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呈现
下面是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定稿和初稿的几处不同。请根据这几处修改,总结出锤炼语言的几条原则,写成一篇作文。
初稿: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定稿: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初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定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
自己道……
初稿:“你看……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
图不是美术,实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正它。”
定稿:“……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思路导航
这段作文材料是锤字炼句的典型事例。
材料共列举了三处修改,体现了三条锤炼语言的原则:
第一例——定稿把第一个“新”改成“陌生”,把第二个“新”改成“新鲜”。不仅反映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境,更引出了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藤野先生。“陌生”一词,不仅突出了环境的陌生,更突出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而言本来就是陌生的。就是这样一位“陌生的”先生却对“我”关爱有加,怎能不让“我”印象深刻?而“新鲜”一词,则更能表现出藤野先生学识渊博,有大家风范。由此可见,锤字炼句要关照文本,注重表现力,使之为全文服务。
第二例——定稿补充了句子“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十二个字,活画出藤野先生上课的风格特点。这一细节描写使文章的情感性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细致。
第三例——定稿把“解剖学上的图”精简为“解剖图”,如此修改,使文章更加简洁准确。
同学们写作时,可以就材料而谈;也可以加以合理的联想,以其他名人锤字炼句的典型事例为主行文布局;还可以透过作家创作时认真的态度,体会其对工作、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感悟。
佳作一
字成似珠玑,语出当玲珑
——锤字炼句亦有道
◎耿李想
清代学者顾文炜曾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诚哉斯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字句表达都追求精益求精。有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也有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创作宗旨,更有贾岛“推敲”二字的创作佳话……在我看来,锤字炼句亦有道,道无外乎“炼”“补”“简”。
“炼”,亦可谓之“替”,是用更精准的词句替去那些不够精确的,此点重在选准“替”换词。鲁迅将两个“新”字,依次替换,改为定稿中的“陌生”“新鲜”。乍一看,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动,实则不然,初稿中的两个“新”字,只是客观陈述事实,而换作“陌生”与“新鲜”之后,既表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也在对比中突出了藤野先生给“我”带来的重大影响,让读者更能领会作者的表情达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代的贾岛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起初,贾岛想用“推”字,但又觉得“敲”字也不错,反复思量也未能决定,直到遇到韩愈。韩愈思索后给出建议:“‘敲’字佳。”“敲”字更能突出夜深人静之感。由此可见,锤字炼句离不开这个“替”字,可“替”去糟粕,能“替”去不妥。
“补”,意为“补充、说明”,补残圆缺,充实情理,此点重在补出文章所缺,而非无的放矢,平白凑字。此点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亦有体现。定稿中仅补充了“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十二个字,就活画出藤野先生上课的风格特点。这一细节描写也使文章的情感性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细致。由此可见,“补”在锤字炼句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亦谓之“减”,与“补”相对,即精简词句,减少闲言碎语,此点重在所“简”之词句,力求凝练简洁。仍以《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语句为例。定稿把“解剖学上的图”精简为“解剖图”,如此一改,使文章更加简明易懂。也正因此,这一简化也正简化到了所需之处。如此看来,“简”在锤字炼句中也不可或缺,亦是锤字炼句之道。
“炼”“补”“简”是我眼中锤字炼句的三宝,正所谓“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当然,人人心中的锤字炼句之法门不尽相同,可都不外乎一个中心:便是简洁准确,饱含情感,极具表现力,也唯有如此,方能“字成似珠玑,语出当玲珑”。
【作者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2207班学生,指导老师:朱文娜】
点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構,三个分论点齐头并进,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以文学大家锤字炼句的经典言论开头,指出锤字炼句的三个法则“炼”“补”“减”。结尾再次重申观点,简洁有力,中心突出。
佳作二
锤炼语言的维纳斯——修改
◎周新源
莫泊桑带着自己的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厚厚的一叠稿纸,而每页却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他不解地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说:“我一直有这个习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留给修改用。”这件事对莫泊桑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助力他成为了一位注重语言锤炼的优秀作家。由此可见,修改对语言锤炼的作用之大。
