”,表现事物,辛辣干脆。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故其文章平和冲淡。在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入文时,要把握“个性化”的分寸,要“乐”而不“俗”,“哀”而不“伤”。如天生乐观之人,其辞多诙谐,故而要适当节“乐”,以防将带有“低级趣味”之语入文,如天性悒郁者,其辞常夹带消极,要适当节“伤”,使文章避颓废;喜调侃者,调侃不可过于随意,以免“犯忌”。
四、可用暗示性描述
通过对变形的、臆想中的甚至是幻觉中的事物的描述,暗示某种主题;作者描述此,但用意在彼,即作者不直接描述所要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其他与之相关的事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暗示性描述。暗示性描述多用于含蓄地表情达意。在运用暗示性描述时,要注意三点:①所暗示性描述的对象要与所达之意对应。如暗示性描述书包,实则表达对学习、考试等的感觉;②要在暗示性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从而使“意”与“物”相融相合;③若所选择的作为作为暗示性描述的对象不止一种,则应以“聚焦点”向四方辐射。
五、调配色调
用充满色彩的描述事物谓之曰调配色调。色调有主观色调和客观色调两种,二者须搭配使用。这里的主观色调主要带有作者的思想情趣的色调,或者说是人的情绪化了的色调,常伴随幻觉。如青枝绿叶,但若着忧郁之主观色调,便可能是枯枝黄叶。客观色调,这里是指“七色”和光亮等。调配语言的色调主要用于写景状物、街景抒情或记游等文章。运用时要注意四点:①化平面为立体,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描出画面。如“嫩草慢慢地绿着,花儿轻轻地红着,清清的小溪无声地流过,一只小鸟儿站在高高的枝头,一动不动”。②“浓”与“淡”搭配。精工彩绘固然好,但一味地描绘,色彩过于浓烈,则有损美感。此时可用“淡色”调和,便浓淡相宜。如描绘秋景,尽着黄色,便有些单调,倘再描绘些常松翠柏,则显得和谐;③“亮”与“暗”搭配。如描写夜景,仅摹写皓月当空之泱泱光华,有枯燥之感,若辅之以对月下朦胧的庄稼或建筑物等“暗”色调的描写,便锦上添花;④整体与局部的搭配。如描写山村夕暮之景,既要描写夕阳昏黄之下的山川,又要描写倚门翘望的白发苍颜的老人,牛背上横着一支碧绿的竹笛的牧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调配语言的色调,赋予语言新意,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特征。
当然,要使语言达到出神状态,富有新意,还须运用叠音词和象声词,化用典故,力避重复与陈词滥调等,可根据需要将其中一种或几种交错使用,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