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惶三月:通胀真的来了吗?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伴随疫苗加快接种,经济前景恢复乐观,市场的通胀预期迅速升温。驱动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不到1%快速升至1.5%,上行50多个基点,导致全球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投资者心态惶惶然,对通胀上行的担忧加剧。
  在全球经济迈入疫苗复苏的关口,通胀真的要来了吗?

驱动通胀预期上行的因素


  目前,主要经济体的通胀數据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仍低于2%的央行目标(图1)。不过,金融市场更加关心通胀预期指标,而不是落后的实际通胀统计数据。今年1月美国CPI同比为1.4%,2月上升至1.7%,基于通胀保值债券(TIPS)所隐含的通胀预期上升更快,截至3月11日,盈亏平衡通胀率已升至2.51%。实际通胀数据与市场通胀预期的背离正在扩大。

图1: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



资料来源: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可见,投资者对通胀上行的担忧正在加剧,驱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三。
  一是“疫苗复苏”。从周期的角度,美国的通胀率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回升,反映了疫情的演变对经济的影响。今年,随着疫苗接种的上升和新增确诊的回落,全球经济活动加快恢复,推升CPI水平,进而强化通胀上行的预期。
  二是“财政主导”。去年,美国共实施了四轮疫情救助计划,总额高达3.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两成。其中超过六成是对居民的现金补贴,支持消费支出回升,带动CPI上行。年初,拜登政府提出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其中包括近1万亿美元的居民部门补贴。这一方案,正值经济复苏和就业恢复的阶段,进一步强化通胀预期。
  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截至2月底,RJ-CRB(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上涨9.3%。能源和工业品涨势尤为明显,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锡价上涨33.9%,WTI原油价格上涨29.2%,LME铜价上涨18.5%。其中,原油价格与美国的CPI走势高度相关,且存在明显的领先-滞后关系。去年底OPEC+会议达成新减产协议(各成员国自2021年1月起每月减产720万桶/日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下一月产量;2021年1月会议再达成协定,2-3月,沙特阿拉伯额外减产100万桶/日;2021年3月会议决定维持减产规模不变,沙特阿拉伯将额外减产维持到4月。EIA预测,全球原油库存将以每天60万桶的速度下降),支撑全球原油价格稳步上行。加之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以及美国暴风雪和冻雨天气对原油产量的负面影响,原油价格明显上行。

展望:通胀预期如何兑现?


  市场对通胀上行的预期已经出现了,投资者现在担心的是通胀预期将如何兑现?是温和的再通胀,还是持续性的高通胀,或是更加可怕的“滞胀”(Stagflation)?
  首先,通胀预期的确是实际通胀的领先指标,一般领先2至3个月。若这一关系继续成立的话,二季度美国CPI将突破2%。在美国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落地和OPEC+减产协议的推动下,这一前景的可能性增加了。一方面,9月之前,符合条件的居民将收到1400美元(收入小于75000美元的居民一次性发放1400美元;收入高于75000美元的居民补贴递减,收入高于80000美元的居民无补贴)的支票,失业人士每周还可得到300美元的联邦补贴。参考去年3月“关怀法案”实施后的经验,今年第二季度美国CPI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3月OPEC+会议达成协议,维持原有减产计划不变。这一决定可能继续推升原油价格。截至3月11日,WTI原油价格已升至65元/桶,而去年3月份原油价格处在历史低点(2020年3月,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无法就减产规模达成一致,沙特阿拉伯报复性增加原油供给,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不过,财政刺激对通胀的拉动,大概率将难以持续。此轮财政刺激方案对美国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是短期的,大约半年。重要的是,随着美国经济继续复苏,进一步财政刺激的概率明显下降,必要性也将下降。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财政刺激对通胀的拉升,可能是短期的,长期通胀前景仍然温和。
  而且,油价对通胀影响的方向存在疑问。目前油价上行主要来自于原油供需的不均衡,特别是减产协议对供给的约束。历史上,这种约束并不稳固,油价上升刺激生产,“囚徒困境”通常导致供给增加。更重要的是,美国重回巴黎气候协议,能源消耗结构调整势必加快,石油能源的需求趋于下降。
  最后,基数效应制约了通胀运行的整体形态。去年美国CPI指数走势“前低后高”,整体呈“耐克型”走势。因而,去年的CPI价格基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年的通胀水平。相应地,今年美国通胀同比将呈“前高后低”,高点大概率出现在第二季度;受高基数的影响,三四季度通胀同比将有所下行。
  所以,持续性的高通胀,理据不足。从十年与五年盈亏平衡通胀率看,十年盈亏平衡通胀率的上升斜率较为平缓,市场的长期通胀展望仍然稳定。至于所谓“滞胀”,就更加难以成立。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而通胀和失业率快速上行,根源是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和工资螺旋式上涨对供给端的大幅冲击。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处于恢复增长通道,通胀虽有抬头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同时,技术进步和全球化降低了劳动成本,“工资-物价螺旋”发生概率下降。而且,油价对消费物价的影响远小于上世纪70年代。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转向吗?


