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的重要著作,其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王栋生平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其中体现了王栋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立人。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 王栋生 立人 语文教育核心概念 《不跪着教书》
有名家给王栋生冠以“教育家”的称号,王栋生总是拒绝。王栋生一直坚持强调,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王栋生总是从更宏观的视野看待语文学科,思考语文教育。这个宏观的视野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笔者认为王栋生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是:立人。立人以立国,一直是王栋生的理想。立什么样的人以立国?王栋生给出的理解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①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应当具有这四个特质,作为教育工作者,王栋生以培养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为理想和目标,并呼吁每个社会人都应当积极培养自身这四个特质。
一、独立的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说的一句话。陈寅恪先生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便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王栋生由此得到的启发是,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做人,都应当具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除此以外,王栋生认为还应当具有高贵的气质和平等的意识。
笔者认为王栋生的“独立的精神”较之于“自由的思想”,前者倾向于对待事物的立场,即独立地思考问题;后者倾向于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即不受束缚地思考问题。
(一)独立思考
独立地思考问题是精神独立的标志。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独立思考亦是一种习惯。王栋生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思维是没有“禁区”的,然而我们的思维经常被各种信息和各种习惯影响,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僵化,难以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
平时,王栋生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试着思考。就像王栋生反对儿童读经:“我为什么要反对儿童读经?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思考,读经的目的是教人‘相信’。这是对立的!”面对社会上时不时流行的潮流,王栋生的习惯是冷静地去思考和判断“潮流”的合理性,并经常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请学生思考,和学生讨论。
王栋生表示“片面的深刻”显示出的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王栋生认为,一个高中生能够深入问题的一个小切口进行思考,即使很多时候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也应当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够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这类问题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便得到了锻炼。否则的话,学生的分析往往只能停留在“一般群众”的接受水平上。
(二)处处留“疑”
王栋生认为,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基于一个“疑”字。中国古代很多名言都说明这一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乎疑”“于无疑处生疑”等。
要求养成独立思考和处处留“疑”的习惯是王栋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王栋生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提到他20世纪90年代的一堂公开课:教马识途先生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当时,王栋生困惑于媒体不能如实报道灾害和损失的原因,所以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向学生提出的主干问题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的一个大毛病。结果,学生经过20分钟的阅读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有工厂、农田、水利设施、房屋等具体数字的损失,却没有人员伤亡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被大家发现后,课堂里笼罩着一种“反叛气氛”。在公开课上公然提出对教材的质疑,这在当时是招致攻击的,这样的公开课是错误和失败的。但王栋生认为自己不能漠视学生的质疑然,他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他说,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听课的同行是激动而害怕的,他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思想的启蒙。
二、自由的思想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思想的自由决定精神的自由。学生不能自由地思考,不能自由地憧憬,无疑等于失去了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东西。王栋生说过,中学生应当自由地做梦。
(一)启发思维
在王栋生看来,语文思维的素质是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基本能力一般分为“听、说、读、写”,王栋生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即“思”。“思”即“思维”,思维能力是发展各项能力的基础,它促进其他基本能力的培养。
欲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的心态很重要。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师评价,容易导致教师单方面追求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答案的教学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学科知识学不好,还会丧失自信、自尊、问题意识,从而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王栋生认为真正启发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教师向学生强调多提问题多年之后,学生容易“提问泛滥”。王栋生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常用的解决方法:老师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只能回答大家三个问题,下面开始问吧。有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时间约束,学生便会开始自觉衡量哪些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必须求助老师才能解决的。学生有了这个自觉划分能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出真正难懂、不懂的问题,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学会有效地提问。
