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及防范对策。
方法:通过对比2011年1月-12月与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35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优良程度及工作事故发生率,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防范对策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优良率分别为57.1%、85.7%,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护理人员共发生38次事故,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后共发生23次事故,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总结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可降低工作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护理人员 工作风险 防范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2-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院各类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及器械的回收、清洗、分类、检查、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 [1]。护理人员在清洗器械时,如果不注意防护可能造成损伤、感染,除锈剂、清洗酶、紫外线、高温高压、过氧化氢等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如何降低职业危害,是每个消毒供应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 [2]。本文就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工作事故发生率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消毒供应中心35位护理人员全部为女性,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1.4±5.2)岁,工龄为10个月24年,平均工龄为(14.5±3.9)年。
1.2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风险因素。
1.2.1 紫外线对皮肤及眼睛有刺激,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后,会促进蛋白质的变性,继而引起皮肤红肿、起疱,眼睛受损。
1.2.2 含酶除锈剂、清洗剂及含氯消毒液对眼睛有一定的刺激性,除锈剂还有腐蚀性,可烧伤皮肤。
1.2.3 真空灭菌器属高温高压设备,夏季操作易中暑,还易造成烫伤。
1.2.4 制作棉球、敷料等吸入的纤维微粒,可对呼吸道产生刺激,诱发喷嚏、鼻痒、喉部干燥异物感。
1.2.5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技术是用于精密医疗器械消毒的的主要方法,所用的60%的过氧化氢氧化性较强,易渗入皮肤,造成皮肤的暂时性伤害。
1.2.6 尖锐器械易划破护理人员手指等,造成感染及疾病的传染。
1.2.7 随着科技发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机器设备不断增多,噪声也逐渐大,长期在噪声中工作,工作人员易疲劳,易产生负面情绪。
1.3 防范对策:经常组织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本科室工作风险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本科室工作的危险性,主动做好防范工作 [3]。护理人员接触化学消毒剂时,需熟练掌握消毒剂使用方法、时间及消毒剂的作用、毒副反应,消毒时注意自身防护,穿防护衣、带防护口罩,以减少化学消毒剂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机会;拿取高温物品时需佩戴手套、面具,禁止皮肤直接与仪器及物品接触,以防烫伤;注保持消毒室内的空气流通,使空气内的消毒液浓度降低;应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消毒时要保护好眼睛与皮肤,穿好防护服才可操作,消毒完毕通风30分钟后进行其他操作;对于噪音较大的工作环境,最好在操作完毕后尽快离开,关上房门,减少污染。为防护生物风险因素可将供应室进行区划管理,分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分配好人流、物流,严格分区管理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时将防护服脱掉,回污染区时重穿防护服。回收污物时需加强防护,分类放置有传染病的利器及物品,被利器所伤后需及时消毒处理 [4]。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比较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后两组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比较情况(%)
由表1可见: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者9例,良者11例,差者15例,优良率为57.1%;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者16例,良者14例,差者5例,优良率为85.7%;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良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优良率=(优患者数+良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2.2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2011年1月-12月)护理人员出现割伤22次、烧伤9、烫伤6次、鼻喉部不适11次,共计38次;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后(2013年5月-2014年5月)护理人员出现割伤10次、烧伤4、烫伤3次、鼻喉部不适6次,共计23次,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多方面的威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达到充分的重视,应从预防着手,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防护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及措施进行教育、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医院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的危害性,尽量为其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完善防护措施及医疗设备,将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熊秀兰,钟琼,刘蓉蓉.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9):1189-1190
[2] 郑宏.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风险因素及有效的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3):262-263
[3] 朱惠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J].健康大视野,2014,22(4):324
[4] 王卫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126、128
方法:通过对比2011年1月-12月与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35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优良程度及工作事故发生率,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防范对策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优良率分别为57.1%、85.7%,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护理人员共发生38次事故,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后共发生23次事故,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总结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还可降低工作事故发生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护理人员 工作风险 防范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2-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院各类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及器械的回收、清洗、分类、检查、消毒、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 [1]。护理人员在清洗器械时,如果不注意防护可能造成损伤、感染,除锈剂、清洗酶、紫外线、高温高压、过氧化氢等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如何降低职业危害,是每个消毒供应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 [2]。本文就我院消毒供应中心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工作事故发生率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消毒供应中心35位护理人员全部为女性,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1.4±5.2)岁,工龄为10个月24年,平均工龄为(14.5±3.9)年。
1.2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风险因素。
1.2.1 紫外线对皮肤及眼睛有刺激,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后,会促进蛋白质的变性,继而引起皮肤红肿、起疱,眼睛受损。
1.2.2 含酶除锈剂、清洗剂及含氯消毒液对眼睛有一定的刺激性,除锈剂还有腐蚀性,可烧伤皮肤。
1.2.3 真空灭菌器属高温高压设备,夏季操作易中暑,还易造成烫伤。
1.2.4 制作棉球、敷料等吸入的纤维微粒,可对呼吸道产生刺激,诱发喷嚏、鼻痒、喉部干燥异物感。
1.2.5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技术是用于精密医疗器械消毒的的主要方法,所用的60%的过氧化氢氧化性较强,易渗入皮肤,造成皮肤的暂时性伤害。
1.2.6 尖锐器械易划破护理人员手指等,造成感染及疾病的传染。
1.2.7 随着科技发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机器设备不断增多,噪声也逐渐大,长期在噪声中工作,工作人员易疲劳,易产生负面情绪。
1.3 防范对策:经常组织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本科室工作风险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本科室工作的危险性,主动做好防范工作 [3]。护理人员接触化学消毒剂时,需熟练掌握消毒剂使用方法、时间及消毒剂的作用、毒副反应,消毒时注意自身防护,穿防护衣、带防护口罩,以减少化学消毒剂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机会;拿取高温物品时需佩戴手套、面具,禁止皮肤直接与仪器及物品接触,以防烫伤;注保持消毒室内的空气流通,使空气内的消毒液浓度降低;应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消毒时要保护好眼睛与皮肤,穿好防护服才可操作,消毒完毕通风30分钟后进行其他操作;对于噪音较大的工作环境,最好在操作完毕后尽快离开,关上房门,减少污染。为防护生物风险因素可将供应室进行区划管理,分为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分配好人流、物流,严格分区管理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时将防护服脱掉,回污染区时重穿防护服。回收污物时需加强防护,分类放置有传染病的利器及物品,被利器所伤后需及时消毒处理 [4]。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比较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后两组护理人员感染意识的比较情况(%)
由表1可见: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者9例,良者11例,差者15例,优良率为57.1%;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者16例,良者14例,差者5例,优良率为85.7%;采取有效防范对策前后护理人员感染意识优良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优良率=(优患者数+良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2.2 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前(2011年1月-12月)护理人员出现割伤22次、烧伤9、烫伤6次、鼻喉部不适11次,共计38次;实施有效防范对策后(2013年5月-2014年5月)护理人员出现割伤10次、烧伤4、烫伤3次、鼻喉部不适6次,共计23次,前后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多方面的威胁,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达到充分的重视,应从预防着手,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防护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及措施进行教育、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医院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的危害性,尽量为其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完善防护措施及医疗设备,将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熊秀兰,钟琼,刘蓉蓉.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9):1189-1190
[2] 郑宏.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风险因素及有效的防范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3):262-263
[3] 朱惠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J].健康大视野,2014,22(4):324
[4] 王卫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