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前阅读核心经验及其发展阶段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图画书是促进幼儿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图画书阅读等同于看图讲述。将图画书阅读教学等同于故事教学。那么,图画书阅读教学与故事教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核心经验?本期“儿童前阅读核心经验研究专辑”将全面梳理幼儿图画书阅读的“前阅读”核心经验及其发展阶段。并提供有关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培养的教育建议。同时对两个不同类型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加以展示和评析。期待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幼儿的阅读。为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提出,要“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的阅读不同于成人的阅读,其中最大的区别在阅读材料和阅读对象上。在阅读材料上,成人主要阅读报纸、书刊、网络信息等,而幼儿主要以阅读图画书为主;在阅读对象上,成人的阅读主要以文字为主,而幼儿的阅读遵循着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周兢,2011),而且主要以图画为阅读对象。
  图画书是幼儿最主要的阅读材料,自从早期阅读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范畴之后,许多地方的幼儿园开展了以图画书为载体的早期阅读活动,但因为不明确幼儿图画书阅读的核心经验,许多教师将图画书阅读等同于故事教学或看图讲述。在图画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既出现了到底是应该人手一书还是众人一书的争议。也出现了图画书是阅读工具还是阅读对象的讨论(刘宝根,2013)。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早期阅读活动,周兢教授(1996,2007,2009)曾将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内容划分为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融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书面语言的意识和敏感性,发展幼儿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行为,为后期正式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阅读”的核心经验是支持幼儿在终身学习中成为一个成功阅读者必备的经验,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能力的幼儿应该具备的态度、行为和能力。综合各国对幼儿阅读的期望或标准,我们认为,一个有着良好阅读能力的幼儿应该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行为;能在成人指导下阅读或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所阅读图画书的基本内容,同时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即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并在阅读中学习(learn by reading);还能初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形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人物特征和内容主旨作出评判。如果幼儿在入小学前具备了这些能力,在今后以文字为主要阅读对象的阅读过程中就会形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并发展和具备独立、自主阅读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幼儿阅读一本图画书的历程。将幼儿“前阅读”的核心经验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二是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三是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以下我们具体阐释这三个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一、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是影响幼儿终身阅读的关键因素。幼儿只有喜欢阅读,才可能亲近图画书,才能在图画书阅读中获取信息,建构意义。《指南》要求幼儿从3-4岁能“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图书”,逐步发展到5~6岁“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正反映了对幼儿“阅读习惯”的期望;要求幼儿从3-4岁能“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逐步发展到5-6岁能“专注地阅读图书”,反映的是对幼儿“阅读行为”的期望。根据已有研究(周兢,2011;金慧慧,2011),我们认为幼儿“前阅读”中的这一经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画书概念的获得,二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三是阅读行为的获得。幼儿在这个范畴核心经验上的发展阶段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获得对图画书的认识,知道封面在哪里;知道如何垒书,掌握基本的图画书翻阅规则,如正面翻阅,从前往后翻阅,一页一页翻阅;愿意与成人一起阅读图画书,在空余时间会积极、主动地选择翻阅图画书,比如在餐前活动时会主动去图书角阅读;在阅读图画书时,能做到不撕书,不乱扔书。
  稳定阶段:幼儿知道图画书的标题,能指出故事开始和结束的页面;能熟练地按照阅读规则翻阅图画书,能迅速找到成人提到的页面,阅读时会指着图画书中的物体;会经常翻阅自己喜欢或与成人共读过的图画书,并能专注地阅读;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根据图画书的封面或标记初步学习整理图画书。
  拓展阶段:幼儿熟悉图画书的结构。知道封面中不同形式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能准确指出故事开始和结束的页面,了解环衬、扉页在图画书中的作用;能熟练地跟随成人的朗读翻阅图画书,认真观察图画书的画面和文字信息;喜欢阅读不同类型、题材的图画书,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并能较长时间专注地阅读;具有初步独立阅读的能力,愿意跟别人分享图画书。
  二、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
