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认为只要是翻译行为,就带有其特定的目的,特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决定了翻译的方式和翻译的策略。这就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翻译目的理论。随着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交流活动也愈加频繁,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对我国文化进行宣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中西方历史和文化差异明显,外宣翻译在实际实行中困难重重,本文探讨从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中国特色直译加注、删繁就简和照顾译语受众心理等方面着手,弥补传统外宣翻译的不足。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视域;外宣翻译策略
前言
外宣翻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翻译宣扬中国文化的材料。外宣翻译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以国内文化为信息,以外语为国内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外国民众为受众群体的一种交际活动。外宣翻译的目的较多,其中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让中国走出世界,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综合实力变化巨大,GDP总量居于全球第二位,虽然国内经济建设颇有成效,但是文化影響力较为有限,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难以走出国门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翻译的限制。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问题,因此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外宣翻译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另一方面,搭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桥梁,实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的核心代表理论。翻译目的论打开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大门。翻译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影响翻译行为的根本原因,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论是目的性理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认为这是所有翻译活动都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也就是说,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某种翻译方法,而是根据翻译目的把握整体,关注译语受众的感受,同时注意达到翻译的预期效果。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宣翻译的概念和内涵
外宣翻译在近年来已经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外宣翻译涉及面广,外宣翻译是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信息翻译为外文,通过书籍、网络、电视、广播和国际性会议等形式,对外进行宣传的一种特殊翻译。外宣翻译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外宣翻译是指所有对外翻译成外语的翻译行为或活动,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实用类文体材料的翻译,国内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中译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信息。
(二)外宣文本的文化语言差异和形态意识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语言的差异是外宣文本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作文载体,加上各国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核心价值等巨大的区别,使得外宣翻译常常陷入困境。在上述众多差异中,对应中文外语的新词和偏僻词最为棘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时事热点催生新词的出现,例如“尬聊、喜大普奔”等新兴词。有些旧有词语也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我国与西方诸国的最大差异在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既要考虑文化之间的冲撞,又要化解这种冲撞实现翻译外宣的目的。
(三)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现有翻译材料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增加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在理论上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主要方面。长时间以来,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常常被忽略。加上国内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译者主体更加被忽视。众所周知,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准确接收到译文所需表达的信息。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目标语受众接受性问题
外宣翻译中的目标语受众指的是接受译文信息的群体。目标语受众范围较广,在外宣翻译中,目标语受众对于译文信息的接受度取决于受众者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架构和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因此,面对不同情况的受众,忽略背景知识而进行信息传递是不合理的。为了让信息传递更加充分,翻译人员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
三、外宣翻译思想策略
(一)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
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策略分为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指的是以疑问读者为根本,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异化策略指的是以外源文化为根本,将译文异域化。从功能上进行区分,归化是趋近受众的情况,而异化则可以最大程度彰显我国文化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二)中国特色直译加注
中国特色直译指的是译文由于受到国内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核心价值等因素影响而带有中国特色,但是,部分中国特色文化在外国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因此,有些中国特色的翻译需要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比如说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时,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拦路虎比喻为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外国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文,因此进行直译,这一句的译文是: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have become“tigers in the road”holding up development.诸如此类,政府工作报告常常会出现精简的表达,如果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国情不了解,很难理解这些精简词语的深刻含义,因此直译反而能更好地让受众接受到其中要表达的信息。
(三)删繁就简,避免画蛇添足
大家都知道,汉语注重情景和含义,而英语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语言,因此,两种语言在语言使用规范方面差异较大,在外宣材料翻译中,中文注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而英文侧重实用性,因此,翻译人员在外宣材料翻译时要注意精简用词。
(四)照顾译语受众心理
鉴于英汉语言的受众群体差异,外宣翻译需要注意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即译者在实际翻译中,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以受众人群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改动,以原文为基础,采用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结构,但是信息传递不会偏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外宣翻译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外宣翻译当前存在的问题,翻译人员要担起重任,做好外宣翻译。翻译人员要在德国功能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兼顾受众,作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外宣翻译材料。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9(15).
[2]蔡 威.目的论视域下博物馆外宣翻译的失误与对策———以信阳博物馆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3]王红伟.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思想策略探析[J].探索与争鸣,2016(02).
