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文化引发财富的时代,文化振兴并引领社会的时代,文化创造世界的时代,也是文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时代。文化不仅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可观的经济收入,也能传递出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给人引人向上的力量,在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创造了一些不同于经济指数增长的一个新的发展动力。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日益凸显,研究及探讨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也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 文化 内涵 要素 来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42-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就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更好地把我们的文化产品传出去,更好地创造出更优秀的传扬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个会议之后,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议主要分两大部分,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发展我们的文化,一个是如何来繁荣我们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上又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民族能够有创造力,才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说,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既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搞精神文明,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都要强大,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进。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一、文化的定义和作用
文化这个词是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引申为对品德和能力的培养。那么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下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复合的原因是因为它既包括人事知识,也包括法律艺术道德,风俗等等。比如说我们一提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走亲访友等一系列的活动,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古代的文化典籍当中,拆开以后“文”指的是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化”则是教化,所以具有文治教化之意,“文化”的意思就是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现在多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就是我们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当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它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笼统理解为是我们所生产出来的器物,要素是经过人加工,体现人的思想,还要体现民族的文化。所以当代中国要想物质产品走入世界,必须有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无论是飞机汽车轮船,都是人们想走得更远,想缩短空间距离以进行更多交流的需求使然。第二个是制度文化,任何一个组织和群体都必须有制度,为什么要有制度呢?因为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有规范的体系,所以制度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比如法律和规章制度。第三个精神文化是指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为特征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科学、艺术、语言等等,比如皮影戏、剪纸等都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
狭义的文化,更多的指的是精神文化,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讲的,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这些也是我们讲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一定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样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文化和文明是有关系的,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一个社会是文明社会还是野蛮社会,主要是用文化来区分的。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一定要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如果文化发展落后,就没有办法达到文明的状态,相反文化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比如说买卖婚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并不是文明的。所以说文化和文明有联系,相互有作用,但是他们是不同的概念。
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一定要有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为首先它有一个先进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典章制度“化”的人,它的培养目标是四有新人;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开放、包容、面向未来又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
文化对于个人的意义,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因为有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我们的住宿从过去的茅草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抗风雨能力越来越强,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现在兴起的网络文化就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许多方面。第三,文化可以塑造人格,影响命运。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典型的性格。如果比较慈禧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个在同一时段上东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女人,就会发现她们在1900年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她们治国的差异不在于她们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而是因为两个人在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一个综合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语言和符号,价值观,规范体系,物质产品。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传播出去,必须有语言符号去输出传播。所以在当前汉语热持续增温的良好态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增加中国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的输出打开通畅的渠道。在价值观方面,要大力弘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体现这些优秀思想、优秀信念、优秀价值观的产品有效传达到国门之外,我们的文化输出应该且必须宣扬我们的价值观。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规范体系和物质产品等两个载体。规范体系主要是指制度文化,物质产品即能体现我们文化特性的实物产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
做到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注意,这也是文化的来源。一是文化遗业,二是文化发明,三是文化借取,四是文化融合。文化遗业主要指对传统文化、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的继承;文化发
明主要指当下人们对于当代文化新的创造;文化借取主要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取,尤其指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文化融合主要指对于借鉴的外来文化及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与当前所需文化的匹配与融合。文化一定要创新,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总之,既要有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又要有完美交融与建构于头脑之上的发明创造,这样,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我们有了文化的支撑,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能使个体塑造成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的人。尊重自己,才能做到不苟且,有品位,做到自律、自省、自重、自强;尊重别人,才能做到有道德,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不掠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永续发展。文化养心,细雨润物滋养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必将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辛鸣.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专家学者九人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南怀瑾.易经杂说[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5.
[3]程翔.说苑译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关键词:中国特色 文化 内涵 要素 来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42-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就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更好地把我们的文化产品传出去,更好地创造出更优秀的传扬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个会议之后,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决议主要分两大部分,一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发展我们的文化,一个是如何来繁荣我们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上又进一步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民族能够有创造力,才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说,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既要有物质文明,还要搞精神文明,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都要强大,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进。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一、文化的定义和作用
文化这个词是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本意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引申为对品德和能力的培养。那么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下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复合的原因是因为它既包括人事知识,也包括法律艺术道德,风俗等等。比如说我们一提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走亲访友等一系列的活动,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古代的文化典籍当中,拆开以后“文”指的是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化”则是教化,所以具有文治教化之意,“文化”的意思就是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现在多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文化就是我们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当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它分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笼统理解为是我们所生产出来的器物,要素是经过人加工,体现人的思想,还要体现民族的文化。所以当代中国要想物质产品走入世界,必须有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无论是飞机汽车轮船,都是人们想走得更远,想缩短空间距离以进行更多交流的需求使然。第二个是制度文化,任何一个组织和群体都必须有制度,为什么要有制度呢?因为我们要生存就必须有规范的体系,所以制度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比如法律和规章制度。第三个精神文化是指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为特征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科学、艺术、语言等等,比如皮影戏、剪纸等都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
狭义的文化,更多的指的是精神文化,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讲的,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这些也是我们讲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一定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样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也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文化和文明是有关系的,文化是文明的基础,一个社会是文明社会还是野蛮社会,主要是用文化来区分的。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一定要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如果文化发展落后,就没有办法达到文明的状态,相反文化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比如说买卖婚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并不是文明的。所以说文化和文明有联系,相互有作用,但是他们是不同的概念。
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一定要有先进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为首先它有一个先进的指导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典章制度“化”的人,它的培养目标是四有新人;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开放、包容、面向未来又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
文化对于个人的意义,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能力。因为有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我们的住宿从过去的茅草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抗风雨能力越来越强,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现在兴起的网络文化就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许多方面。第三,文化可以塑造人格,影响命运。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典型的性格。如果比较慈禧和维多利亚女王这两个在同一时段上东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女人,就会发现她们在1900年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她们治国的差异不在于她们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而是因为两个人在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一个综合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语言和符号,价值观,规范体系,物质产品。一个国家的文化要想传播出去,必须有语言符号去输出传播。所以在当前汉语热持续增温的良好态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增加中国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的输出打开通畅的渠道。在价值观方面,要大力弘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体现这些优秀思想、优秀信念、优秀价值观的产品有效传达到国门之外,我们的文化输出应该且必须宣扬我们的价值观。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有规范体系和物质产品等两个载体。规范体系主要是指制度文化,物质产品即能体现我们文化特性的实物产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
做到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注意,这也是文化的来源。一是文化遗业,二是文化发明,三是文化借取,四是文化融合。文化遗业主要指对传统文化、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的继承;文化发
明主要指当下人们对于当代文化新的创造;文化借取主要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取,尤其指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文化融合主要指对于借鉴的外来文化及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与当前所需文化的匹配与融合。文化一定要创新,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总之,既要有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又要有完美交融与建构于头脑之上的发明创造,这样,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我们有了文化的支撑,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就能使个体塑造成为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的人。尊重自己,才能做到不苟且,有品位,做到自律、自省、自重、自强;尊重别人,才能做到有道德,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尊重自然,才能做到不掠夺,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文明,永续发展。文化养心,细雨润物滋养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必将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辛鸣.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党校专家学者九人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南怀瑾.易经杂说[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5.
[3]程翔.说苑译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