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话充分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除了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外,还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或程序进行学习,使学生会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排除学习中所遇到的障碍,并组织好课内外活动。
既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那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方法上比较科学的前提下,教师能否全面、及时地落实教学指令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
一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但教师的教学指令并非总能及时、全面地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教师的指令,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学习英语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他们还是只读不写,或者不读不写只是看。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很生气,往往用质问、责备的口气问学生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改,等等。这些话在短时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会长久生效。比如说在课堂上,学生看见老师板着面孔,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可能立马会张开嘴叽里呱啦地读上一阵子,但第二天,学生又回到了从前。
教师心里会想,我的教法是对的,指令是正确的,学生为什么不听?学生心里也会想,老师为什么总是逼着我不愿意做的事?这种情况如持续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利。
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应该先对教学指令进行分析。教师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分析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科技含量如何。
二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不稳定,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只愿意接受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指令,有时还对教师的指令表示怀疑。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教学指令进行修改和补充。再遇到上述情况时不问学生为什么那样做,而是换一个角度,问他们是否知道经常不动笔写字有什么害处,不爱开口读有什么害处,现在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如此让学生自己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毛病和不足之处。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此时,老师就要借此机会向学生说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关系。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来教育学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在谈到学习语言过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关系时说:“要说必先听,要读必先说,要写必先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外国专家的观点,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任何一种技能的欠缺对其他三种技能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都会对整个英语学习造成巨大障碍。一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自己在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与爸爸妈妈正常交流,但能正确地读和写吗?如此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听、说、读、写四种活动的逻辑技巧且要同时并举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只有把单词的音、形、义都输入大脑才有助于记忆且长久。
学生了解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及每种技能的发展与其他三种技能的相互作用后就会转变以前的做法,并在后来的学习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如在黑板上听写时,他们的书写速度和质量比以前大有进步。读和写的水平的提高,会对阅读速度的加快起到推动作用;读和写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会对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学生面对自己的进步,很高兴,有了成就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一次,如果老师有什么新的指令,学生自然就会乐于接受。
三
教学实践证明,同是落实教学指令,前者学生不愿意接受。这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教师认为自己的方法有多么好,指令是多么正确,当教师的指令缺乏科学性,用词不当时,或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指令的重要性时,他们就不会高高兴兴地执行指令,或不执行指令。绝不是教师凭着指导者的身份随便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得听,而是教师的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是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指令的科技含量较低,就不能对学生形成推动力。试想,如果某位英语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把英语单词抄在作业本上,每个单词100遍,情形会怎样?学生绝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老师的指令。教师要是强制学生执行,学生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师生对垒的局面。这种局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不正常的心理对智力活动有抑制作用。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越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就越大,指令的执行效果就越好。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大事。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学习,提高工作语言的水平,必须把教学指令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起来,提高工作语言的科技含量,提高指令的科技含量,努力营造出一个教者爱教,学者爱学的氛围,使教与学的双方都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各自的任务。
既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那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方法上比较科学的前提下,教师能否全面、及时地落实教学指令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
一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但教师的教学指令并非总能及时、全面地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教师的指令,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学习英语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他们还是只读不写,或者不读不写只是看。这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功能不健全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有时很生气,往往用质问、责备的口气问学生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改,等等。这些话在短时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会长久生效。比如说在课堂上,学生看见老师板着面孔,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可能立马会张开嘴叽里呱啦地读上一阵子,但第二天,学生又回到了从前。
教师心里会想,我的教法是对的,指令是正确的,学生为什么不听?学生心里也会想,老师为什么总是逼着我不愿意做的事?这种情况如持续下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利。
为了转变这种现象,应该先对教学指令进行分析。教师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而且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分析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科技含量如何。
二
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不稳定,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他们只愿意接受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指令,有时还对教师的指令表示怀疑。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教学指令进行修改和补充。再遇到上述情况时不问学生为什么那样做,而是换一个角度,问他们是否知道经常不动笔写字有什么害处,不爱开口读有什么害处,现在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理想?如此让学生自己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毛病和不足之处。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此时,老师就要借此机会向学生说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关系。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来教育学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路易斯·亚历山大在谈到学习语言过程中关于听、说、读、写的关系时说:“要说必先听,要读必先说,要写必先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外国专家的观点,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任何一种技能的欠缺对其他三种技能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都会对整个英语学习造成巨大障碍。一个最浅显易懂的例子就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自己在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能与爸爸妈妈正常交流,但能正确地读和写吗?如此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听、说、读、写四种活动的逻辑技巧且要同时并举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只有把单词的音、形、义都输入大脑才有助于记忆且长久。
学生了解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及每种技能的发展与其他三种技能的相互作用后就会转变以前的做法,并在后来的学习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如在黑板上听写时,他们的书写速度和质量比以前大有进步。读和写的水平的提高,会对阅读速度的加快起到推动作用;读和写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会对整体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学生面对自己的进步,很高兴,有了成就感,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一次,如果老师有什么新的指令,学生自然就会乐于接受。
三
教学实践证明,同是落实教学指令,前者学生不愿意接受。这就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教师认为自己的方法有多么好,指令是多么正确,当教师的指令缺乏科学性,用词不当时,或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指令的重要性时,他们就不会高高兴兴地执行指令,或不执行指令。绝不是教师凭着指导者的身份随便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得听,而是教师的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是指令是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指令的科技含量较低,就不能对学生形成推动力。试想,如果某位英语教师要求全班同学把英语单词抄在作业本上,每个单词100遍,情形会怎样?学生绝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老师的指令。教师要是强制学生执行,学生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师生对垒的局面。这种局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不正常的心理对智力活动有抑制作用。
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越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就越大,指令的执行效果就越好。教学指令的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执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学业大事。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学习,提高工作语言的水平,必须把教学指令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起来,提高工作语言的科技含量,提高指令的科技含量,努力营造出一个教者爱教,学者爱学的氛围,使教与学的双方都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各自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