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为此,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全人教育”和“全人课程”中。
全人教育是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面向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它的唯一指向就是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个体。因此,学校将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概括为:全面的修养,坚定地爱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与全人教育相配套的是全人课程。全人课程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传统课程相比,全人课程主要从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和推进学科融合三个方面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人生远足实践课程(以下简称“人生远足”)就是能较好地体现这三个方面的课程体系。
一、“人生远足”是延伸到校外的综合实践课程
人生远足实践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季节特点、学生需求和课程设计的需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部分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一种寓学校教育于生活教育之中、寓学科知识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
之所以称之为“人生远足”,是因为全人教育理念下,社会就是最大的课堂,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人生就是一次远足。学校的目的是,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学科能力培养和加强校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游历中,强化对学生能力、体质、意识、品质和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游历中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在道德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通过“人生远足”,让讲台无界,让教室无边。
二、“人生远足”是课堂无法完成的
实践体验教育模式
“人生远足”既是一门校本课程,又是一种实践体验教育模式。它解决了学校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薄弱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人生远足”是一种主体教育。它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系统里,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下,在与师生、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和交往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人生远足”是一种体验教育。它强化社会实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多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在远足过程中,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之美,感受与同学交往互动、心理压力释放和自我充分表现之喜悦;在远足过程中,使学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把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亲身感受内化为基本的道德情感,外化为可见的人格素养,体现于实际的道德行动中。
“人生远足”是一种生活教育。它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中锻炼,把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教育、学校、书本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解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人生远足”将活动与学习和成长同步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落实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中的“兴奋点”,寓教育于实践之中;设计开展有意义的学科实践,延伸课堂,挖掘学生发展的“需求点”,加强学科教育的实效性;把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形成全员、全科、全程、全面的教育环境。
1.课程设计策略
在系统规划人生远足实践课程时,主要体现四大策略。一是实践课程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学科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科能力;二是实践课程要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实践课程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四是实践课程要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如结合高一地理学科“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了“首钢、曹妃甸和天津港”系列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外出研学时突出了学科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落实,通过学生实地感知,调用知识和提升能力,落实学科课程标准,逐步形成学科素养。课堂外的实践为课堂内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学生的直观感受得以提升为学科认知和学科思想。当学生能够利用学科知识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形成了“素养”。
又如結合政治学科所开展的“学经济、思未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一全体学生走进11家企业,涵盖IT、传媒、能源、法律、金融、科技等生产领域,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求、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思考新时代劳动者应具备的就业观,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11个团队,让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思考去考察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参观访问过程中,学生们联系所学“经济生活”中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重点关注企业文化和人才观,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观摩了企业生产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在政治学科中所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体味理论旨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2.课程管理方式
在合理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专门针对“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管理”。所谓“项目化管理”就是学科组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相对独立的活动管理。这种项目化的管理,主要是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包括:学科知识与实践课程结合点的选取、制定合理的综合实践方案、提交教学处审批、实施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的总结展示等,确保“人生远足”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学校、学科组、年级组等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做好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实践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实现了学生的分层管理和自管自育,提高了活动的组织效能。 3.课程的分类
