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都有很大价值,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地位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理论彻底性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理论的彻底性的结合,最后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坚持理论彻底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 理论彻底性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8-02
一、理论彻底性的概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理论彻底性的定义,简单而言就是:正确的理论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据,只有把握事物的根据才能彻底理解理论,否则就是错误或者肤浅的力量。彻底的理论就是真正的理论,是高度抽象的理性东西,也是对事物实质的正确反映。而没有对理论进行彻底性认识,就不能说服人,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对理论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如果没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不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的彻底性
(一)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有着明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鲜明的立场和结论,在面对重大问题时,高校思政课从不含糊不清,态度不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也相应地有了丰富和发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科学性,也体现在与时俱进上。要善于针对变化发展的社会对象,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象,做出相应的改变,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得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因此,我们说理论的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所在。
(二)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观的决定因素
教学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一般价值规范稳定的思维模式,教学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构成要素中。”[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某些教师没有将教育价值内化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对教育价值的选择仅仅停留在了“传递知识”上面,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技巧,甚至是能力和智力的提升上,忽视了素质培养和素质训练。在这个时候,只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得教师深刻认识教育教学价值观念,不断用价值观念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模式。只有通过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教师感受并且认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观,坚持和树立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价值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开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彻底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和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彻底性是其中非常基础的环节,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理论彻底性,本文认为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一)“教材”和“教学”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编写的,代表了目前我国国内思想政治研究的最高水平,有着很大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所以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发展规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就需要处理好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吃透吃准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从而完成理论教学任务。首先应该反映教材的整体性,比如思政课的四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其内容具有统一性,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近代历史又告诉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了社会发展历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化的过程。最后,教学必须反映出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因为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实际教学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具体性,所以兼顾好教材的稳定性和教学的时代性是理论彻底性的重要环节,这样就需要高校理论老师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做到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效果。
(二)“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贯彻其彻底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理论课进课堂和进头脑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思政理论课学习看作一种形式,甚至一些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强制学生上课,而这种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实现思政课的进头脑,更不可以实现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高校思政课进头脑应该完善一些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强调理论灌输,特别是学生不知道和感兴趣的理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第二,发挥教师的能到作用,理论教学是思想上的接触,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位自我风险和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他们应该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尊重理论课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
(三)“考场内评估”和“考场外评估”的关系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评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环节,也是对理论彻底性坚持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既包括显性部分,又包括隐形部分,前者比较容易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而后者则往往会忽视,导致在实际评估时出现了困难,也不能对其中比较差的环节进行改进,最终影响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评估,将其显性效果和隐形效果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其中存在较大缺陷的环节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切实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目前高校在显性效果方面采用的是考场内评估,比如考试、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从而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理论的彻底性又不能离开考场外评估,也就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估,通过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持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内容,并将这些理论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对理论彻底性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
[2]马志颖.教学价值观再认[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5:7
[3]贾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5]范颖.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65-166.
[6]项福库,何丽.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67-68.
【关键词】思政课 理论彻底性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8-02
一、理论彻底性的概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因此,理论彻底性的定义,简单而言就是:正确的理论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特性。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据,只有把握事物的根据才能彻底理解理论,否则就是错误或者肤浅的力量。彻底的理论就是真正的理论,是高度抽象的理性东西,也是对事物实质的正确反映。而没有对理论进行彻底性认识,就不能说服人,也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对理论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如果没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不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的彻底性
(一)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是彻底性、科学性的。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有着明确的甚至可以说是鲜明的立场和结论,在面对重大问题时,高校思政课从不含糊不清,态度不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也相应地有了丰富和发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科学性,也体现在与时俱进上。要善于针对变化发展的社会对象,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象,做出相应的改变,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得教学活动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因此,我们说理论的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性的内在根源所在。
(二)理论彻底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观的决定因素
教学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一般价值规范稳定的思维模式,教学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构成要素中。”[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某些教师没有将教育价值内化到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对教育价值的选择仅仅停留在了“传递知识”上面,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技巧,甚至是能力和智力的提升上,忽视了素质培养和素质训练。在这个时候,只有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得教师深刻认识教育教学价值观念,不断用价值观念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模式。只有通过坚持理论的彻底性,才能使教师感受并且认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观,坚持和树立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价值观,用正确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开展。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理论彻底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和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彻底性是其中非常基础的环节,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贯彻理论彻底性,本文认为应该处理好几对关系,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一)“教材”和“教学”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编写的,代表了目前我国国内思想政治研究的最高水平,有着很大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所以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发展规律,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就需要处理好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吃透吃准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从而完成理论教学任务。首先应该反映教材的整体性,比如思政课的四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其内容具有统一性,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近代历史又告诉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还要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比如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了社会发展历史,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化的过程。最后,教学必须反映出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因为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而实际教学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具体性,所以兼顾好教材的稳定性和教学的时代性是理论彻底性的重要环节,这样就需要高校理论老师在忠于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做到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效果。
(二)“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进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渠道,也是贯彻其彻底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理论课进课堂和进头脑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学生将思政理论课学习看作一种形式,甚至一些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强制学生上课,而这种进课堂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实现思政课的进头脑,更不可以实现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高校思政课进头脑应该完善一些环节,主要包括:第一,强调理论灌输,特别是学生不知道和感兴趣的理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第二,发挥教师的能到作用,理论教学是思想上的接触,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位自我风险和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他们应该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在尊重理论课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
(三)“考场内评估”和“考场外评估”的关系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评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环节,也是对理论彻底性坚持效果的评价。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既包括显性部分,又包括隐形部分,前者比较容易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而后者则往往会忽视,导致在实际评估时出现了困难,也不能对其中比较差的环节进行改进,最终影响理论彻底性的贯彻。因此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多方位和多层次的评估,将其显性效果和隐形效果结合起来,对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其中存在较大缺陷的环节进行及时改正,从而切实坚持理论的彻底性。目前高校在显性效果方面采用的是考场内评估,比如考试、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从而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理论的彻底性又不能离开考场外评估,也就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估,通过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持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内容,并将这些理论落实到行动中,从而对理论彻底性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
[2]马志颖.教学价值观再认[D]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5:7
[3]贾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5]范颖.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65-166.
[6]项福库,何丽.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