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阿拉伯语文学史大致分为五个时期:贾希利叶时期,伊斯兰初期,伍麦叶时期,马穆鲁克时期,以及以1798年拿破仑攻破埃及为起点的现代时期。文学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因为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每个时期的文学又都具有不同的特色。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阿拉伯文学近代时期复兴学派的形成背景、代表人物以及该学派的代表观点。
关键词:阿拉伯文学史;近代文学;复兴学派
我们常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擅长用手劳作,而阿拉伯人擅长用口,并创作了大量举世惊叹的传世佳作。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散文。就拿现今可考的贾希利叶时期的七悬诗来说,就足以证明阿拉伯人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复兴学派的成立背景。
一、成立背景
经历了贾希利叶时期诗歌的辉煌,阿拉伯语诗歌在伊斯兰初期和阿巴斯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阿巴斯时期的后期,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字开始呈现一种奢靡之风,诗歌大多模仿前人之作,文章也重辞藻堆砌,诗坛、文坛都呈现一副衰退景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了整个马穆鲁克时期,直到1798年拿破仑攻打埃及,打开了阿拉伯国家的大门。随之大量的西方文明涌入埃及,报刊出版及其他传媒的出现以及大批学校的建立,都为埃及(阿拉伯国家)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国内接连进行的反抗斗争,阿拉伯文学的复兴运动就此徐徐展开。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复兴学派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
“复兴派”又称“传统派”“新古典派”,它成立于19世纪下半叶时的埃及,代表人物是麦哈默徳·萨米·巴鲁迪,艾哈默德·绍基、伊斯梅尔·萨布里等。这一学派的特征就是在诗歌形式上严格遵循古诗的格律,在诗歌内容上要反映当时埃及社会的真实状况,即在保持原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创新。
二、代表人物
巴鲁迪,全名麦哈默徳·萨米·巴鲁迪,埃及近代穆斯林诗人,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诗歌中复兴学派的先驱。1839年生于开罗塞加西亚族一富有的穆斯林家庭,在九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对他的教育就落在了母亲身上。他在12岁时进入开罗军事学校学习,1855年从该校毕业并开始在军中任职。巴鲁迪从小酷爱文学,阅读了大量阿拉伯古代诗人的名著,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在军校的时候,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就得以显现。后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掌握了土耳其文和波斯文,研读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哲学及文学的大量珍贵典籍。1882年,以领导成员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武装斗争,后事败受审,遂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锡兰岛(今斯里兰卡)17年。1900年获赦后重返埃及,不再从事政治,转而从事阿拉伯古诗的选辑和注释工作,并在继承阿拉伯古诗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与时代背景相统一的阿拉伯语诗歌,尤其在题材、风格和思想内容上较之同代诗人大大地跨进一步。他的诗歌多为记录个人曲折而丰富的生活经历,表述诗人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深刻反映了当时埃及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语言淳朴、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巴鲁迪可谓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的先锋。他还是一位骑士,参与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阿拉伯人民抗争法国殖民者的战役,因而被称为文武双全之人。巴鲁迪在现代阿拉伯诗坛承上启下,开启了一代诗风。
三、主要观点
第一,在诗歌的形式上,遵守同一个格律和韵脚,同时在诗歌的编排和描述上沿袭前任之法。
第二,诗歌主题涉及赞美诗、爱情诗、悼亡诗、矜夸诗和讽刺诗。
第三,诗歌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第四,诗歌表达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时代精神。
在这些复兴派先驱者手中,阿拉伯诗歌得以真正的复兴。诗歌一改自阿巴斯王朝后期以来的奢靡之风,不再是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成了号召民众团结奋斗的檄文。诗人以当时的社会问题和阿拉伯民族的处境为出发点,号召人们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以赢得阿拉伯民族的解放和复兴。
参考文献:
[1]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2]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3](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关键词:阿拉伯文学史;近代文学;复兴学派
我们常说:“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擅长用手劳作,而阿拉伯人擅长用口,并创作了大量举世惊叹的传世佳作。自古以来,就有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散文。就拿现今可考的贾希利叶时期的七悬诗来说,就足以证明阿拉伯人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复兴学派的成立背景。
一、成立背景
经历了贾希利叶时期诗歌的辉煌,阿拉伯语诗歌在伊斯兰初期和阿巴斯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阿巴斯时期的后期,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字开始呈现一种奢靡之风,诗歌大多模仿前人之作,文章也重辞藻堆砌,诗坛、文坛都呈现一副衰退景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了整个马穆鲁克时期,直到1798年拿破仑攻打埃及,打开了阿拉伯国家的大门。随之大量的西方文明涌入埃及,报刊出版及其他传媒的出现以及大批学校的建立,都为埃及(阿拉伯国家)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国内接连进行的反抗斗争,阿拉伯文学的复兴运动就此徐徐展开。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复兴学派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
“复兴派”又称“传统派”“新古典派”,它成立于19世纪下半叶时的埃及,代表人物是麦哈默徳·萨米·巴鲁迪,艾哈默德·绍基、伊斯梅尔·萨布里等。这一学派的特征就是在诗歌形式上严格遵循古诗的格律,在诗歌内容上要反映当时埃及社会的真实状况,即在保持原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创新。
二、代表人物
巴鲁迪,全名麦哈默徳·萨米·巴鲁迪,埃及近代穆斯林诗人,被认为是阿拉伯现代诗歌中复兴学派的先驱。1839年生于开罗塞加西亚族一富有的穆斯林家庭,在九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对他的教育就落在了母亲身上。他在12岁时进入开罗军事学校学习,1855年从该校毕业并开始在军中任职。巴鲁迪从小酷爱文学,阅读了大量阿拉伯古代诗人的名著,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在军校的时候,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就得以显现。后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掌握了土耳其文和波斯文,研读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哲学及文学的大量珍贵典籍。1882年,以领导成员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武装斗争,后事败受审,遂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锡兰岛(今斯里兰卡)17年。1900年获赦后重返埃及,不再从事政治,转而从事阿拉伯古诗的选辑和注释工作,并在继承阿拉伯古诗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与时代背景相统一的阿拉伯语诗歌,尤其在题材、风格和思想内容上较之同代诗人大大地跨进一步。他的诗歌多为记录个人曲折而丰富的生活经历,表述诗人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深刻反映了当时埃及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语言淳朴、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巴鲁迪可谓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的先锋。他还是一位骑士,参与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阿拉伯人民抗争法国殖民者的战役,因而被称为文武双全之人。巴鲁迪在现代阿拉伯诗坛承上启下,开启了一代诗风。
三、主要观点
第一,在诗歌的形式上,遵守同一个格律和韵脚,同时在诗歌的编排和描述上沿袭前任之法。
第二,诗歌主题涉及赞美诗、爱情诗、悼亡诗、矜夸诗和讽刺诗。
第三,诗歌旨在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第四,诗歌表达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时代精神。
在这些复兴派先驱者手中,阿拉伯诗歌得以真正的复兴。诗歌一改自阿巴斯王朝后期以来的奢靡之风,不再是诗人的无病呻吟,而成了号召民众团结奋斗的檄文。诗人以当时的社会问题和阿拉伯民族的处境为出发点,号召人们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以赢得阿拉伯民族的解放和复兴。
参考文献:
[1]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2]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3](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M].马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