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中理科班学生普遍厌学政治。这既与高考指挥棒有关,也与政治学科特点有关。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功利学习的思想,使学生体验政治课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关键词: 理科班 政治课堂教学 成功感
思想政治课,是理科班学生的会考科目,却伴随理科班学生2年的时间。对许多理科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1周2节的政治课往往等同于2节自修课、习题课或者休息课。“理科班的政治课”成为许多政治教师的梦魇,不做好心理建设不敢踏入课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1.高考指挥棒。非高考科目让位于高考科目。
2.与数理化相比较,政治学科少了运算和实验的乐趣,是纯理论的推导、记忆和说教,若教学方法不当,易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
3.“富润屋,德润身。”(《礼记》)政治教育改造人的思想,教育效果隐性,可能要多年后才会展现,也可能展现了却未被承认是政治教育的作用,“政治无用论”盛行。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展现魅力,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撇开学习的功利心态,真正投入政治课堂之中?激发学生成就动机,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乐于参与政治课堂学习?
一、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就像母爱民主一样是无可挑剔的顺理成章的,合作学习的装饰内容在30年前就被教育届一扫而光了。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合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和斯蒂芬·普瑞斯基尔合著:《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成功的体验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教师以组织学生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学生的活动主体功能,诱导学生以群体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在时政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理科班学生(尤其是男生)普遍对当前社会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大事、要事感兴趣,教师在政治课中可结合这些大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查找有关的时政要闻,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述评。这一过程操作很容易给予学生成功感。
如以韩国政府就牛肉进口、民众游行一事负责导入对国家制度的学习和相关经济哲学知识的复习,回忆时政并讨论“为什么民众要抗议游行?”“这是民众的什么权利?”“为什么政府要负责?”“为什么政府向总统辞职?”……一系列时政问题的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平常爱看新闻的学生从自己脱口而出的相关时政中获得成功感,思辨能力强的学生从自己完整的分析中获得成功感,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从自己敏锐的发现中获得成功感。
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的头脑最活跃的时候,发挥最充分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最愉悦、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
三、在问题探究中获得成功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就通过“助产术”来使谈话的双方对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使各自的认识更深刻,学问更有长进。所谓的“助产术”其实就是不断地提问和设疑。
在教学中,问题探究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和证实最初的自我成功感。
例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和一些问题:现有A、B、C、D、E、F、G七个棉纺织厂,A、B、C三个厂为手工操作,A厂每4小时生产10米布,B厂每4小时生产15米布,C厂每4小时生产20米布;D、E、F、G四厂为机器生产,每4小时四个厂分别生产出200米、250米、300米、350米布,请结合书本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会变?如果变,与什么有关?
(3)为什么市场上总会有的厂家赢利,而有的亏本?
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回答了上述问题后,知道了A、B、C、D、E厂都有可能会亏损,被淘汰;F、G厂会盈利,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方式,知道了“现有正常生产条件”是什么,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明白,市场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厂家。最后请几位同学分别谈谈若是亏损企业,如何才能扭亏增盈,若是盈利厂家,今后应如何打算?通过这一讨论,学生明白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对生产厂家的影响等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应注意的是,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必须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当然,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
四、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成功感
中学生大多缺少实践体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学生非常关心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既可以增进对现实问题的了解,学会一定的解决方法,又可以通过完美的扮演获得成功感。
例如,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请3位学生扮演生活中遇到的小事:买的苹果中夹杂了烂苹果;买的参考书质量有问题;名牌服装非名牌。给他们的材料仅仅为这3句话,余下的全部由学生自己讨论编排,结果3位学生设计了完美的短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甲(拿着一个苹果上台):唉,现在的小贩真缺德,1斤苹果居然就有3个是烂的。不行,我一定要找他理论!
生乙:1 1=2,2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座的同学齐喊“4”)咦,我这本书上怎么等于3?现在的书,质量真是……算了,将就着用吧。
生丙(抱着一件衣服上台):新买的衣服,怎么才洗了一次就缩水这么多?这可是888元一件的耐克呀!难道这是假的?哼,我一定要去法院告这些奸商。
这3个小品,表现出了不同的人对侵权事件的不同反应,有维权的,也有放弃维权的;有通过与经营者交涉协商解决的,有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这恰恰与教材内容一致,使教师教学线索清楚,也使其他同学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生活和理论知识,表演的同学更是感受到了成功,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
五、在积极评价中获得成功感
正确评价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不一般的特点;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孩子,就会在孩子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在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所以,教师应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会有所不同,教师对学生应一分为二地看,如果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积极的、主动的、努力的,就应该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认可方式,让他感受到“有努力就会有成功”。在笔者的课堂上,即使学生政治成绩很差,同样可以因为一个问题的解答而获得掌声和成功感。
成功感教育遍布整个高中教学,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它的度,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意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成败归因于理科学生的不重视政治学习、厌学和过于活泼好动,不能把学生仅看作接受知识的主体,埋怨学生不接受灌输,而应把学生看作生命的主体,把理科学生的活泼好动和活跃的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设计符合理科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
孩子心中的成功感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体验,教师无法代替他们的体验,但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事。
同时,政治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交流,借助实例扭转理科班教师对政治学科的歧视观念,改变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用或者对求知升学有用的标准来给学生确定学习项目的功利性做法。
总之,对理科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去学或不去学。相信有一天会听到学生说:“政治课虽然不高考,可听听还是挺有劲的,也挺有趣!”到那时,教师也可以收获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改革——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3.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3]邓甲频.成功教育的政治课堂教学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2005.6.24.