(二)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王栋生一向努力的目标。王栋生认为,教师要设计有意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以获取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思维有自己的创造。王栋生擅长在教学文本中找到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切口,充分利用教学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王栋生让学生揣摩文中两处标点符号的不同:“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与“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女人复杂的心理活动隐藏在一个标点的变动之下。 在这样的许多案例中,王栋生巧妙之处在于紧扣文本,以一点带动全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成功地引导了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答案。
王栋生主张的“自由的思想”重点在于不受束缚地自由地思考,在自由的状态下不受传统和世俗的羁绊所进行的精神活动。王栋生的教书是“用书教方法”,用智慧带动学生自由地思考。他经常说,天地有多大,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大。在他的眼里,思维的空间决定课堂的空间,思维的自由决定精神的自由。
三、高贵的气质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高贵”不是“高傲”。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华”就是气质上的高贵。学校应当从小就告诉孩子们,高贵不在于物质上的华丽,而在于精神上的卓越。
与高贵相对的是粗鄙。王栋生在《不跪着教书》中反复强调,学校和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文明的修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优雅高贵的文明人。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②王栋生在意的“高贵的气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优秀的教养和崇高的精神。优秀的教养在于行为举止、秉性气度上的高贵;崇高的精神在于精神内涵和人生目标上的高贵。
(一)优秀的教养
究竟什么是“教养”?王栋生的回答是:“看见别人跌跤而不笑,看见穷人心里难过,这就是教养。”③“我们为什么要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王栋生如是说。他有一次听课的时候,发现班里有一女同学一直在那里讲话,导致她的周围的同学没有办法专心听课,教师请她起来回答问题她也不站起来,一直坐在那里说“不会”;过了一会那位女同学又坐在座位上向教师提问,教师不知道是谁在提问故而没有回答,结果那位同学很不满意地开始数落起来。事后王栋生问那位教师那位同学是什么情况,那位教师摇头表示无奈。王栋生认为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关乎一个孩子的教养问题。
笔者认为在王栋生的字典里,“教养”涵盖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它包括外在的良好的仪态风范和内在的宽宏的秉性气度。
(二)崇高的精神
王栋生说过:我们要敬重崇高。王栋生提到,他每次读《狱中书简》的时候,都会想象年轻的朋霍费尔在牢狱之中写作的情形。毫无疑问,王栋生是欣赏并敬重那些盗火者的。那些高擎着燃烧的心的人,那些无畏走向绞刑架的殉道者,那些背负着历史沉重的纤绳跨步向前的人,在王栋生心里是崇高和伟大的。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笔者认为,王栋生想要培养的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包括两个方面: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且拥有高尚的人生理想。
王栋生喜欢精神内涵丰富的文章作品。例如,他很看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的教学。王栋生认为这篇文章的精神内涵让人肃然起敬。他说,他很久以前便想去广州亲自祭拜那些不屈的灵魂,直至2000年才有机会。他在祭拜那一群自他年少时期就仰慕的精英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着那些青年死去的时候,只是因为不肯下跪,就必须含笑赴死;黄土可以埋葬青春的躯体,但是岁月不会埋葬青年的梦。以这篇文章为例告诉学生“何谓从思想上站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是最恰当的。内心饱满是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标志。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称之为人生理想,它必是崇高的,必是不可玷污的。王栋生欣赏拥有高尚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实践奋斗的人,他主张青年学生应当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生的信仰所在,那是一盏灯,人生有了追求便不再是无线的木偶随世事逐流,青年学生应当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奋斗,这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笔者原以为,“高贵的气质”是一种秉性,源自内心深处,源自骨血传承。然而王栋生却提出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也许这就是王栋生的教育。教育是为了让人从粗俗走向文明,王栋生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从平凡走向高贵。
四、平等的意识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平等的意识。平等的本质在于消灭等级之分。教育能够帮助弱者获得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变生存的状态,教育因而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的途径。王栋生在《不跪着教书》中提及教育平等、校长与教师平等、教师与学生平等存在问题,他觉得不仅仅学生需要有平等的意识,教师、校长甚至每个社会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意识。
(一)学会尊重
笔者认为王栋生常说的“尊重”是一种对伦理道德的尊重。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在学校教育所及的范畴内,这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尊重。
王栋生注重“尊重”,王栋生允许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小睡早已不是新鲜见闻。王栋生在《小睡有何不可》一文中表示过他对某校在教室后面设置“观察席”供爱睡觉的学生睡觉这一做法的不认可。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王栋生对在自己课堂不小心睡着的学生是给予体谅、理解和尊重的,他会请同桌帮盖件衣服,他担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如王栋生能够体谅学生迟到一样,在他的这种体谅和尊重下,也会出现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王栋生则会严厉地告诉学生:“教师关心你的健康和安全,你不能利用这种宽仁来放纵自己,你也应当尊重老师和同学,因为迟到妨碍了别人。”④在王栋生的教育点滴中,他是这样告诉学生什么叫“尊重”的。
