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大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并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引领着民族道德生活的时代潮流,营造了一种奉献、互助、友爱、和谐的道德气场。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如何弘扬与发展张思德精神,更好地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
1944年9月8日,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因炭窑崩塌光荣牺牲年仅29岁的张思德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毛主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并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做了高度评价。自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为人民服务也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成功运用于解放战争和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建设中,并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一、张思德精神的基本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在张思德精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本质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道德价值坐标。其精神源于平凡而又趋向崇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弘扬张思德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平凡岗位中“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类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自私的一面,并会为自己的自私而去追逐自身的利益。而在现实表现中,人类所期盼的美好的愿望往往会与现实相抵触,如果自身不能理性地认识和调节,就会处于矛盾和痛苦中,甚至会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消除自我内心的这个不平等,能够做到的就是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并且能够为实现这样的精神境界付诸行动。而张思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张思德他不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从早到晚不停做事的人。张思德不停地忙碌,不停地为别人着想,处处为他人谋福利,并想尽办法帮助战友,从不要求回报。把为别人多做点事、多服务一次看作是一种道德需求,心目中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别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张思德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张思德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共产党被迫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甘宁边区——延安。在长征途中,张思德三次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保持着饱满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尽力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张思德主动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部队没有住处,就挖窑洞、搭窝棚,甚至露宿野外,践行了“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张思德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白天与别人一起开荒,晚上他还来不及顾及自身的劳累,就主动跑远路送信和文件,及时完成通讯任务。1944年的一天,张思德又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但是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可以说,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张思德很好地践行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命价值的真谛,践行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
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意识。可以说,张思德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张思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特殊的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革命事业和广大群众的利益在张思德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正是基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他自觉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讲条件,更不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大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1933年,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在日日夜夜的生活中,他的心中已经萌生并清晰地知道了自己是为老百姓当兵,为人民的解放打仗。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张思德也紧随部队来到了陕北,先后做过通讯、烧炭、开荒、纺线、警卫等工作,在职务上以及角色上,重复着从战士到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的轮换。他说:“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还是革命的需要。”他参加队伍早,在战场上立功次数也比较多,又工作在毛泽东身边,但他自己却并不因此而骄傲或为自己捞好处。事实上,与他同期参军甚至比他晚入伍的战友早已提升为营长、团长甚至旅长的时候,他也不因此而黯然神伤。后来回到烧木炭的岗位上,他还是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是认真战斗和工作。
二、张思德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启示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思想上表现比较积极,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健康向上的时代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但由于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在加速地发展,生活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社会上也会出现各类思潮。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在成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道德诚信、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当下一定要继续弘扬张思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理念,敢于承担社会的历史使命。
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在新时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思想也比较活跃,接受新生事物也快,接触的信息面也相对比较宽。但如果没有正确、科学的政治方向,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即使文化知识再多,也有可能不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张思德精神,构建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事实,认清自己以及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实现宏伟的人生价值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2.锤炼德智体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高,对人的综合素质和总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然而,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降低了标准,大多数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少数学生由于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优越,不注重德行修养,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住一点挫折。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进了大学门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荒废学业,贪图享乐。当代的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就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锻炼自己,做到为人处事坚持原则,诚实守信。道德上严守清白,精神上追求高尚,行为上坦荡磊落。在言与行的关系上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当然还必须踏实学习,能静下心思,以科学的学习态度读书、做学问,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同时,要注重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具备更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体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3.艰苦奋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有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近年来,“艰苦奋斗过时论”大有市场,一些人认为再提艰苦奋斗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人嘴里不这样说,但在实际生活中大手大脚、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较过去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许多人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学习张思德甘于艰苦、勤于吃苦的精神,就要行俭朴之风,不追求超越现实条件的物质享受,始终居安思危,务实择业,艰苦创业。同时,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在读书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兼职,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进行社会实践工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锻炼、磨砺自己,提高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在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而不是被动地灌输知识和死记硬背。再次,高校应该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创办一些刊物,聘任部分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主任,选派优秀学生到学校或有关部门担当助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活动。
当下,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成功欲望强烈,功利思想严重,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的道路很容易走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树立一个榜样标杆,大学生就能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我们要用张思德典型来引导大学生,使其精神内核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道德模范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再者,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用什么样的观点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导他们至关重要。张思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定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陈惠方,廖可铎. 张思德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当代公民的道德价值研究——以张思德精神探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SJD72001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 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C-a/2013/01/018)。