[4]赵 军.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视域;外宣翻译策略
前言
外宣翻译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翻译宣扬中国文化的材料。外宣翻译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以国内文化为信息,以外语为国内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外国民众为受众群体的一种交际活动。外宣翻译的目的较多,其中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让中国走出世界,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综合实力变化巨大,GDP总量居于全球第二位,虽然国内经济建设颇有成效,但是文化影響力较为有限,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难以走出国门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翻译的限制。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问题,因此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外宣翻译有利于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另一方面,搭建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桥梁,实现宣传中国文化的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的核心代表理论。翻译目的论打开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大门。翻译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影响翻译行为的根本原因,翻译目的论的核心理论是目的性理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家认为这是所有翻译活动都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也就是说,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某种翻译方法,而是根据翻译目的把握整体,关注译语受众的感受,同时注意达到翻译的预期效果。
二、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宣翻译的概念和内涵
外宣翻译在近年来已经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外宣翻译涉及面广,外宣翻译是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信息翻译为外文,通过书籍、网络、电视、广播和国际性会议等形式,对外进行宣传的一种特殊翻译。外宣翻译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外宣翻译是指所有对外翻译成外语的翻译行为或活动,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实用类文体材料的翻译,国内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中译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信息。
(二)外宣文本的文化语言差异和形态意识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语言的差异是外宣文本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作文载体,加上各国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核心价值等巨大的区别,使得外宣翻译常常陷入困境。在上述众多差异中,对应中文外语的新词和偏僻词最为棘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时事热点催生新词的出现,例如“尬聊、喜大普奔”等新兴词。有些旧有词语也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我国与西方诸国的最大差异在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既要考虑文化之间的冲撞,又要化解这种冲撞实现翻译外宣的目的。
(三)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现有翻译材料的基础上,在翻译过程中增加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译者主体性在理论上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主要方面。长时间以来,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常常被忽略。加上国内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译者主体更加被忽视。众所周知,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众准确接收到译文所需表达的信息。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目标语受众接受性问题
外宣翻译中的目标语受众指的是接受译文信息的群体。目标语受众范围较广,在外宣翻译中,目标语受众对于译文信息的接受度取决于受众者自身的文化基础、知识架构和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因此,面对不同情况的受众,忽略背景知识而进行信息传递是不合理的。为了让信息传递更加充分,翻译人员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情况。
三、外宣翻译思想策略
(一)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
从宏观角度看,翻译策略分为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指的是以疑问读者为根本,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异化策略指的是以外源文化为根本,将译文异域化。从功能上进行区分,归化是趋近受众的情况,而异化则可以最大程度彰显我国文化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二)中国特色直译加注
中国特色直译指的是译文由于受到国内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核心价值等因素影响而带有中国特色,但是,部分中国特色文化在外国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因此,有些中国特色的翻译需要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比如说在进行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时,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拦路虎比喻为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外国文化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文,因此进行直译,这一句的译文是:Institutional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have become“tigers in the road”holding up development.诸如此类,政府工作报告常常会出现精简的表达,如果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国情不了解,很难理解这些精简词语的深刻含义,因此直译反而能更好地让受众接受到其中要表达的信息。
(三)删繁就简,避免画蛇添足
大家都知道,汉语注重情景和含义,而英语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语言,因此,两种语言在语言使用规范方面差异较大,在外宣材料翻译中,中文注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而英文侧重实用性,因此,翻译人员在外宣材料翻译时要注意精简用词。
(四)照顾译语受众心理
鉴于英汉语言的受众群体差异,外宣翻译需要注意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即译者在实际翻译中,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以受众人群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改动,以原文为基础,采用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结构,但是信息传递不会偏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外宣翻译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因此,针对我国外宣翻译当前存在的问题,翻译人员要担起重任,做好外宣翻译。翻译人员要在德国功能理论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兼顾受众,作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外宣翻译材料。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9(15).
[2]蔡 威.目的论视域下博物馆外宣翻译的失误与对策———以信阳博物馆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3]王红伟.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思想策略探析[J].探索与争鸣,2016(02).
[4]赵 军.目的论视域下的外宣翻译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