学校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进行衡量比较,选择可挖掘出更多教育元素的活动地进行社会实践。学校把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首都的历史、地理、文物,大自然的山川、草木等,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事件、机构等都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
学校还组织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等学科的教师,结合旅游地的特点设计思考题和研究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的自然、科技、历史、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向社会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活动课程化的建立极大地保证了此项活动的正规化和制度化,突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与体验、发展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使活动的内容目标明确,计划清晰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学校把“人生远足”划分为了三类课程。
一是市内课程。市内课程是一门地方性课程,是“人生远足”的主体,每门课程48学时,完成8个学时可以获得一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开发费用较低,课程组织灵活方便。
如“走进北京植物园”“走进凤凰岭”“走进生存岛”使学生感受自然美,体验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走进南宫地热村”“走进锦绣大地”“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走进蟹岛生态度假村”,让学生感受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亲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伟大成果;在“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走进古观象台”“走进首都钢铁公司”活动中,教师们结合物理课和学校机器人、天文台、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中国美术馆”“走进北京天文馆”“走进北京现代文学馆”“走进东岳庙”“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进郭沫若故居”“走进抗战纪念馆”,让文化感染学生。
二是省(市)外课程。省(市)外课程是一门选修性校本课程,是“人生远足”的拓展,每门课程24~56学时,学生可以获得3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外延扩大,课程开发费用提高,课程组织体现自主选择。
如“追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盛世古都行”“游齐鲁孔子故地拜师,踏中原千年古都寻踪”“探寻历史古迹与革命圣地”三条“人生远足”路线,到达了历史古都开封、洛阳、西安,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革命圣地延安等。设计了“改革前沿话南国——天涯海角行”和“民族风情山水秀——云南寻踪”两条路线,到达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和云南,接触改革开放的前沿,接受美丽大自然的洗礼,了解和体验多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以“我到安阳看天河”为主题,到达了河南安阳和林州,观看母亲河,体验大峡谷的生态美,感受殷墟甲骨文化,学习红旗渠精神。“人生远足”到达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和特区香港,让学生感受两岸差异,在交流中传递文化和情感,在民间活动中架设促进祖国统一的桥梁。以“高峡出平湖,科技铸辉煌”为主题,到达了湖北和重庆,学生通过对大三峡、小三峡、葛州坝和三峡大坝的参观和亲历,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國外课程。国外课程是一门发展性校本课程,是“人生远足”的升华,每门课程56~96学时,学生可以获得5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突破了国界限制,课程开发费用比较昂贵,课程组织凸显跨国文化。
如设计组织了主题为“83年校史寻根”的国外课程,到达了日本,让学生到学校创始人清水安三回日后创建的私立学府樱美林学园去感受其“学而事人”的教育精神,并针对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增进了对二战后崛起的经济大国的认识。设计并组织了为期7天的韩国“教育之旅”,承载了中韩教育交流的任务,传递了两个亚洲邻国的友谊。临行前,学生们还对《大长今》和“韩流”现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进而对韩剧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文化定位和温馨、质朴、浪漫的艺术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人生远足”到达欧洲五国,进行了为期17天的游学活动。其中包括与英国学生一起上课,在英国家庭一起生活,和英国朋友一起游览等。欧洲国家的美丽环境、多元文化和现代文明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励了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人生远足”是一种不用分数来评价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人生远足”实践课程中,用发展性评价替代了比较性评价。通过学习小组每天的总结展示,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或陈述,以突出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研究成果;通过学生过程性的日记和反思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主题班会、午间论坛、课堂交流、同伴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汇报展示进行评价。因此,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兴奋度,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领域有不一样的表现,但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实践中,都会在实践中找到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和契机。
五、“人生远足”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成果
历经十年,学校的“人生远足”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人生远足”,学生与名人对话、与历史握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验情感,发展友谊,提升人格。
“人生远足”是陈经纶中学的德育实践和创新成果,它实现了学校对教育和教学两大中心工作的整合;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途径的整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人生远足”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深化和拓展,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集主体教育、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
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模式,“人生远足”定位于以体验式为主体的综合教育模式。通过课程开发,实现了学校对春游秋游、教学实践、参观访问、外出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拓展、深化和提升;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自感受,使教育入骨入心,让有形的方式升华到无痕的教育意境,极大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人生远足”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把割裂的教育变为整合的教育,实现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促进学生的自管自育、自主学习,正是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
