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融入了较多学科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手段,而科学教材中也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为此有必要合理利用好科学课程,开展行之有效的环保教育。基于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探究了从意识培养、联系生活、培养习惯等方面将环保教育融入科学课程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保教育;小学;科学
环保是一项永恒的话题,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将环保理念践行到底,有必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以确保环保事业后继有人。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综合性课程,以期为载体开展环保教育是有着极高现实价值的,为此教育者应该在充分了解环保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将环保教育践行与科学课程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其教材中也融入了环保教育的内容,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对生命现象以及环境等的观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理念,并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由此可看出,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环保教育是与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一致的[1]。另外,从当前的环境来看,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并已经成为了当前我们需要面对的主要自然问题,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剧增,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环境保护政策干预,国内环境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仍然需要坚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而小学生作为未来践行环保事业的生力军,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以科学课程为载体,开展有效的环保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符合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环保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入策略
1.挖掘教材素材,培养环保意识
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中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教育者需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垃圾堆里有什么”的教学中,教育者可对生活中产生垃圾的原因、去向、处理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讲解,并设置学生查看家庭垃圾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了解到人类每天产生的垃圾的庞大数量。也可播放垃圾山的视频,并将其与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而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内容教学时,教育者可通过播放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到包装袋对环境的危害,并使其了解塑料垃圾降解的困难性,同时交给学生如何处理垃圾袋,避免学生养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2]。同时也可播放风景秀丽地区的画面,并将其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方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不保护环境的危害,培养其环保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环保实践
在培養学生环保意识的过程中,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指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践价值,确保学生可高效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之中。重点可针对垃圾问题,让学生观察垃圾的制造与丢弃过程,并从自己家产生的垃圾逐渐推算每天全国所产生的垃圾,以此让学生切实关注环境问题,进而可通过每天少制造垃圾可减少的垃圾量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每人每天少产生一件垃圾也是为环保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从垃圾的归类入手,鼓励学生对家庭的垃圾进行类别划分,发挥出部分可利用垃圾的价值,并以此影响孩子的父母。也可利用变废为宝的思想,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垃圾开展小制作并举办相应的活动,增强实践的趣味性[3]。在此基础上,也可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可带领孩子一起植树,世界禁烟日可叮嘱孩子劝阻家长吸烟等,以此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促使其加强实践。
3.加强巩固教学,培养环保习惯
环保意识培养以及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相对较为简单,但在环保习惯的维持上却较为困难,故教育者应该及时对学生的环保习惯进行巩固。可利用科学中的小实验,增强环保教学的趣味性,并经常提及,确保环保教育的连贯性。如,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变化教学上,在学生了解到会产生二氧化碳后,就二氧化碳导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进行拓展衍生。而在地理知识教学上,也可引入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进而通过将环保教育贯穿于科学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另外,教育者还需要加强观察,及时对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鼓励与表扬,以促使学生养成环保的习惯。
综上所述,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教育者应该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为保障教育效果,可从培养意识,加强实践,培养习惯三个阶段进行教育,并合理结合科学课程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确保学生可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践行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蒋福明.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55.
[2]刘丽华.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环保教育[J].科学中国人, 2014(23):320-321.
[3]梁圣鹏.绿色课堂,低碳校园:浅谈科学课中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策略[J].师道:教研,2017(3):116.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以科学课为载体,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PLG259。
编辑 马晓荣
关键词:环保教育;小学;科学
环保是一项永恒的话题,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将环保理念践行到底,有必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以确保环保事业后继有人。而小学科学课程作为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综合性课程,以期为载体开展环保教育是有着极高现实价值的,为此教育者应该在充分了解环保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将环保教育践行与科学课程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其教材中也融入了环保教育的内容,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对生命现象以及环境等的观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理念,并养成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由此可看出,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融入环保教育是与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一致的[1]。另外,从当前的环境来看,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并已经成为了当前我们需要面对的主要自然问题,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剧增,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环境保护政策干预,国内环境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仍然需要坚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而小学生作为未来践行环保事业的生力军,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以科学课程为载体,开展有效的环保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符合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环保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入策略
1.挖掘教材素材,培养环保意识
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中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教育者需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垃圾堆里有什么”的教学中,教育者可对生活中产生垃圾的原因、去向、处理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讲解,并设置学生查看家庭垃圾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了解到人类每天产生的垃圾的庞大数量。也可播放垃圾山的视频,并将其与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而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内容教学时,教育者可通过播放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到包装袋对环境的危害,并使其了解塑料垃圾降解的困难性,同时交给学生如何处理垃圾袋,避免学生养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2]。同时也可播放风景秀丽地区的画面,并将其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方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不保护环境的危害,培养其环保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环保实践
在培養学生环保意识的过程中,也可联系生活实际,指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教育的针对性以及实践价值,确保学生可高效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之中。重点可针对垃圾问题,让学生观察垃圾的制造与丢弃过程,并从自己家产生的垃圾逐渐推算每天全国所产生的垃圾,以此让学生切实关注环境问题,进而可通过每天少制造垃圾可减少的垃圾量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每人每天少产生一件垃圾也是为环保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从垃圾的归类入手,鼓励学生对家庭的垃圾进行类别划分,发挥出部分可利用垃圾的价值,并以此影响孩子的父母。也可利用变废为宝的思想,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垃圾开展小制作并举办相应的活动,增强实践的趣味性[3]。在此基础上,也可利用各种节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可带领孩子一起植树,世界禁烟日可叮嘱孩子劝阻家长吸烟等,以此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促使其加强实践。
3.加强巩固教学,培养环保习惯
环保意识培养以及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相对较为简单,但在环保习惯的维持上却较为困难,故教育者应该及时对学生的环保习惯进行巩固。可利用科学中的小实验,增强环保教学的趣味性,并经常提及,确保环保教育的连贯性。如,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的变化教学上,在学生了解到会产生二氧化碳后,就二氧化碳导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进行拓展衍生。而在地理知识教学上,也可引入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进而通过将环保教育贯穿于科学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另外,教育者还需要加强观察,及时对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鼓励与表扬,以促使学生养成环保的习惯。
综上所述,将环保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教育者应该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为保障教育效果,可从培养意识,加强实践,培养习惯三个阶段进行教育,并合理结合科学课程内容,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确保学生可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并践行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蒋福明.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55.
[2]刘丽华.小学科学课教学与环保教育[J].科学中国人, 2014(23):320-321.
[3]梁圣鹏.绿色课堂,低碳校园:浅谈科学课中渗透低碳环保教育的策略[J].师道:教研,2017(3):116.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以科学课为载体,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PLG259。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