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抗日战争第七个年头,家乡沦陷,日寇横行。学校上课,时断时续,读书非常困难。当时我读高中,要徒步几十里,穿越敌人“封锁线”去宜兴县西锄村县立第六临时中学上学。有些爱好美术、音乐的同学找不到学习的地方。
我和美术老师储元洵先生比较接近,时常相叙在一起,闲谈中萌生了创办美术学校的念头。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并参观了宜兴县夏坊镇的“江南美专”。得到了启发,储先生平时和几位苏州美专同学有交往。据说都是书画的高手,现在都没有正式工作,如果串联在一起办个学校,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差。于是决定发信联系,得到凌暂型、吴汝连、刘昆冈、王佩南的赞同。讨论校名时,大家认为苏州美专分校最适合。立即写信去上海请示颜文樑校长,颜校长一口答应,同意以苏州美专分校名义,挂牌招生。
苏州美专原址苏州沧浪亭,创建于1922年,中外闻名。1928年颜文樑校长留学法国,回国后由苏州富绅吴子深先生出资5.4万银元,建造一座罗马式教学大楼,享誉海内。日寇侵略我国,苏州美专被迫关闭。1938年颜校长辗转沪上,又设法在四川路企业大楼继续开办苏州美专沪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经费困难,沪校规模又缩小了。正在这时,宜兴校友愿意高举苏州美专牌子自办分校,颜校长十分乐意。
得到颜校长同意,立刻筹备宜兴分校,先选择校址在宜兴县和桥中学内,不久发现和桥中学虽有空余房屋,但很不安静,敌伪势力常来干扰,无法进行教学。决定重找校址。有人介绍,宜兴分水墩山上有一座古庙,内有空余房屋。往现场一看,果然不差。该地处常州、无锡、宜兴的交会处,太湖之滨,背山面水,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出入之地。日寇不敢侵犯。古庙有座大殿,后面有楼房、平房数间,旁边还有场地可作操场。不日,我们便进驻分水墩,办公招生。
1944年9月1日,苏州美专宜兴分水墩分校开学,教师有凌暂型、吴汝连、刘昆冈、潘鸿年、储元洵、王佩南(第二学期到校),还有几位特约教师。学生有30余人,以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分专科与高中艺术科两班进行教学。课程有素描、图案、中国画(分人物、山水、花鸟画),语文、诗词、音乐等。语文、诗词、音乐作为普通文化课,不分班级,全体同学必修。专业理论如透视、色彩、解剖等都结合实习讲解,不另开课。
语文一课特地请潘汉年的堂弟潘鸿年先生来校讲授。学生努力学习,成绩斐然。第一学期顺利结束,举办了绘画展览会和文艺演出。与当地人民进行联欢,得到一致好评。
第二学期开学,情况发生突变!部分教师借故不能前来上课,学校似有难以维持之状。颜校长得悉情况后,立即修书请孙文林先生出山。孙先生是原苏州美专教授,德高望重,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力量,其时,他为避战乱,隐居老家务农躬耕。得信后欣然亲往。
颜校长又将沪校多余的石膏像,拨出十余件充实分水墩分校教学设备。并叮嘱:低年级学生素描教学,写生希腊、罗马石膏像是我校一贯的、有效的传统教学。孙先生的观点完全和我相同,请孙先生执教我放心!随之文将他的代表作《厨房》(曾得法国巴黎秋季沙龙金奖的粉画)也送往宜兴分水墩,供学生观摩。山乡古庙大殿内陈列了十余件“洋和尚”(石膏像)和精美的粉画《厨房》,同学们非常兴奋。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一时,方圆几十里,都有人徒步前来参观、欣赏,一时传为美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自孙文林先生来分水墩执教后,加强素描基本训练,强调学生学习正规化,教学成绩显著得到提高。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一片欢腾。宜兴分水墩分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欢庆声中着手搬迁到苏州沧浪亭复校。同时函呈颜校长行动计划。得回信,同意按计划执行并祝一路顺风。
8月下旬雇用木船数只,装载分校全部人员、设备,撤离分水墩,经无锡到苏州。船队行至无锡,早有校友接应。忽然得悉苏州沧浪亭原来校舍,接收手续尚未办妥,暂时不能回去。不得已便在无锡暂作停留。消息传出,无锡校友立刻想法借得学前街无锡县立中学数间教室作为临时校舍,开学上课。在校友们的建议下,又在无锡招收新生十余名。
10月底,全体学生、工友,愉快地回到阔别8年的沧浪亭。昔日辉煌的罗马式教学大楼,如今面目全非,空无一人。原来幽美的沧浪亭,眼前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但是,回到沧浪亭的全体师生群情激奋,不怕苦累,协力同心,重建校园。