(二)平等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责怪学生没有平等的意识,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予他们平等。平等的教育培养学生平等的意识。
王栋生喜欢杜鲁门当选总统的事故。杜鲁门当选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您应当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的母亲却回答说:“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您的另一个儿子在干什么?”他的母亲自豪地回答:“他在地里挖土豆。”依照中国的教育习惯,往往喜欢用这个故事现实母爱的无私,然而这则故事体现的平等意识更让人动容。王栋生说过,由这个故事我常常想到,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可能是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可能是会培养水稻的普通农民,两者都是教育的成就,绝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而我们的教育习惯往往将前者视为教育成功的范例,而将后者是为教育失败的污点,这是不公平的。教育的平等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和成就。王栋生回忆多年前一位学生在考取一所著名大学后,向学校提议成立“师大附中名牌大学校友联谊会”,这让王栋生倍感心寒。他说,这位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在校学习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怀和帮助可说是无微不至,而他一旦“出头”,竟然视往日同窗为陌路。学生的势利让王栋生深感培养孩子们的“平等的意识”对成就孩子们健全的人格来说有多重要。
“立人”是王栋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王栋生心中,这站立的“人”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拥有这四个特征的人才能称之为“站立的人”。王栋生希望通过语文教育培养这样的人,他的这种培养理念贯穿在他的教育点滴之中。有人说,王栋生的教育理念太过理想,他的教育梦只能是一个“梦”。王栋生笑曰:“有理想的人才能从事教育,正因为我有理想,我的人生才有目标,我才能为之奋斗。”
注释:
①王栋生.我的语文教学观及其断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Z2).
②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③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7.
④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非.前方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成尚荣.王栋生: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语文教育家[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5]洪劬颉.一个人的讲台——王栋生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6]史欣.将“人的教育进行到底”——记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J].教育旬刊,2009,(8)(上).
[7]钱理群.教师当如“王栋生”[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8]李镇西.吴非的良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关键词: 王栋生 立人 语文教育核心概念 《不跪着教书》
有名家给王栋生冠以“教育家”的称号,王栋生总是拒绝。王栋生一直坚持强调,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王栋生总是从更宏观的视野看待语文学科,思考语文教育。这个宏观的视野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人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笔者认为王栋生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是:立人。立人以立国,一直是王栋生的理想。立什么样的人以立国?王栋生给出的理解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①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应当具有这四个特质,作为教育工作者,王栋生以培养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为理想和目标,并呼吁每个社会人都应当积极培养自身这四个特质。
一、独立的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说的一句话。陈寅恪先生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便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王栋生由此得到的启发是,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做人,都应当具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除此以外,王栋生认为还应当具有高贵的气质和平等的意识。
笔者认为王栋生的“独立的精神”较之于“自由的思想”,前者倾向于对待事物的立场,即独立地思考问题;后者倾向于对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即不受束缚地思考问题。
(一)独立思考
独立地思考问题是精神独立的标志。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独立思考亦是一种习惯。王栋生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思维是没有“禁区”的,然而我们的思维经常被各种信息和各种习惯影响,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僵化,难以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
平时,王栋生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试着思考。就像王栋生反对儿童读经:“我为什么要反对儿童读经?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思考,读经的目的是教人‘相信’。这是对立的!”面对社会上时不时流行的潮流,王栋生的习惯是冷静地去思考和判断“潮流”的合理性,并经常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请学生思考,和学生讨论。
王栋生表示“片面的深刻”显示出的也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王栋生认为,一个高中生能够深入问题的一个小切口进行思考,即使很多时候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也应当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够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这类问题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便得到了锻炼。否则的话,学生的分析往往只能停留在“一般群众”的接受水平上。