  美联储货币政策实行“双目标”框架,即充分就业(Maximum Employment)和物价稳定(Price Stability)。近十年来,美国的通胀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疫情冲击下,失业率大幅上升,通胀的波动依然较小。与历史上盯住通胀目标不同,就业成为当前美联储关注的核心目标。   去年8月,美联储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修订,将锚定2%的“对称”(symmetric)通胀目标调整为“平均”(average)通胀目标(PCE,即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指数的年均变化为2%)。这一调整实际上允许美国通胀在一段时间内超越2%,以“补偿”之前持续低迷的通胀。
  当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就业仍远低于疫前水平。今年2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仍低于疫前水平约10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临时性失业人数随着防疫措施的放松而快速下降,从去年4月的1800万高点下降至223万人,但仍高于次贷危机时期的高点(189万人);但永久性失业人数反而持续上升,从去年2月的130万人一路升至350万人。
  就业形势是美联储坚持鸽派立场的主要原因。3月5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华尔街日报就业峰会上重申,经济离就业和通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美联储将继续维持目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区间,维持每月至少800亿美债、400亿美元MBS的购债规模)。
  重要的是,美联储认为美国并不会发生持续的恶性通胀,这点与我们的判断一致。在老龄化、智能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长期价格展望承受下行压力。有趣的是,经济恢复增长,通胀回升至目标水平,正是货币当局乐见的现象。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转向或收紧的必要。

对中国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影响


  目前我国CPI和PPI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图2),由于主要大类资产均由美元定价,若美国形成通胀风险,将溢出到全球,对我国物价指标形成负面冲击。整体来看,对我国的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主要体现在PPI上,对CPI的影响较小。
  究其原因,我国PPI的主要构成是生产资料价格,而大宗商品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之间有较好的领先-滞后关系。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将形成“输入型通胀”( 在油价大幅上升的预期下,我们调升2021年中国PPI预测值:整体趋势仍然保持“前高后低”的判断,但将中枢值从1%升至1.5%),拉动PPI持续上行。
  美国通胀上升对我国CPI的直接影响有限。原油价格上行,主要影响CPI非食品项中的居住(水电燃料)与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用燃料)。这两项无论是从权重还是拉动力来说,对整体CPI的扰动有限。
  因此,今年我国CPI大概率將保持温和上涨,全年中枢将处于1.5%附近。一方面,我国CPI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食品项(图3),自2018年起,我国CPI持续处于“猪周期”中。去年CPI持续下行主要是源于猪肉供给恢复叠加高基数效应所导致的猪肉价格同比快速下行。在供给持续增加下,今年猪肉价格将整体低于去年,对CPI形成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从有效需求来看,今年在有效防疫及疫苗推广下居民信心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服务性消费景气度将从低位回升,支撑核心CPI持续向上修复。结合能源、食品和核心CPI来看,今年我国CPI将随着经济的稳定恢复上升,并处于合意的通胀区间。

图2:中国通胀率仍处在历史较低水平



资料来源: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食品是中国CP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资料来源:Macrobond、招商银行研究院