失散多年的老教师如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钱定一、蔡震渊、张星阶、顾友鹤、张寰生等也陆续回到学校。流光如矢,转瞬已到1946年元旦,颜校长战后第一次回到苏州,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热情洋溢地作了发言,应师生们的请求,他老人家又一次唱了一曲《马赛曲》,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分水墩分校学习过的同学回到沧浪亭,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十分努力,毕业后不少人成为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画院、美术制片厂等单位的专业创作人员和教学骨干。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我和美术老师储元洵先生比较接近,时常相叙在一起,闲谈中萌生了创办美术学校的念头。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并参观了宜兴县夏坊镇的“江南美专”。得到了启发,储先生平时和几位苏州美专同学有交往。据说都是书画的高手,现在都没有正式工作,如果串联在一起办个学校,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差。于是决定发信联系,得到凌暂型、吴汝连、刘昆冈、王佩南的赞同。讨论校名时,大家认为苏州美专分校最适合。立即写信去上海请示颜文樑校长,颜校长一口答应,同意以苏州美专分校名义,挂牌招生。
苏州美专原址苏州沧浪亭,创建于1922年,中外闻名。1928年颜文樑校长留学法国,回国后由苏州富绅吴子深先生出资5.4万银元,建造一座罗马式教学大楼,享誉海内。日寇侵略我国,苏州美专被迫关闭。1938年颜校长辗转沪上,又设法在四川路企业大楼继续开办苏州美专沪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经费困难,沪校规模又缩小了。正在这时,宜兴校友愿意高举苏州美专牌子自办分校,颜校长十分乐意。
得到颜校长同意,立刻筹备宜兴分校,先选择校址在宜兴县和桥中学内,不久发现和桥中学虽有空余房屋,但很不安静,敌伪势力常来干扰,无法进行教学。决定重找校址。有人介绍,宜兴分水墩山上有一座古庙,内有空余房屋。往现场一看,果然不差。该地处常州、无锡、宜兴的交会处,太湖之滨,背山面水,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出入之地。日寇不敢侵犯。古庙有座大殿,后面有楼房、平房数间,旁边还有场地可作操场。不日,我们便进驻分水墩,办公招生。
1944年9月1日,苏州美专宜兴分水墩分校开学,教师有凌暂型、吴汝连、刘昆冈、潘鸿年、储元洵、王佩南(第二学期到校),还有几位特约教师。学生有30余人,以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分专科与高中艺术科两班进行教学。课程有素描、图案、中国画(分人物、山水、花鸟画),语文、诗词、音乐等。语文、诗词、音乐作为普通文化课,不分班级,全体同学必修。专业理论如透视、色彩、解剖等都结合实习讲解,不另开课。
语文一课特地请潘汉年的堂弟潘鸿年先生来校讲授。学生努力学习,成绩斐然。第一学期顺利结束,举办了绘画展览会和文艺演出。与当地人民进行联欢,得到一致好评。
第二学期开学,情况发生突变!部分教师借故不能前来上课,学校似有难以维持之状。颜校长得悉情况后,立即修书请孙文林先生出山。孙先生是原苏州美专教授,德高望重,是学校的主要教学力量,其时,他为避战乱,隐居老家务农躬耕。得信后欣然亲往。
颜校长又将沪校多余的石膏像,拨出十余件充实分水墩分校教学设备。并叮嘱:低年级学生素描教学,写生希腊、罗马石膏像是我校一贯的、有效的传统教学。孙先生的观点完全和我相同,请孙先生执教我放心!随之文将他的代表作《厨房》(曾得法国巴黎秋季沙龙金奖的粉画)也送往宜兴分水墩,供学生观摩。山乡古庙大殿内陈列了十余件“洋和尚”(石膏像)和精美的粉画《厨房》,同学们非常兴奋。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一时,方圆几十里,都有人徒步前来参观、欣赏,一时传为美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自孙文林先生来分水墩执教后,加强素描基本训练,强调学生学习正规化,教学成绩显著得到提高。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一片欢腾。宜兴分水墩分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欢庆声中着手搬迁到苏州沧浪亭复校。同时函呈颜校长行动计划。得回信,同意按计划执行并祝一路顺风。
8月下旬雇用木船数只,装载分校全部人员、设备,撤离分水墩,经无锡到苏州。船队行至无锡,早有校友接应。忽然得悉苏州沧浪亭原来校舍,接收手续尚未办妥,暂时不能回去。不得已便在无锡暂作停留。消息传出,无锡校友立刻想法借得学前街无锡县立中学数间教室作为临时校舍,开学上课。在校友们的建议下,又在无锡招收新生十余名。
10月底,全体学生、工友,愉快地回到阔别8年的沧浪亭。昔日辉煌的罗马式教学大楼,如今面目全非,空无一人。原来幽美的沧浪亭,眼前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但是,回到沧浪亭的全体师生群情激奋,不怕苦累,协力同心,重建校园。
失散多年的老教师如胡粹中、朱士杰、黄觉寺、钱定一、蔡震渊、张星阶、顾友鹤、张寰生等也陆续回到学校。流光如矢,转瞬已到1946年元旦,颜校长战后第一次回到苏州,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热情洋溢地作了发言,应师生们的请求,他老人家又一次唱了一曲《马赛曲》,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分水墩分校学习过的同学回到沧浪亭,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十分努力,毕业后不少人成为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画院、美术制片厂等单位的专业创作人员和教学骨干。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