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大家只是习惯性地把传统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作为法宝,从而就形成了一套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的教学流程方式。这样无形中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是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有鉴于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对如何让文言文教学闪出亮丽的火花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充分有效的预习是课堂展现的基础。每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我都要向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并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进行检查,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教《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读通课文,并根据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画出或标注出不理解、有疑问的句子,而且明确课堂上将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课文读得好且提的问题有价值。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谁都不甘落后,也就为课堂学习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趣导入,激活思维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导入兴趣这一环节,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可结合文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看图片、背古诗、营造情境等多种方法,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课堂不是枯燥、呆板地接受,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的。如在教《三峡》一课时,我先播放《长江之歌》,让学生在歌声中领略了长江的浩淼与汹涌澎湃的力量后,再学习《三峡》,自然就能将长江那奔腾不息的气势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曾说:“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由此可见吟哦诵读会形成语感,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要错读。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特别是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悄”读为qiǎo不能读qiāo;“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读为kèhán,不读kěhàn;再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读为xiàn,不读jiàn。
2.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文言文朗读既要像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不能破读为“问所/从来”;又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等等。
3.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尤其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如果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如“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使楚》)就要读出表达出楚王那种竭尽侮辱嘲讽的语气。
在学生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再以小组或男女生等形式进行比赛朗读、互相找错等,由此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激情,让他们读出乐趣,读出语感,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疑中理解,辩中掌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而我们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灌”,而忽略了学生的“思”。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加强理解,这是很重要的能力。如学了《黔之驴》,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文章题目看,应该以写驴为主,但从内容看,却以写虎为主,为什么?”这一问就加深了学生对“反衬”这一写作技法的理解。另外,学生对作品中的观点或对人物的评价都可有不同的见解。如《晏子使楚》中对楚王戏晏子是善意还是恶意一说,再如《愚公移山》中愚公與智叟孰愚孰智,这些都可有不同的见解。针对这些,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懂得用不同的眼光和智慧去认识和评价,懂得无论怎样评价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五、导演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部分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且迅速地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如《晏子使楚》一课,我提前让学生七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舞台剧的形式,学生为了表演好,自然对课文认真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揣摩。表演时,几个小组都能活用课文内容,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我的及时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让他们有了很高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要让文言文教学闪出亮丽的火花,最重要的是在调动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一定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体验到“乐学”二字。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充分有效的预习是课堂展现的基础。每学一篇文言文之前,我都要向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并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进行检查,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如在教《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读通课文,并根据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画出或标注出不理解、有疑问的句子,而且明确课堂上将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课文读得好且提的问题有价值。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他们谁都不甘落后,也就为课堂学习夯实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趣导入,激活思维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导入兴趣这一环节,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可结合文本,采用听音乐、猜谜语、讲故事、看图片、背古诗、营造情境等多种方法,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课堂不是枯燥、呆板地接受,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的。如在教《三峡》一课时,我先播放《长江之歌》,让学生在歌声中领略了长江的浩淼与汹涌澎湃的力量后,再学习《三峡》,自然就能将长江那奔腾不息的气势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曾说:“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由此可见吟哦诵读会形成语感,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了解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准字音,不要错读。遇到不清楚的生字词,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出准确的读音,特别是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异读字。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悄”读为qiǎo不能读qiāo;“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读为kèhán,不读kěhàn;再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读为xiàn,不读jiàn。
2.分清句读,不要破读。文言文朗读既要像现代文一样,根据标点来确定停顿和语调,更要特别注意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处理好句中的停顿。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不能破读为“问所/从来”;又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等等。
3.读出语气,不要唱读。用语言表达感情色彩,总是带语气的,因此,朗读尤其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如果用一字一顿的声调、千篇一律的语气来读,那就是味如嚼蜡的唱读。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如“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使楚》)就要读出表达出楚王那种竭尽侮辱嘲讽的语气。
在学生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再以小组或男女生等形式进行比赛朗读、互相找错等,由此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激情,让他们读出乐趣,读出语感,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疑中理解,辩中掌握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而我们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灌”,而忽略了学生的“思”。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加强理解,这是很重要的能力。如学了《黔之驴》,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文章题目看,应该以写驴为主,但从内容看,却以写虎为主,为什么?”这一问就加深了学生对“反衬”这一写作技法的理解。另外,学生对作品中的观点或对人物的评价都可有不同的见解。如《晏子使楚》中对楚王戏晏子是善意还是恶意一说,再如《愚公移山》中愚公與智叟孰愚孰智,这些都可有不同的见解。针对这些,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懂得用不同的眼光和智慧去认识和评价,懂得无论怎样评价都要有自己的思想,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五、导演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部分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且迅速地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如《晏子使楚》一课,我提前让学生七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舞台剧的形式,学生为了表演好,自然对课文认真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地揣摩。表演时,几个小组都能活用课文内容,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我的及时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让他们有了很高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要让文言文教学闪出亮丽的火花,最重要的是在调动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而且一定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体验到“乐学”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