作者简介:王敏(1978— ),女,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
1944年9月8日,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因炭窑崩塌光荣牺牲年仅29岁的张思德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毛主席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并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做了高度评价。自此,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为人民服务也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成功运用于解放战争和中国的改革发展与建设中,并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一、张思德精神的基本内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在张思德精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本质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道德价值坐标。其精神源于平凡而又趋向崇高,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弘扬张思德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平凡岗位中“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类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有自私的一面,并会为自己的自私而去追逐自身的利益。而在现实表现中,人类所期盼的美好的愿望往往会与现实相抵触,如果自身不能理性地认识和调节,就会处于矛盾和痛苦中,甚至会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消除自我内心的这个不平等,能够做到的就是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并且能够为实现这样的精神境界付诸行动。而张思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散发出一种“忘我无私”的精神境界。张思德他不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从早到晚不停做事的人。张思德不停地忙碌,不停地为别人着想,处处为他人谋福利,并想尽办法帮助战友,从不要求回报。把为别人多做点事、多服务一次看作是一种道德需求,心目中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别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张思德在平凡的岗位上表现出的“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张思德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的岁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共产党被迫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甘宁边区——延安。在长征途中,张思德三次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保持着饱满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尽力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张思德主动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部队没有住处,就挖窑洞、搭窝棚,甚至露宿野外,践行了“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张思德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白天与别人一起开荒,晚上他还来不及顾及自身的劳累,就主动跑远路送信和文件,及时完成通讯任务。1944年的一天,张思德又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但是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他不幸牺牲。可以说,在历史的关键时期,张思德很好地践行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命价值的真谛,践行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
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意识。可以说,张思德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张思德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特殊的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革命事业和广大群众的利益在张思德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正是基于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他自觉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从不讲条件,更不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大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1933年,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在日日夜夜的生活中,他的心中已经萌生并清晰地知道了自己是为老百姓当兵,为人民的解放打仗。经过长征的艰难跋涉,张思德也紧随部队来到了陕北,先后做过通讯、烧炭、开荒、纺线、警卫等工作,在职务上以及角色上,重复着从战士到班长、又从班长到战士的轮换。他说:“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还是革命的需要。”他参加队伍早,在战场上立功次数也比较多,又工作在毛泽东身边,但他自己却并不因此而骄傲或为自己捞好处。事实上,与他同期参军甚至比他晚入伍的战友早已提升为营长、团长甚至旅长的时候,他也不因此而黯然神伤。后来回到烧木炭的岗位上,他还是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是认真战斗和工作。
二、张思德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启示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思想上表现比较积极,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健康向上的时代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但由于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在加速地发展,生活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社会上也会出现各类思潮。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在成长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道德诚信、团队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当下一定要继续弘扬张思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理念,敢于承担社会的历史使命。
1.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当代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在新时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思想也比较活跃,接受新生事物也快,接触的信息面也相对比较宽。但如果没有正确、科学的政治方向,没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即使文化知识再多,也有可能不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须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张思德精神,构建新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事实,认清自己以及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实现宏伟的人生价值的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2.锤炼德智体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高,对人的综合素质和总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然而,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降低了标准,大多数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少数学生由于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优越,不注重德行修养,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住一点挫折。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进了大学门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荒废学业,贪图享乐。当代的大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人,就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锻炼自己,做到为人处事坚持原则,诚实守信。道德上严守清白,精神上追求高尚,行为上坦荡磊落。在言与行的关系上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当然还必须踏实学习,能静下心思,以科学的学习态度读书、做学问,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同时,要注重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具备更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体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3.艰苦奋斗,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有艰苦奋斗、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近年来,“艰苦奋斗过时论”大有市场,一些人认为再提艰苦奋斗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人嘴里不这样说,但在实际生活中大手大脚、贪图享受、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当代大学生成长在较过去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许多人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学习张思德甘于艰苦、勤于吃苦的精神,就要行俭朴之风,不追求超越现实条件的物质享受,始终居安思危,务实择业,艰苦创业。同时,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在读书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兼职,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进行社会实践工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锻炼、磨砺自己,提高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大学生在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而不是被动地灌输知识和死记硬背。再次,高校应该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创办一些刊物,聘任部分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主任,选派优秀学生到学校或有关部门担当助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活动。
当下,大力弘扬张思德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成功欲望强烈,功利思想严重,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展的道路很容易走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树立一个榜样标杆,大学生就能看到奋斗的目标和参照物。因此我们要用张思德典型来引导大学生,使其精神内核在大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道德模范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再者,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用什么样的观点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导他们至关重要。张思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定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陈惠方,廖可铎. 张思德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当代公民的道德价值研究——以张思德精神探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SJD720012);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 课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C-a/2013/01/018)。
作者简介:王敏(1978— ),女,江苏沭阳人,宿迁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