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多少隐私?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的《绝对隐私》一书出版后,隐私这个概念就突然在中国畅销起来,有许多书写隐私。其实在此之前的许多电视征婚节目已经把隐私问题摆在了桌面上,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罢了。
  隐私即便不是一种文化,至少也应该是一种传统或者习惯。在我的印象里,像我这样也算经历过文革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隐私二字。现在许多人把文革看做是对私人生活的一种摧残,让家里人互相告状,制造人民内部的不信任。如果冷静地看,文革简直就是对人性的一种试验,它考察我们压抑的极限在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是对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家文化的摧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摧毁这种传统的家文化并不是要建立什么民主文化,取小家而代之的是大家,用家政治取代了家文化。
  实际上,在我看来,在文革之前,中国也没有多少隐私文化。我们的历史上有隐士,但是遗憾的是却没有隐私,有点像隐而不私,是一种隐公。很显然,隐私不能发生在很不平等的状态下,比如在监狱里,囚犯通常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此外,贫穷也很难保证隐私,比如,一家数口住在一间窄房里,并不能说他们各自绝对没有隐私,只能说他们的隐私暴露无遗。所以说,隐私也许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如果隐私者本人想要暴露,那另当别论,可是假如是旁人有意地揭露,那么这就等于侵犯了隐私。
  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文艺明星故意透露自己的隐私,为的是让媒介和观众不断注意到他们。从这个角度看,隐私和新闻一样还是有价值的,不同于新闻的是,隐私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名人身上,也可以反映在普通人那里。否则怎么解释社会上有这么多描绘大众隐私的畅销书?不能否认,大众有窥视别人隐私的兴趣,像现在西方流行的真实电视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应该提倡的是,隐私是一种界限,是一种我们应该保护的尊严。中国人常常说君子坦荡荡,似乎不需要什么隐私,还有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这些口号都把私字看得很拙劣,似乎私是万恶之源,尤其是在批判私有化的时候,常常是狠斗私字一闪念。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隐私是比私有财产更值得保护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连隐私都无法保护,那还有什么人的独立性可言?
  常常在报刊上看到,有的人出名后就谦让地宣称自己不得不放弃隐私权,似乎只有名人的隐私才有价值,才值得放弃。也许我必须承认,隐私面前很难做到人人平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隐私就无人关注,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如今书坛的暴露隐私热?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之所以会如此关注隐私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媒介的发达有关。媒介把我们更加明显地划分为公众人物和私下人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记者在采访大人物时十分谨慎,生怕问错了问题,而对于小人物,则是什么都问,语气咄咄逼人,很少考虑到小人物也有隐私权。这种情况在批评报道中尤甚。
  让我尤其搞不懂的是,西方明明是最看重隐私权的地方,但是英国的戴安娜王妃仍然躲不过小报的追逐,最后命丧巴黎,可见隐私是个世界性问题。当我们在民主和自由的旗号下让媒介越来越透明时,我们就越来越会关注隐私权问题,这是一种社会生态平衡。
其他文献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2002年10月,一个雨后的下午,李文婷穿着牛仔裙,踩着地上深深浅浅的水珠,去校团委报到。   这座名校位于麓山脚下,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李文婷是中文系大二学生,昨天她接到校团委通知,下午4时参加一个会议。走廊上挤满了前来开会的学生,李文婷气喘吁吁地穿梭于人群中,后来她看见了萧之轩。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李文婷希望自己可以永远地停留在那个瞬间。   隔着几米远,一个瘦高
