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的识字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整个小学阶段学会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由此可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它远不如阅读教学那样诗情画意,也不如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学习那样生动活泼,因此便成为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瓶颈,同时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实,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只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识字教学中的这个“趣”是依托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一、形式多样:“趣识字”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安排了集中识字这一教学内容。其形式有字串识字、转转盘识字,会意字识字、形声字识字,看图识字;部首字带字;熟字带生字;换偏旁识字等多种。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首先从形式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且科学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完全可以在掌握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汉字中最常见的是形声字,它具有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以“瞄”字为例,声旁“苗”与“瞄”相同,形旁是“目”,说明瞄准的时候,需要用眼睛。另外在词语旁边配一幅射击运动员比赛时的图片,学生就会对生字的记忆就更深刻了。汉字中还有许多会意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学“捉”字时,可让学生表演怎样捉蛐蛐,通过表演明确“捉”实际包含两个动作,即手脚并用。至此,“捉”的记忆与理解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有些字,可能离学生现有的生活相差很远了,如“灶”字。学生并不知道过去的炉灶都是由土垒砌而成。教师不防以课件出示古代以及过去农村做饭用的大锅灶,或者问问孩子,在影视作品中以及随父母去农村玩耍的过程中在此方面的发现。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细心观察,还能结合“灶”的发展变化,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啊。
另外,识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编故事”等方式自主识字,通过“摘苹果”、“走迷宫”“配配对”“找朋友”等识字游戏,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识字竞赛”,评选“识字小标兵”, 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兴趣,由“愁识字”转变为“趣识字”,迈出识字教学的第一步。
二、开动脑筋:“寻字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单纯把语文做为一门学科来教学,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睑,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门为孩子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中陌生的字符变的熟悉起来,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在学习中碰到“老朋友”。
于是老师可以乘机对学生提出要求,布置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有没有碰到自己认识的“老朋友”,在去结交一些“新朋友”,回来后再进行成果展示。有的说:“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有的说:“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旁的招牌,这样也认识了好多的字。”有的说:“我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识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识字资源,扩大了识字量,提高了识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巧妙设计:“趣中练”
当然,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字义,正确运用。这就是所谓的识字教学要“立起来”。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字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词练习。因为扩词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汉字的含义选择正确的组合,虽然这中间难免会出现偏差,但每次偏差的出现都是对汉字字义深入了解的一个过程。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3一课中,出现了“歪”和“斜”两个字。可以先让学生看比萨斜塔,在直观的观察过后,让学生给比萨斜塔另起一个名字,结果学生很容易说出了“比萨歪塔”,由此,“歪”和“斜”两字的意思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后来学生在组词的过程中,说了“歪门邪道”一词,其中把“邪”当成了“斜”。其实这一认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是当老师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邪”还有坏的,不好的意思时,再结合“歪风邪气”的“邪”,联系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学生理解,学生不仅弄懂了“斜”的含义,还加深了对“邪”的理解。可以说这样的错误在识字教学中并不少见,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可以“由坏变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扩词的练习要让学生乐此不疲,还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激励性措施。教师可采用一种“赛龙船”的游戏。方法是给每组一张龙船形卡片,龙头上出示一个相同的字,由排头开始用指定的字组词,依次继续,要求不能重复。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组的词最多、最正确,哪一组获胜。当然,其他组也有发问的权利。如果该组同学不能回答出所组词的含义,则要扣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对于每次作业或练习中,学生使用的好词,都会用红色的波浪线圈画。每课学习的生字中,都会让学生随手在书本上记下一两个四字词语。时间久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也会经常地语出不凡了呢。瞧,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识字教学的意义也真正体现了出来。
正如《心理学》中所谈到的:“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教师正是在教学中与生活紧密联系,适时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度过识字关,为阅读和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而识字写字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学中,决不能将学习与生活脱离,只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体会到运用知识的生活乐趣,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乐此不疲。