(二)处处留“疑”
王栋生认为,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基于一个“疑”字。中国古代很多名言都说明这一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贵乎疑”“于无疑处生疑”等。
要求养成独立思考和处处留“疑”的习惯是王栋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和途径。王栋生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中提到他20世纪90年代的一堂公开课:教马识途先生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当时,王栋生困惑于媒体不能如实报道灾害和损失的原因,所以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向学生提出的主干问题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的一个大毛病。结果,学生经过20分钟的阅读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有工厂、农田、水利设施、房屋等具体数字的损失,却没有人员伤亡的数据统计。这个问题被大家发现后,课堂里笼罩着一种“反叛气氛”。在公开课上公然提出对教材的质疑,这在当时是招致攻击的,这样的公开课是错误和失败的。但王栋生认为自己不能漠视学生的质疑然,他认为这堂课是成功的。他说,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热烈的,听课的同行是激动而害怕的,他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思想的启蒙。
二、自由的思想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思想的自由决定精神的自由。学生不能自由地思考,不能自由地憧憬,无疑等于失去了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东西。王栋生说过,中学生应当自由地做梦。
(一)启发思维
在王栋生看来,语文思维的素质是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基本能力一般分为“听、说、读、写”,王栋生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即“思”。“思”即“思维”,思维能力是发展各项能力的基础,它促进其他基本能力的培养。
欲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的心态很重要。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师评价,容易导致教师单方面追求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答案的教学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学科知识学不好,还会丧失自信、自尊、问题意识,从而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王栋生认为真正启发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教师向学生强调多提问题多年之后,学生容易“提问泛滥”。王栋生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常用的解决方法:老师只有五分钟的时间,只能回答大家三个问题,下面开始问吧。有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时间约束,学生便会开始自觉衡量哪些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必须求助老师才能解决的。学生有了这个自觉划分能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出真正难懂、不懂的问题,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的思维,并且学会有效地提问。
(二)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王栋生一向努力的目标。王栋生认为,教师要设计有意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以获取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思维有自己的创造。王栋生擅长在教学文本中找到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切口,充分利用教学文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孙犁的《荷花淀》时,王栋生让学生揣摩文中两处标点符号的不同:“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与“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女人复杂的心理活动隐藏在一个标点的变动之下。 在这样的许多案例中,王栋生巧妙之处在于紧扣文本,以一点带动全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成功地引导了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答案。
王栋生主张的“自由的思想”重点在于不受束缚地自由地思考,在自由的状态下不受传统和世俗的羁绊所进行的精神活动。王栋生的教书是“用书教方法”,用智慧带动学生自由地思考。他经常说,天地有多大,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大。在他的眼里,思维的空间决定课堂的空间,思维的自由决定精神的自由。
三、高贵的气质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高贵”不是“高傲”。古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华”就是气质上的高贵。学校应当从小就告诉孩子们,高贵不在于物质上的华丽,而在于精神上的卓越。
与高贵相对的是粗鄙。王栋生在《不跪着教书》中反复强调,学校和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文明的修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优雅高贵的文明人。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②王栋生在意的“高贵的气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优秀的教养和崇高的精神。优秀的教养在于行为举止、秉性气度上的高贵;崇高的精神在于精神内涵和人生目标上的高贵。
(一)优秀的教养
究竟什么是“教养”?王栋生的回答是:“看见别人跌跤而不笑,看见穷人心里难过,这就是教养。”③“我们为什么要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王栋生如是说。他有一次听课的时候,发现班里有一女同学一直在那里讲话,导致她的周围的同学没有办法专心听课,教师请她起来回答问题她也不站起来,一直坐在那里说“不会”;过了一会那位女同学又坐在座位上向教师提问,教师不知道是谁在提问故而没有回答,结果那位同学很不满意地开始数落起来。事后王栋生问那位教师那位同学是什么情况,那位教师摇头表示无奈。王栋生认为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这关乎一个孩子的教养问题。
笔者认为在王栋生的字典里,“教养”涵盖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它包括外在的良好的仪态风范和内在的宽宏的秉性气度。
(二)崇高的精神
王栋生说过:我们要敬重崇高。王栋生提到,他每次读《狱中书简》的时候,都会想象年轻的朋霍费尔在牢狱之中写作的情形。毫无疑问,王栋生是欣赏并敬重那些盗火者的。那些高擎着燃烧的心的人,那些无畏走向绞刑架的殉道者,那些背负着历史沉重的纤绳跨步向前的人,在王栋生心里是崇高和伟大的。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笔者认为,王栋生想要培养的具有崇高精神的人包括两个方面: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且拥有高尚的人生理想。