全人教育是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面向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它的唯一指向就是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个体。因此,学校将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概括为:全面的修养,坚定地爱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与全人教育相配套的是全人课程。全人课程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传统课程相比,全人课程主要从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和推进学科融合三个方面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人生远足实践课程(以下简称“人生远足”)就是能较好地体现这三个方面的课程体系。
一、“人生远足”是延伸到校外的综合实践课程
人生远足实践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季节特点、学生需求和课程设计的需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部分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一种寓学校教育于生活教育之中、寓学科知识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
之所以称之为“人生远足”,是因为全人教育理念下,社会就是最大的课堂,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人生就是一次远足。学校的目的是,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学科能力培养和加强校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游历中,强化对学生能力、体质、意识、品质和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游历中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在道德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通过“人生远足”,让讲台无界,让教室无边。
二、“人生远足”是课堂无法完成的
实践体验教育模式
“人生远足”既是一门校本课程,又是一种实践体验教育模式。它解决了学校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薄弱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人生远足”是一种主体教育。它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在学校和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系统里,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下,在与师生、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和交往互动过程中,实现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人生远足”是一种体验教育。它强化社会实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多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在远足过程中,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之美,感受与同学交往互动、心理压力释放和自我充分表现之喜悦;在远足过程中,使学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把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亲身感受内化为基本的道德情感,外化为可见的人格素养,体现于实际的道德行动中。
“人生远足”是一种生活教育。它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中锻炼,把学校教育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教育、学校、书本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解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人生远足”将活动与学习和成长同步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学校落实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中的“兴奋点”,寓教育于实践之中;设计开展有意义的学科实践,延伸课堂,挖掘学生发展的“需求点”,加强学科教育的实效性;把握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形成全员、全科、全程、全面的教育环境。
1.课程设计策略
在系统规划人生远足实践课程时,主要体现四大策略。一是实践课程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学科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科能力;二是实践课程要与学生社团相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实践课程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四是实践课程要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如结合高一地理学科“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设计了“首钢、曹妃甸和天津港”系列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外出研学时突出了学科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落实,通过学生实地感知,调用知识和提升能力,落实学科课程标准,逐步形成学科素养。课堂外的实践为课堂内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学生的直观感受得以提升为学科认知和学科思想。当学生能够利用学科知识和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形成了“素养”。
又如結合政治学科所开展的“学经济、思未来”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一全体学生走进11家企业,涵盖IT、传媒、能源、法律、金融、科技等生产领域,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求、社会发展及就业形势,思考新时代劳动者应具备的就业观,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11个团队,让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与思考去考察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参观访问过程中,学生们联系所学“经济生活”中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重点关注企业文化和人才观,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观摩了企业生产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在政治学科中所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体味理论旨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
2.课程管理方式
在合理设计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专门针对“实践课程”实施了“项目化管理”。所谓“项目化管理”就是学科组根据学科教学的要求,以模块为单位设计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相对独立的活动管理。这种项目化的管理,主要是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包括:学科知识与实践课程结合点的选取、制定合理的综合实践方案、提交教学处审批、实施综合实践、综合实践的总结展示等,确保“人生远足”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学校、学科组、年级组等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做好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实践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实现了学生的分层管理和自管自育,提高了活动的组织效能。 3.课程的分类