[4]骆玲芳,刘力主编.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关键词: 理科班 政治课堂教学 成功感
思想政治课,是理科班学生的会考科目,却伴随理科班学生2年的时间。对许多理科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1周2节的政治课往往等同于2节自修课、习题课或者休息课。“理科班的政治课”成为许多政治教师的梦魇,不做好心理建设不敢踏入课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1.高考指挥棒。非高考科目让位于高考科目。
2.与数理化相比较,政治学科少了运算和实验的乐趣,是纯理论的推导、记忆和说教,若教学方法不当,易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
3.“富润屋,德润身。”(《礼记》)政治教育改造人的思想,教育效果隐性,可能要多年后才会展现,也可能展现了却未被承认是政治教育的作用,“政治无用论”盛行。
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展现魅力,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撇开学习的功利心态,真正投入政治课堂之中?激发学生成就动机,让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乐于参与政治课堂学习?
一、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就像母爱民主一样是无可挑剔的顺理成章的,合作学习的装饰内容在30年前就被教育届一扫而光了。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合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和斯蒂芬·普瑞斯基尔合著:《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成功的体验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教师以组织学生小组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学生的活动主体功能,诱导学生以群体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在时政讨论中获得成功感
理科班学生(尤其是男生)普遍对当前社会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大事、要事感兴趣,教师在政治课中可结合这些大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查找有关的时政要闻,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述评。这一过程操作很容易给予学生成功感。
如以韩国政府就牛肉进口、民众游行一事负责导入对国家制度的学习和相关经济哲学知识的复习,回忆时政并讨论“为什么民众要抗议游行?”“这是民众的什么权利?”“为什么政府要负责?”“为什么政府向总统辞职?”……一系列时政问题的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平常爱看新闻的学生从自己脱口而出的相关时政中获得成功感,思辨能力强的学生从自己完整的分析中获得成功感,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从自己敏锐的发现中获得成功感。
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的头脑最活跃的时候,发挥最充分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最愉悦、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
三、在问题探究中获得成功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就通过“助产术”来使谈话的双方对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使各自的认识更深刻,学问更有长进。所谓的“助产术”其实就是不断地提问和设疑。
在教学中,问题探究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成功感、较强的成功感,又能激励学生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和证实最初的自我成功感。
例如,在讲《商品的价值量》时,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和一些问题:现有A、B、C、D、E、F、G七个棉纺织厂,A、B、C三个厂为手工操作,A厂每4小时生产10米布,B厂每4小时生产15米布,C厂每4小时生产20米布;D、E、F、G四厂为机器生产,每4小时四个厂分别生产出200米、250米、300米、350米布,请结合书本知识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不会变?如果变,与什么有关?
(3)为什么市场上总会有的厂家赢利,而有的亏本?
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思考回答了上述问题后,知道了A、B、C、D、E厂都有可能会亏损,被淘汰;F、G厂会盈利,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方式,知道了“现有正常生产条件”是什么,知道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明白,市场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厂家。最后请几位同学分别谈谈若是亏损企业,如何才能扭亏增盈,若是盈利厂家,今后应如何打算?通过这一讨论,学生明白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对生产厂家的影响等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应注意的是,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必须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当然,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降低学习兴趣。
四、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成功感
中学生大多缺少实践体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学生非常关心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既可以增进对现实问题的了解,学会一定的解决方法,又可以通过完美的扮演获得成功感。
例如,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请3位学生扮演生活中遇到的小事:买的苹果中夹杂了烂苹果;买的参考书质量有问题;名牌服装非名牌。给他们的材料仅仅为这3句话,余下的全部由学生自己讨论编排,结果3位学生设计了完美的短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甲(拿着一个苹果上台):唉,现在的小贩真缺德,1斤苹果居然就有3个是烂的。不行,我一定要找他理论!
生乙:1 1=2,2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座的同学齐喊“4”)咦,我这本书上怎么等于3?现在的书,质量真是……算了,将就着用吧。
生丙(抱着一件衣服上台):新买的衣服,怎么才洗了一次就缩水这么多?这可是888元一件的耐克呀!难道这是假的?哼,我一定要去法院告这些奸商。
这3个小品,表现出了不同的人对侵权事件的不同反应,有维权的,也有放弃维权的;有通过与经营者交涉协商解决的,有通过法院诉讼解决的。这恰恰与教材内容一致,使教师教学线索清楚,也使其他同学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生活和理论知识,表演的同学更是感受到了成功,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
五、在积极评价中获得成功感
正确评价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不一般的特点;用赞赏的口吻评价孩子,就会在孩子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在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所以,教师应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会有所不同,教师对学生应一分为二地看,如果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积极的、主动的、努力的,就应该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认可方式,让他感受到“有努力就会有成功”。在笔者的课堂上,即使学生政治成绩很差,同样可以因为一个问题的解答而获得掌声和成功感。
成功感教育遍布整个高中教学,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认识和把握它的度,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意识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成败归因于理科学生的不重视政治学习、厌学和过于活泼好动,不能把学生仅看作接受知识的主体,埋怨学生不接受灌输,而应把学生看作生命的主体,把理科学生的活泼好动和活跃的思维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设计符合理科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兴趣。
孩子心中的成功感是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体验,教师无法代替他们的体验,但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事。
同时,政治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交流,借助实例扭转理科班教师对政治学科的歧视观念,改变对提高考试成绩有用或者对求知升学有用的标准来给学生确定学习项目的功利性做法。
总之,对理科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去学或不去学。相信有一天会听到学生说:“政治课虽然不高考,可听听还是挺有劲的,也挺有趣!”到那时,教师也可以收获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改革——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宇航出版社,2002.3.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3]邓甲频.成功教育的政治课堂教学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2005.6.24.
[4]骆玲芳,刘力主编.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