  与美国不同,我国货币政策实行的是“多目标”框架(《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价值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撰文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主要为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面对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复苏,回归中性将成为货币政策的基调。《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策“不转急弯”,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将成为央行的工作重心。《政府工作报告》设定3%的CPI通胀“上限”,为货币政策预留了充分的相机抉择空间。
  不过,美国通胀预期上行以及收益率曲线陡峭上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一是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缓解;二是长端利率上行,资本市场的估值调整压力加大,股票价格波动加剧;三是名义价格上行,相关企业盈利改善,资本市场的风格转换加快,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共存。

结语:好通胀,坏通胀


  2021年,全球终于迎来疫情结束的曙光,“疫苗复苏”大幕逐渐开启。通胀预期先于经济复苏,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市场普遍担心,各国脆弱的经济均无法再承受通胀的再度冲击。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看来通胀上升更多来自于经济恢复带来的温和“再通胀”。供给和需求的恢复,将使得通胀逐步靠近疫前水平,回复长期趋势,持续“超调”的可能性不高。
  但我们仍需防范“坏”通胀的来临。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经历了“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两次重大冲击。可以预见,“疫苗复苏”将带来通胀预期上行,考虑到当前各国史无前例的债务规模,金融市场陷入极为脆弱和敏感的境地,也足够令人警醒。未雨绸缪,我们要充分做好回到过去的准备。
其他文献
2020-2021財富最快成长50人 2020-2021财富最快跌落50人
期刊
“如果你调戏通货膨胀,它一定会嫁给你”。最肆无忌惮的“调戏”,莫过于将一切分析和政策都建立在低通胀预期的基础之上。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支持者认为,危机之后,经济要想恢复内生增长动能,缓解失业问题,就需要修复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这就要求公共部门维持赤字,而为赤字融资的方式就是央行购买政府债券。由于国家垄断了铸币权,信用货币发行量在理论上是没有上限的,唯一约束就是通货膨胀。一般认为,后危机时代,
期刊
经过8年、31轮谈判,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五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最有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区形成。所谓最有竞争力,包含人口数量最多、经济规模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势头最强劲、应对新冠疫情最成功等多个维度。RCEP谈判虽然由东盟牵头,但是中国是其背后实质性的推动力量。在中美经济脱钩和新冠疫情冲击国际经贸往来的背景下,RCEP的签署尤显难能可贵、振奋人心。
期刊
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经济、能源、环境以及制造业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存在重大影响,该产业被定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01年“863”科研课题立项,产业发展至今已近20年时间。市场启动则始于2014年的补贴政策落地,并高速发展至今。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也越来越受到终端消费者的认可和投资者的关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在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的多轮驱动下,新
期刊
央行一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再次引发舆论对中国的人口挑战和生育政策的大讨论。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的陡降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麻烦。中国的人口红利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显著的正外部性,这集中体现为: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便宜,进口什么,什么就贵。  人口结构兼具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含义,因为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是不同的。老龄人口对投资、储蓄、GDP增长的
期刊
我国生育政策的表述,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抑制性的。虽然十四五规划提到“包容性”,仍然是一种中性论述,并非鼓励性的生育政策。一个更重要的观察是,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人口和生育政策写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章节中,笔墨不重、层级偏低。  低生育与老龄化,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社会问题。老龄化的到来,基本上是一个给定的前景,政策只能响应,无法改变;而低生育率,则是一个有可能改变的变量,要力争一个更好的未来,
期刊
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构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新格局。近两年,包括注册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助推资本市场向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迈进,压实了上市公司、券商等中介机构的责任,同时也促进投资者优选资产。趋于良性循环的生态激发出了市场巨大的活力,新一轮牛市开启,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日益优化,各市场主体的核心工作也在变革之下面临升级挑战。  市场的合理定价,基石是公司
期刊
3月13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其中阐明了国家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无疑值得各市场主体深入研读。五大信号传递“十四五”改革硬核  从量化指标看,“十四五”规划传递出五大信号:经济发展指标从简、创新驱动强调质量、民生福祉注重就业、绿色生态重在低碳、安全保障把握能力,分别对应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和方向。  经济发展指标从简  “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未对GD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