学校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进行衡量比较,选择可挖掘出更多教育元素的活动地进行社会实践。学校把首都丰富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纪念馆及其他文化场所,首都的历史、地理、文物,大自然的山川、草木等,现实社会中的人物、事件、机构等都纳入德育资源的视野。
学校还组织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等学科的教师,结合旅游地的特点设计思考题和研究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的自然、科技、历史、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向社会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活动课程化的建立极大地保证了此项活动的正规化和制度化,突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与体验、发展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使活动的内容目标明确,计划清晰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学校把“人生远足”划分为了三类课程。
一是市内课程。市内课程是一门地方性课程,是“人生远足”的主体,每门课程48学时,完成8个学时可以获得一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开发费用较低,课程组织灵活方便。
如“走进北京植物园”“走进凤凰岭”“走进生存岛”使学生感受自然美,体验天人合一的人文文化;“走进南宫地热村”“走进锦绣大地”“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走进蟹岛生态度假村”,让学生感受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亲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伟大成果;在“走进中国科技馆”“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走进古观象台”“走进首都钢铁公司”活动中,教师们结合物理课和学校机器人、天文台、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走进中国美术馆”“走进北京天文馆”“走进北京现代文学馆”“走进东岳庙”“走进宋庆龄故居”“走进郭沫若故居”“走进抗战纪念馆”,让文化感染学生。
二是省(市)外课程。省(市)外课程是一门选修性校本课程,是“人生远足”的拓展,每门课程24~56学时,学生可以获得3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外延扩大,课程开发费用提高,课程组织体现自主选择。
如“追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盛世古都行”“游齐鲁孔子故地拜师,踏中原千年古都寻踪”“探寻历史古迹与革命圣地”三条“人生远足”路线,到达了历史古都开封、洛阳、西安,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革命圣地延安等。设计了“改革前沿话南国——天涯海角行”和“民族风情山水秀——云南寻踪”两条路线,到达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和云南,接触改革开放的前沿,接受美丽大自然的洗礼,了解和体验多民族的文化和风情。以“我到安阳看天河”为主题,到达了河南安阳和林州,观看母亲河,体验大峡谷的生态美,感受殷墟甲骨文化,学习红旗渠精神。“人生远足”到达了祖国的宝岛台湾和特区香港,让学生感受两岸差异,在交流中传递文化和情感,在民间活动中架设促进祖国统一的桥梁。以“高峡出平湖,科技铸辉煌”为主题,到达了湖北和重庆,学生通过对大三峡、小三峡、葛州坝和三峡大坝的参观和亲历,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國外课程。国外课程是一门发展性校本课程,是“人生远足”的升华,每门课程56~96学时,学生可以获得5个学分。特点是课程资源突破了国界限制,课程开发费用比较昂贵,课程组织凸显跨国文化。
如设计组织了主题为“83年校史寻根”的国外课程,到达了日本,让学生到学校创始人清水安三回日后创建的私立学府樱美林学园去感受其“学而事人”的教育精神,并针对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和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增进了对二战后崛起的经济大国的认识。设计并组织了为期7天的韩国“教育之旅”,承载了中韩教育交流的任务,传递了两个亚洲邻国的友谊。临行前,学生们还对《大长今》和“韩流”现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进而对韩剧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文化定位和温馨、质朴、浪漫的艺术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人生远足”到达欧洲五国,进行了为期17天的游学活动。其中包括与英国学生一起上课,在英国家庭一起生活,和英国朋友一起游览等。欧洲国家的美丽环境、多元文化和现代文明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励了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人生远足”是一种不用分数来评价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人生远足”实践课程中,用发展性评价替代了比较性评价。通过学习小组每天的总结展示,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或陈述,以突出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研究成果;通过学生过程性的日记和反思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主题班会、午间论坛、课堂交流、同伴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汇报展示进行评价。因此,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兴奋度,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领域有不一样的表现,但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实践中,都会在实践中找到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方式和契机。
五、“人生远足”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成果
历经十年,学校的“人生远足”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人生远足”,学生与名人对话、与历史握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验情感,发展友谊,提升人格。
“人生远足”是陈经纶中学的德育实践和创新成果,它实现了学校对教育和教学两大中心工作的整合;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途径的整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人生远足”不断完善和成熟,不断深化和拓展,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集主体教育、体验教育和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
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模式,“人生远足”定位于以体验式为主体的综合教育模式。通过课程开发,实现了学校对春游秋游、教学实践、参观访问、外出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拓展、深化和提升;让学生实地考察,亲自感受,使教育入骨入心,让有形的方式升华到无痕的教育意境,极大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人生远足”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把割裂的教育变为整合的教育,实现了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促进学生的自管自育、自主学习,正是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