修改有“三宝”,首先讲究的是“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后,转身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就比如,他在《藤野先生》中将描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原来有20多个字的一句话删至仅9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二十一行。可见,锤炼文章语言首先要“删”。这就好比运动员训练,先要进行减脂,把多余的脂肪耗去,再进行肌肉训练,整个人的身体才有线条和力量。同理,删改后的文章也会更加清唽有力,“删”是锤炼语言美的基础。
修改文章时,不仅要会“删”,还要会“扩”。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中描写藤野先生第一次讲话时的情态,定稿在原稿的基础上加了“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几个字。“扩”写后,藤野先生介绍时的语速语调描写得更加详尽细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女主角卡秋莎那段著名独白共修改了20多次,其中最大的细节是加入了各种女性化的语气词,如卡秋莎在狱中探监铁栅前的独白“哈哈……什么,什么?您要不跟我结婚就对不起上帝?哈哈……上帝!哼哼,公爵先生!”这些语气词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说话的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扩”在锤炼语言方面和“删”一样重要,是锤炼语言美的升华。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修改文章的点睛之笔——“萃”。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将形容教授和讲义的形容词进行了精准的改动,让其更有立体感。其实,将这种修改方式做到极致的要数中国古典诗词。王安石将“春风又到江南岸”“萃”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例子。可见,“萃”对锤炼语言的作用之大,是锤炼语言中美的凝固。
综上所述,锤炼文章语言只有讲究了“删”“扩”“萃”,才能让文章的语言美充分得以体现。文章修改就像代表美的女神维纳斯,指引语言通向美所在的地方。
【作者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2207班学生,指导老师:朱文娜】
点评
作者紧紧围绕“修改的‘三宝’——‘删’‘扩’‘萃’”展开论述,谈锤炼文章语言,认识精准,中心突出。
开篇亮明观点“修改对语言锤炼的作用之大”,接着从三个方面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作者列举了莫泊桑、鲁迅、克雷洛夫、列夫·托尔斯泰、王安石、欧阳修等文词大家锤炼文章语言的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使文章富有思想。
下面是鲁迅《藤野先生》一文定稿和初稿的几处不同。请根据这几处修改,总结出锤炼语言的几条原则,写成一篇作文。
初稿: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定稿: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初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定稿: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
自己道……
初稿:“你看……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
图不是美术,实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正它。”
定稿:“……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思路导航
这段作文材料是锤字炼句的典型事例。
材料共列举了三处修改,体现了三条锤炼语言的原则:
第一例——定稿把第一个“新”改成“陌生”,把第二个“新”改成“新鲜”。不仅反映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境,更引出了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藤野先生。“陌生”一词,不仅突出了环境的陌生,更突出了藤野先生对作者而言本来就是陌生的。就是这样一位“陌生的”先生却对“我”关爱有加,怎能不让“我”印象深刻?而“新鲜”一词,则更能表现出藤野先生学识渊博,有大家风范。由此可见,锤字炼句要关照文本,注重表现力,使之为全文服务。
第二例——定稿补充了句子“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十二个字,活画出藤野先生上课的风格特点。这一细节描写使文章的情感性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细致。
第三例——定稿把“解剖学上的图”精简为“解剖图”,如此修改,使文章更加简洁准确。
同学们写作时,可以就材料而谈;也可以加以合理的联想,以其他名人锤字炼句的典型事例为主行文布局;还可以透过作家创作时认真的态度,体会其对工作、生活及生命的深刻感悟。
佳作一
字成似珠玑,语出当玲珑
——锤字炼句亦有道
◎耿李想
清代学者顾文炜曾说:“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诚哉斯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字句表达都追求精益求精。有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也有晚唐文学家皮日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的创作宗旨,更有贾岛“推敲”二字的创作佳话……在我看来,锤字炼句亦有道,道无外乎“炼”“补”“简”。