王栋生喜欢精神内涵丰富的文章作品。例如,他很看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的教学。王栋生认为这篇文章的精神内涵让人肃然起敬。他说,他很久以前便想去广州亲自祭拜那些不屈的灵魂,直至2000年才有机会。他在祭拜那一群自他年少时期就仰慕的精英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着那些青年死去的时候,只是因为不肯下跪,就必须含笑赴死;黄土可以埋葬青春的躯体,但是岁月不会埋葬青年的梦。以这篇文章为例告诉学生“何谓从思想上站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是最恰当的。内心饱满是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标志。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说,称之为人生理想,它必是崇高的,必是不可玷污的。王栋生欣赏拥有高尚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实践奋斗的人,他主张青年学生应当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生的信仰所在,那是一盏灯,人生有了追求便不再是无线的木偶随世事逐流,青年学生应当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奋斗,这是人生的一种追求。
笔者原以为,“高贵的气质”是一种秉性,源自内心深处,源自骨血传承。然而王栋生却提出教育者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也许这就是王栋生的教育。教育是为了让人从粗俗走向文明,王栋生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从平凡走向高贵。
四、平等的意识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平等的意识。平等的本质在于消灭等级之分。教育能够帮助弱者获得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变生存的状态,教育因而成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重要的途径。王栋生在《不跪着教书》中提及教育平等、校长与教师平等、教师与学生平等存在问题,他觉得不仅仅学生需要有平等的意识,教师、校长甚至每个社会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意识。
(一)学会尊重
笔者认为王栋生常说的“尊重”是一种对伦理道德的尊重。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在学校教育所及的范畴内,这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家长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尊重。
王栋生注重“尊重”,王栋生允许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小睡早已不是新鲜见闻。王栋生在《小睡有何不可》一文中表示过他对某校在教室后面设置“观察席”供爱睡觉的学生睡觉这一做法的不认可。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王栋生对在自己课堂不小心睡着的学生是给予体谅、理解和尊重的,他会请同桌帮盖件衣服,他担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如王栋生能够体谅学生迟到一样,在他的这种体谅和尊重下,也会出现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王栋生则会严厉地告诉学生:“教师关心你的健康和安全,你不能利用这种宽仁来放纵自己,你也应当尊重老师和同学,因为迟到妨碍了别人。”④在王栋生的教育点滴中,他是这样告诉学生什么叫“尊重”的。
(二)平等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责怪学生没有平等的意识,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教育并没有给予他们平等。平等的教育培养学生平等的意识。
王栋生喜欢杜鲁门当选总统的事故。杜鲁门当选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您应当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的母亲却回答说:“我也为我的另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您的另一个儿子在干什么?”他的母亲自豪地回答:“他在地里挖土豆。”依照中国的教育习惯,往往喜欢用这个故事现实母爱的无私,然而这则故事体现的平等意识更让人动容。王栋生说过,由这个故事我常常想到,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可能是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可能是会培养水稻的普通农民,两者都是教育的成就,绝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而我们的教育习惯往往将前者视为教育成功的范例,而将后者是为教育失败的污点,这是不公平的。教育的平等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和成就。王栋生回忆多年前一位学生在考取一所著名大学后,向学校提议成立“师大附中名牌大学校友联谊会”,这让王栋生倍感心寒。他说,这位学生家庭比较困难,在校学习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怀和帮助可说是无微不至,而他一旦“出头”,竟然视往日同窗为陌路。学生的势利让王栋生深感培养孩子们的“平等的意识”对成就孩子们健全的人格来说有多重要。
“立人”是王栋生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王栋生心中,这站立的“人”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拥有这四个特征的人才能称之为“站立的人”。王栋生希望通过语文教育培养这样的人,他的这种培养理念贯穿在他的教育点滴之中。有人说,王栋生的教育理念太过理想,他的教育梦只能是一个“梦”。王栋生笑曰:“有理想的人才能从事教育,正因为我有理想,我的人生才有目标,我才能为之奋斗。”
注释:
①王栋生.我的语文教学观及其断想[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Z2).
②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5.
③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7.
④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5.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非.前方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非.致青年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成尚荣.王栋生:真正的知识分子和语文教育家[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5]洪劬颉.一个人的讲台——王栋生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评述[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6]史欣.将“人的教育进行到底”——记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J].教育旬刊,2009,(8)(上).
[7]钱理群.教师当如“王栋生”[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
[8]李镇西.吴非的良知[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