  幼儿独自翻阅一本图画书或在成人的带领下阅读一本图画书时,需要通过画面或成人的讲述了解图画书的基本内容。如果是一个故事。幼儿就要通过阅读了解故事中有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获得对故事中的时间、人物、地点的感知和情节的理解。因此,幼儿在“前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获得有关“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的经验。《指南》要求3~4岁幼儿“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5~6岁幼儿“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正是对幼儿“阅读理解”的期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需要逐步获得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期、假设、比较、验证等,这些策略的获得有助于幼儿更准确地理解图画书的内容,有益于他们在后期学校教育中自我调节,最终走向自主阅读。根据已有研究(李林慧,2011),我们认为这一范畴的经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内容的理解,主要包括对主角形象的感知,对主角行动和主角状态的理解,对图画书从单个画面到整本图画书情节的理解;二是形成初步的阅读策略。指通过预期、假设、比较、验证等进一步理解图画书内容。幼儿在这个范畴核心经验上的发展阶段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通过封面的阅读初步了解图画书中的主角,并初步感知主角的动作和表情。通过对封面的阅读,猜测图画书中的主角或主要人物,并猜想故事的情节。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清晰、准确指认页面上的物体,能够描述单个画面上的故事情节。
  稳定阶段:幼儿能主动观察图画书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动作以及行动路径和方向,了解主角在干什么;能描述单个画面上较为丰富的情节。并能将前后画面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能较准确地理解图画书中的关键词。在阅读中。能在成人的提示下猜想图画书后面的情节,在成人的提问下,会通过观察图画书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来验证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或自己的猜想。
  拓展阶段:幼儿能细致观察画面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的状态,包括动作、表情、姿态等,理解主角的心理状态,如情绪、想法等;能有意识地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并将细节与主要情节联系起来,通过对图画书画面布局、构图、视角、笔触、色彩等的感知进一步理解图画书内容,能准确理解完整图画书的内容。在观察阅读图画书的封面时,会预测图画书中的情节。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图画书的结构作出合理的预期,如在知道毛毛虫周一到周三都是吃了跟日期相同数量的水果后,就会猜想周四毛毛虫吃了四个水果,但肚子还是好饿;会有意识地对图画书中的画面信息进行比较,如主角表情的变化,画面色彩的变化,相关物体形态的变化,来深入理解图画书的内容。在阅读图画书之后,会以“如果……那就……”对图画书情节作出不同发展方向的猜想、假设。
  三、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
  一个有着良好阅读能力的幼儿在阅读一本图画书之后,不仅能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能较完整、准确地叙述图画书的内容,初步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图画书的理解,并能在生活中运用从图画书阅读中获得的经验;还能对图画书中的人物、主旨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行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就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的经验。《指南》提出5~6岁幼儿应“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反映的正是对幼儿在这个经验上的期望。根据已有研究(杨凤,2010),我们认为这个范畴的经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内容的叙述,二是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迁移,三是评判性思维的形成。幼儿在这个范畴核心经验上的发展阶段如下。
  初始阶段:幼儿会在成人的提示下做出与图画书主角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能用口头语言来叙述图画书的内容,但所叙述的内容情节性不强,缺乏逻辑性。不同画面之间未能形成联系。在成人的提示下,会在生活情境中想起图画书中主角的行为,并进行简单叙述,但还不能用图画书中主角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绘画活动中。会回忆和初步表现出自己看过的图画书中的形象。在阅读完一本图画书之后,会表达自己是否喜欢所阅读的图画书。
  稳定阶段:幼儿会根据自己对图画书的理解,产生与主角或主要人物相应的情绪,表现出移情性的反应;能较为连贯地叙述所阅读图画书的主要情节。在叙述过程中会较多地使用图画书中的语句。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地联想起自己看过的图画书,并用图画书中主角的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阅读之后会做出与图画书中主角或主要人物相似的行为,如阅读了有关写信方面的图画书,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写出自己的信;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采用图画或图文方式,仿编、续编图画书情节。在阅读完一本图画书之后,会表达自己是否喜欢所阅读的图画书,并能初步说明原因,还会表达自己对主角或主要人物特征的理解和喜好。
  拓展阶段:幼儿会准确地解释主角或主要人物出现的行为、状态的原因。在叙述图画书的内容时,能逐步使用自己的语言,以书面语的方式清晰、连贯地叙述图画书的内容;能较为完整、清晰地使用图画书中的词语、语句叙述图画书的内容,表现出类似文字阅读的“朗读”。在日常生活中,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仿编、续编图画书情节的基础上,合作制作图画书。在阅读完图画书之后,会对图画书中人物的特征进行评价,对主要人物的人格特质、道德品质进行判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会对图画书所传递的主旨和含义进行初步的思考,表现出对作者意图的认同或质疑,并说明理由。