期刊
奶奶住院了。在这个寒冷的春天,她的生命如同一片秋天的树叶,渐渐的卷曲、干枯。我是奶奶拉扯大的。这些天,总是会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的情景。那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奶奶在老家,又得带娃,又得下地。早上,她用锄头挑着一副箩筐,前头放着我,后头放着午饭,再加一块石头,就到了地头。田边有一个小小的土坡,我在土坡上跑上跑下。奶奶锄一会儿玉米,就会不放心的喊一声:“孩儿,你在哪儿呢,干啥呢?”我就回答:“奶
期刊
她5岁那年,父母离了婚,她判给了父亲。一年后,父亲要到外地打工,便把她送到姑姑身边。姑姑因为在一次意外中伤了腿,只能坐在轮椅上,所以一直到30岁还没有结婚。爷爷奶奶去世后,姑姑和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小保姆一起生活。  她到姑姑身边的时候才7岁,瘦瘦的,扎着两条羊角辫,在屋角站着,有些局促不安。7岁的她已经开始懂事,父母的离异也使她早熟。她听人说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都脾气古怪,而自己寄人篱下,自然得百般小心
期刊
“菜篮子”的外号甩也甩不掉。我和老公再婚后没几天,他把和前妻一起生活的13岁女儿馨馨接来认亲。一进门,小姑娘闪着一双乌溜溜的眸子,上上下下地把我打量了好几个来回。为了避免尴尬,老公和颜悦色地对女儿说:“快叫阿姨。”小姑娘翻了翻眼皮,在我和老公的期待中从牙缝里挤出3个字:“蔡兰芝。”嘿,这3个字从她的樱桃小嘴里蹦出来,真是脆生生,响亮亮。我就差像小学生一样答到了。哎,我是她的继母,叫名就叫名吧。  
期刊
自从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老张就再没见过儿子的面。偶尔儿子打电话回家,也只是说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头几次老张想,儿子刚参加工作不容易,不回来就不回来吧。但一年多过去了,儿子愣是没有回过一次家。这让老张有些疑惑了,不会是走了歪门邪道吧?想到这里,老张有些坐不住了。瞅个不忙的日子,老张坐车来到了城里。  记得儿子在电话里说过,他在一家什么咨询公司工作。但城里这么大,到底是哪家咨询公司啊?老张沿着大街
期刊
从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到1998年高校扩招,20年间,历经沧桑的“文革”后新三届大学生和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扩招后大学生,他们整整跨越了两代人的时间长河,他们的大学毕业个人总结,反映出两代人的心声,刻画出时代区别、教育区别乃至知识、素质、修养、能力等方面的区别。以下是一对父子大学生的真实毕业总结和互评,由此,我们看到了两代大学生的缩影,也看到了中国20年高等教育的变迁。   蔡恩泽(父)
期刊
他是3岁那年丢的。  父亲带他去公园,上个卫生间的工夫,让他等着,出 来,人就没有了。一 个女人给了他一根 棒棒糖,说:“走,带 你去找你爸爸。”他 就跟着走了,这一走就是12年。12年后,他再回到这个家,一切 都变了。  家里的小弟已经12岁了,叫着爹 地妈咪。父母看着 他黑瘦的样子直叹 息。他说话一口四川腔,那年,他被人贩子拐到四川的山里,卖给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那个 男人是瘸子,女人是麻子,
期刊
打开电视,电视上播放的是一个醉酒驾车伤人案。新闻说,当汽车狂奔而来时,男人首先去扑救孩子,孩子得救了,可女人却因为没有来得及躲闪,当场被撞成重伤。在医院,有人当着女人的面问男人,当你只能去救一个人时,你为什么选择孩子,而不是妻子?  男人被这个非常棘手的提问难住了。他看了看心爱的女人,嗫嚅了半天后,竟一连说出几声“对不起”。女人看着窘迫的丈夫,赶紧帮他解围说:“他不仅不该对我说对不起,而且我非常感
期刊
关掉多余的电灯——   关掉不必要的电灯难道不是举手之劳吗?事实上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白天少开或关掉电灯,夜晚家里人尽量在同一个房间里活动,进出家门时随手关灯……“地球一小时”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   及时关掉电脑——   统计数据显示,家庭中75%的用电都耗在使电视、电脑和音响等保持待机状态上。平均一台台式电脑每天耗电60瓦-250瓦。如果一台电脑每天使用4小时,其他时间关闭,那么每年能节
期刊
6个大号的垃圾袋摆在办公室门口,进来的干部们都要下意识地跳脚绕开。在潮热的空气中,那6个大号的垃圾袋散发出淡淡的味道,那里面是有害垃圾。这里是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广州市城管委”)的办公室,专门负责固废垃圾的处理。  这些有害垃圾在这里至少呆了20多天,垃圾的主人巴索——一个30岁左右的小伙子,每周都来看望一次这些“宝贝”,他想追踪这些垃圾最终的归宿,政府将怎样处理这些棘手货。但几周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