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生命的成长实质是学生精神的成长,要求教师把关注的视角从物质的课本、固化的知识点转移到丰富的内心世界、活跃的学生个体上来。这既是一场巨大的教学观念的革新,也是教学方式的重建。
【关 键 词】 生命状态;学生;语文教学
新课改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全面学习贯彻新课标,按照新课标要求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内涵上讲,素质教育是学生生命自然成长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发展、而非被动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精神生命自然生长的过程。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生命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见书不见人”“见物不见情”的情况十分普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精髓。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即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我们在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时,不能把教师讲得精彩、气氛的热烈程度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把学生是否学得主动、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是否激发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从而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从备课的角度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空白”的课堂,而并非严严实实的课堂。备课不是“背课”,不是把每一句话都写入教案,不是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列入掌控之中,没有“意外”的课堂,也就是没有创新的课堂。教师备课应整体着眼,设计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教学重点,特别是在“预设”的环节要考虑与“生成”环节的关系,确定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能力的发展区。
从上课的角度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杂乱”的课堂,而非秩序井然的课堂。课堂不是学生挺直腰杆专注地听、认真地记,统一回答同一个答案。新课改倡导学生“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错位”的课堂,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五步教学”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环环相扣,线性推进;新课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不断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不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单一推进,允许教学环节的重叠、轮回和错位。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具有弹性、柔性的;课堂应该是具有温情、激情的,课堂应该是快乐、欢乐的,课堂让师生共享幸福。这就是我们培育的生命的、智慧的、幸福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张爱娟. 优化语文教学 关注学生生命状态[J]. 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5).
[2] 王志强.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语文教学[J]. 语文天地,2011(15).
[3] 周树明.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润泽生命”[J]. 基础教育参考,2011(23).
【关 键 词】 生命状态;学生;语文教学
新课改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全面学习贯彻新课标,按照新课标要求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内涵上讲,素质教育是学生生命自然成长的教育,是学生主动发展、而非被动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精神生命自然生长的过程。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生命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见书不见人”“见物不见情”的情况十分普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精髓。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即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我们在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时,不能把教师讲得精彩、气氛的热烈程度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把学生是否学得主动、思维是否活跃、情感是否激发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从而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从备课的角度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空白”的课堂,而并非严严实实的课堂。备课不是“背课”,不是把每一句话都写入教案,不是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列入掌控之中,没有“意外”的课堂,也就是没有创新的课堂。教师备课应整体着眼,设计总体目标、总体结构和教学重点,特别是在“预设”的环节要考虑与“生成”环节的关系,确定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能力的发展区。
从上课的角度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杂乱”的课堂,而非秩序井然的课堂。课堂不是学生挺直腰杆专注地听、认真地记,统一回答同一个答案。新课改倡导学生“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张“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有一些“错位”的课堂,并非环环相扣的课堂。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五步教学”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环环相扣,线性推进;新课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不断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不是追求教学环节的单一推进,允许教学环节的重叠、轮回和错位。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应该是具有弹性、柔性的;课堂应该是具有温情、激情的,课堂应该是快乐、欢乐的,课堂让师生共享幸福。这就是我们培育的生命的、智慧的、幸福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
三、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聚精会神的听课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规范美观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纸听新闻的习惯。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张爱娟. 优化语文教学 关注学生生命状态[J]. 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5).
[2] 王志强. 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语文教学[J]. 语文天地,2011(15).
[3] 周树明.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润泽生命”[J]. 基础教育参考,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