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是经历水驱和两次聚合物驱的高效开发断块油藏,目前,二次聚驱已经取得显著效果。对单元一次聚驱和二次聚驱的开发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注入段塞质量高、油井受效方向多、液流方向转变率大是聚合物驱技术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二次聚驱;受效方向;液流方向;采收率
聚合物驱是指油藏中注入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方法。其原理是由于流度比的下降大大提高了驱替相波及的区域,降低了含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聚合物驱从上世纪90年代在大庆、胜利等陆地油田进入现场实验以来,已经成为河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2,3]。针对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一次聚驱后采出程度和含水相对较低,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在该单元进行二次聚合物驱仍能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8月开展了高浓度二次聚驱矿场试验,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油藏地质特征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侧下二门断裂构造带中高点上,构造是一个轴向近南北的被断层复杂化的不完整短轴背斜,油气聚集受构造、岩性、断层等因素控制。油层埋深928~1050m,地层温度50℃,叠合含油面积1.32km2,原始地质储量259×104 t。岩芯分析单元平均孔隙度23.7%,渗透率2.33μm2。地层原油粘度72.6mPa.s,地层水总矿化度为2127mg/l,其中Cl离子含量128mg/l,Ca2+为7mg/l,Mg2+为4mg/l。
2 开发概况
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自1978年9月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初期开发阶段、稳定阶段、一次井网加密阶段、一次聚驱阶段和二次聚驱阶段,目前,单元进入后续水驱阶段。
一次聚驱注入聚合物为MO4000,注入速度保持在0.12PV/a,注采比为1.0,前缘和主体注入浓度分别为1200mg/L、1000mg/L,注入聚合物 0.446PV,含水降幅16.2%,提高采收率11.02%,累计增油16.94×104t,吨聚增油159t/t。
二次聚合物驱于2006年8月实施全面调剖,当年11月全面转注聚。目前,单元11口注聚井对应油井已见效20口井,见效率95.24%,日产油由二次注聚初期的44.9t上升至高峰期127.3t,上升了82.4t,综合含水由94.1%下降到84.0%,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累计增油16.16×104t,提高采收率9.75%。
3 开发特征
3.1 二次聚合物驱开发特征
3.1.1 注入段塞质量高
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二次聚合物驱阶段根据层间渗透率差异,优化组合后采取分层注入,一方面有利于控制高渗透层注入,减缓或控制聚合物沿高渗透层窜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中低渗透层的注入,扩大聚驱纵向波及体积,改善聚驱开发效果。
注聚过程中对储层物性好、注入压力低的注聚井适时提高注聚浓度,单元注聚压力上升7MPa左右,建立了更为有效的地下渗流阻力场,有利于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
4.1.2 多向受效井增油降水幅度大
井网调整通过油井转注和其它层系低效井上返,最大限度的改变液流方向,增加油井多向受效率。油井三向以上受效率由一次聚合物驱时的16.7%上升到38.9%。
对两次聚合物驱油井见效情况分析,两次注聚都表现出三向受效井增油幅度和降水幅度较大,单向受效井相对较低。因此,聚合物驱井网调整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油井受效方向。
3.1.3 新增受效方向井增油幅度大
对比一次聚合物驱对应油井在二次聚合物驱开发阶段的见效状况,结果显示(表1)通过井网调整新增受效方向的井(8口)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增油倍比高。仍然为老方向受效井(6口)二次聚驱效果较差,增油倍数较低。
4. 结论
(1)注聚井分层注入和提高注聚浓度有利于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
(2)多向受效井增油降水幅度大,井网调整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油井受效方向。
(3)新增受效方向的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老方向受效井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 孙焕泉等.聚合物驱油技术[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3]王启民,冀宝发,隋军等.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 (2):1~6
作者简介
高双华,男,汉族,1985-04-16,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在中石化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三次采油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关 键 词:二次聚驱;受效方向;液流方向;采收率
聚合物驱是指油藏中注入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方法。其原理是由于流度比的下降大大提高了驱替相波及的区域,降低了含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聚合物驱从上世纪90年代在大庆、胜利等陆地油田进入现场实验以来,已经成为河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2,3]。针对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一次聚驱后采出程度和含水相对较低,通过相关研究认为在该单元进行二次聚合物驱仍能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8月开展了高浓度二次聚驱矿场试验,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油藏地质特征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侧下二门断裂构造带中高点上,构造是一个轴向近南北的被断层复杂化的不完整短轴背斜,油气聚集受构造、岩性、断层等因素控制。油层埋深928~1050m,地层温度50℃,叠合含油面积1.32km2,原始地质储量259×104 t。岩芯分析单元平均孔隙度23.7%,渗透率2.33μm2。地层原油粘度72.6mPa.s,地层水总矿化度为2127mg/l,其中Cl离子含量128mg/l,Ca2+为7mg/l,Mg2+为4mg/l。
2 开发概况
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自1978年9月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初期开发阶段、稳定阶段、一次井网加密阶段、一次聚驱阶段和二次聚驱阶段,目前,单元进入后续水驱阶段。
一次聚驱注入聚合物为MO4000,注入速度保持在0.12PV/a,注采比为1.0,前缘和主体注入浓度分别为1200mg/L、1000mg/L,注入聚合物 0.446PV,含水降幅16.2%,提高采收率11.02%,累计增油16.94×104t,吨聚增油159t/t。
二次聚合物驱于2006年8月实施全面调剖,当年11月全面转注聚。目前,单元11口注聚井对应油井已见效20口井,见效率95.24%,日产油由二次注聚初期的44.9t上升至高峰期127.3t,上升了82.4t,综合含水由94.1%下降到84.0%,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累计增油16.16×104t,提高采收率9.75%。
3 开发特征
3.1 二次聚合物驱开发特征
3.1.1 注入段塞质量高
下二门油田H2Ⅱ层系二次聚合物驱阶段根据层间渗透率差异,优化组合后采取分层注入,一方面有利于控制高渗透层注入,减缓或控制聚合物沿高渗透层窜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中低渗透层的注入,扩大聚驱纵向波及体积,改善聚驱开发效果。
注聚过程中对储层物性好、注入压力低的注聚井适时提高注聚浓度,单元注聚压力上升7MPa左右,建立了更为有效的地下渗流阻力场,有利于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
4.1.2 多向受效井增油降水幅度大
井网调整通过油井转注和其它层系低效井上返,最大限度的改变液流方向,增加油井多向受效率。油井三向以上受效率由一次聚合物驱时的16.7%上升到38.9%。
对两次聚合物驱油井见效情况分析,两次注聚都表现出三向受效井增油幅度和降水幅度较大,单向受效井相对较低。因此,聚合物驱井网调整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油井受效方向。
3.1.3 新增受效方向井增油幅度大
对比一次聚合物驱对应油井在二次聚合物驱开发阶段的见效状况,结果显示(表1)通过井网调整新增受效方向的井(8口)增油降水效果显著,增油倍比高。仍然为老方向受效井(6口)二次聚驱效果较差,增油倍数较低。
4. 结论
(1)注聚井分层注入和提高注聚浓度有利于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
(2)多向受效井增油降水幅度大,井网调整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油井受效方向。
(3)新增受效方向的井增油降水效果显著,老方向受效井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 孙焕泉等.聚合物驱油技术[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德民,程杰成,吴军政等.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5,26(1):74~78.
[3]王启民,冀宝发,隋军等.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 (2):1~6
作者简介
高双华,男,汉族,1985-04-16,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在中石化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三次采油开发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