  幼儿在“前阅读”过程中所需获得的三个核心经验,贯穿了幼儿图画书阅读中从感知、理解到表达的基本过程。从三个核心经验的内涵可以发现。有些经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区域活动、一日生活、亲子阅读中引导幼儿获得的,如阅读习惯与阅读行为的养成,而有些经验需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帮助幼儿获得。从三个核心经验的发展阶段可以发现,不同范畴、不同阶段的经验所需的认知要求不同,如“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在认知要求上就低于“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这就提示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和亲子阅读中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的成长点,即使是同一个经验,也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面对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时,要根据他们已有的核心经验发展水平,逐步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
其他文献
原方案的活动目标之一是“感受小动物被陌生人打扰后紧张不安的心理”,教师在活动中是通过谈话、表演游戏来帮助幼儿体验的,但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这样的活动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幼儿达成目标。建议选择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文学作品的意境,可以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紧张、时而沉静,直至杳无踪迹,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儿歌所描绘的情景,加深对文学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刘晓东:  须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儿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现代化,而要做到中国儿童教育的现代化,理论工作必须先行,这其中,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  刘晓东说,在我国的教育学学科分类中,没有儿童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与学制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等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要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学习的结果”这一观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对不少教师来说,要把这一观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可能不知关注什么,有的可能不知如何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有的虽然关注了但不知如何解读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或者有的能够解读但不知如何作出恰当的回应。自2009年9月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率领她的研究团
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运用画笔在二维平面上表征三维物体的一种造型活动。由于幼儿是从自身的思维水平出发去解决造型时面临的问题的,所以他们的绘画造型样式往往比较独特。而成人从自身的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难以理解这些样式,常常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它们。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绘画造型样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从幼儿绘画作品入手深入解读幼儿的造型样式
编者按: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重视”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制度建设。  2008年1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市召开了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部分市和县(市、区)作了先进经验交流。本刊选发杭州市和绍兴市两个交流材料(其中杭州市的材料已被国家教育部20
在活动中运用记录与统计,有助于幼儿建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借助已有记录进行反思。记录与统计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而且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在大班主题活动“爱心邮局”的生成发展过程中,记录与统计这一指导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生成与发展路径一:调查记录    对于信,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有一定经验。我们开展了“你会寄
交流与碰撞  池海燕    我认为这个案例有普遍性,非常值得研究。如果我是案例中的园长,我不急于指责、批评教师及制定相关规定,而是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借此提升全园教师的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下面是我们交流的片断。  园长:如果你是M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甲:为了安全。我会让幼儿把拾到的珠子如数交给我。并真诚地向孩子道谢。而不是生硬地让孩子“安静”“坐下”。  教师乙:这次活动正好是数学活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园采用情感专题活动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初见成效。在情感专题活动中,我园围绕培养一种情感品质或能力为幼儿选择和创设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活动,启发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实践、充分体验,并用归因提炼等方法形成策略,加以运用。情感专题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的情绪事件,如同伴冲突、受到教师批评、需要未得到满足等。与以往幼儿园情感教育大多以说教灌输为主相比,我们
走进我班的“休闲小站”,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在下飞行棋时无需等到骰子掷到数字“6”“飞机”才起飞,而是掷到“4”就可起飞。你可别奇怪,这是我班自定的下棋规则——“4”点出发,骰子也是自制的。  那天,我和安安等三个孩子一起下飞行棋。第一轮,我和另两个孩子相继投到了骰子上的数字“6”,“飞机”顺利起飞。只有安安一直没投到数字“6”,他所有的棋子都在原地不能动,安安一脸无奈。  第二轮,安安还
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教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