“炼”,亦可谓之“替”,是用更精准的词句替去那些不够精确的,此点重在选准“替”换词。鲁迅将两个“新”字,依次替换,改为定稿中的“陌生”“新鲜”。乍一看,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动,实则不然,初稿中的两个“新”字,只是客观陈述事实,而换作“陌生”与“新鲜”之后,既表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也在对比中突出了藤野先生给“我”带来的重大影响,让读者更能领会作者的表情达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唐代的贾岛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起初,贾岛想用“推”字,但又觉得“敲”字也不错,反复思量也未能决定,直到遇到韩愈。韩愈思索后给出建议:“‘敲’字佳。”“敲”字更能突出夜深人静之感。由此可见,锤字炼句离不开这个“替”字,可“替”去糟粕,能“替”去不妥。
“补”,意为“补充、说明”,补残圆缺,充实情理,此点重在补出文章所缺,而非无的放矢,平白凑字。此点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亦有体现。定稿中仅补充了“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十二个字,就活画出藤野先生上课的风格特点。这一细节描写也使文章的情感性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细致。由此可见,“补”在锤字炼句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简”,亦谓之“减”,与“补”相对,即精简词句,减少闲言碎语,此点重在所“简”之词句,力求凝练简洁。仍以《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语句为例。定稿把“解剖学上的图”精简为“解剖图”,如此一改,使文章更加简明易懂。也正因此,这一简化也正简化到了所需之处。如此看来,“简”在锤字炼句中也不可或缺,亦是锤字炼句之道。
“炼”“补”“简”是我眼中锤字炼句的三宝,正所谓“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当然,人人心中的锤字炼句之法门不尽相同,可都不外乎一个中心:便是简洁准确,饱含情感,极具表现力,也唯有如此,方能“字成似珠玑,语出当玲珑”。
【作者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2207班学生,指导老师:朱文娜】
点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構,三个分论点齐头并进,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以文学大家锤字炼句的经典言论开头,指出锤字炼句的三个法则“炼”“补”“减”。结尾再次重申观点,简洁有力,中心突出。
佳作二
锤炼语言的维纳斯——修改
◎周新源
莫泊桑带着自己的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厚厚的一叠稿纸,而每页却都只写了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他不解地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说:“我一直有这个习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留给修改用。”这件事对莫泊桑之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助力他成为了一位注重语言锤炼的优秀作家。由此可见,修改对语言锤炼的作用之大。
修改有“三宝”,首先讲究的是“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后,转身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就比如,他在《藤野先生》中将描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原来有20多个字的一句话删至仅9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二十一行。可见,锤炼文章语言首先要“删”。这就好比运动员训练,先要进行减脂,把多余的脂肪耗去,再进行肌肉训练,整个人的身体才有线条和力量。同理,删改后的文章也会更加清唽有力,“删”是锤炼语言美的基础。
修改文章时,不仅要会“删”,还要会“扩”。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中描写藤野先生第一次讲话时的情态,定稿在原稿的基础上加了“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几个字。“扩”写后,藤野先生介绍时的语速语调描写得更加详尽细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女主角卡秋莎那段著名独白共修改了20多次,其中最大的细节是加入了各种女性化的语气词,如卡秋莎在狱中探监铁栅前的独白“哈哈……什么,什么?您要不跟我结婚就对不起上帝?哈哈……上帝!哼哼,公爵先生!”这些语气词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说话的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扩”在锤炼语言方面和“删”一样重要,是锤炼语言美的升华。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修改文章的点睛之笔——“萃”。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将形容教授和讲义的形容词进行了精准的改动,让其更有立体感。其实,将这种修改方式做到极致的要数中国古典诗词。王安石将“春风又到江南岸”“萃”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例子。可见,“萃”对锤炼语言的作用之大,是锤炼语言中美的凝固。
综上所述,锤炼文章语言只有讲究了“删”“扩”“萃”,才能让文章的语言美充分得以体现。文章修改就像代表美的女神维纳斯,指引语言通向美所在的地方。
【作者系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2207班学生,指导老师:朱文娜】
点评
作者紧紧围绕“修改的‘三宝’——‘删’‘扩’‘萃’”展开论述,谈锤炼文章语言,认识精准,中心突出。
开篇亮明观点“修改对语言锤炼的作用之大”,接着从三个方面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
作者列举了莫泊桑、鲁迅、克雷洛夫、列夫·托尔斯泰、王安石、欧阳修等文词大家锤炼文章语言的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使文章富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