由此可见,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它远不如阅读教学那样诗情画意,也不如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学习那样生动活泼,因此便成为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瓶颈,同时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实,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并非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只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识字教学中的这个“趣”是依托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一、形式多样:“趣识字”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安排了集中识字这一教学内容。其形式有字串识字、转转盘识字,会意字识字、形声字识字,看图识字;部首字带字;熟字带生字;换偏旁识字等多种。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首先从形式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且科学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完全可以在掌握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汉字中最常见的是形声字,它具有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以“瞄”字为例,声旁“苗”与“瞄”相同,形旁是“目”,说明瞄准的时候,需要用眼睛。另外在词语旁边配一幅射击运动员比赛时的图片,学生就会对生字的记忆就更深刻了。汉字中还有许多会意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学“捉”字时,可让学生表演怎样捉蛐蛐,通过表演明确“捉”实际包含两个动作,即手脚并用。至此,“捉”的记忆与理解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有些字,可能离学生现有的生活相差很远了,如“灶”字。学生并不知道过去的炉灶都是由土垒砌而成。教师不防以课件出示古代以及过去农村做饭用的大锅灶,或者问问孩子,在影视作品中以及随父母去农村玩耍的过程中在此方面的发现。通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细心观察,还能结合“灶”的发展变化,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啊。
另外,识字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编故事”等方式自主识字,通过“摘苹果”、“走迷宫”“配配对”“找朋友”等识字游戏,会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识字竞赛”,评选“识字小标兵”, 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学习兴趣,由“愁识字”转变为“趣识字”,迈出识字教学的第一步。
二、开动脑筋:“寻字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果单纯把语文做为一门学科来教学,脱离了生活的实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睑,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冲他们招手,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似乎是专门为孩子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中陌生的字符变的熟悉起来,进而成为自己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能自己在学习中碰到“老朋友”。
于是老师可以乘机对学生提出要求,布置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有没有碰到自己认识的“老朋友”,在去结交一些“新朋友”,回来后再进行成果展示。有的说:“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有的说:“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旁的招牌,这样也认识了好多的字。”有的说:“我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识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识字资源,扩大了识字量,提高了识字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三、巧妙设计:“趣中练”
当然,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字义,正确运用。这就是所谓的识字教学要“立起来”。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字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扩词练习。因为扩词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汉字的含义选择正确的组合,虽然这中间难免会出现偏差,但每次偏差的出现都是对汉字字义深入了解的一个过程。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3一课中,出现了“歪”和“斜”两个字。可以先让学生看比萨斜塔,在直观的观察过后,让学生给比萨斜塔另起一个名字,结果学生很容易说出了“比萨歪塔”,由此,“歪”和“斜”两字的意思便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后来学生在组词的过程中,说了“歪门邪道”一词,其中把“邪”当成了“斜”。其实这一认识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是当老师让学生认识到,这里的“邪”还有坏的,不好的意思时,再结合“歪风邪气”的“邪”,联系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让学生理解,学生不仅弄懂了“斜”的含义,还加深了对“邪”的理解。可以说这样的错误在识字教学中并不少见,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可以“由坏变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扩词的练习要让学生乐此不疲,还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激励性措施。教师可采用一种“赛龙船”的游戏。方法是给每组一张龙船形卡片,龙头上出示一个相同的字,由排头开始用指定的字组词,依次继续,要求不能重复。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组的词最多、最正确,哪一组获胜。当然,其他组也有发问的权利。如果该组同学不能回答出所组词的含义,则要扣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对于每次作业或练习中,学生使用的好词,都会用红色的波浪线圈画。每课学习的生字中,都会让学生随手在书本上记下一两个四字词语。时间久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也会经常地语出不凡了呢。瞧,一个小小的举动,让识字教学的意义也真正体现了出来。
正如《心理学》中所谈到的:“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教师正是在教学中与生活紧密联系,适时适度地把握了一个“趣”字,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顺利度过识字关,为阅读和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而识字写字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学中,决不能将学习与生活脱离,只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体会到运用知识的生活乐趣,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