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就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反思,并就任务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计算机教学中优化任务设计的几点做法:注重操练性;注重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65-1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则体现为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有效的任务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教学理念,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还要增加学生执行任务的趣味性,体现教学任务设计的艺术性。毫无疑问,有效的任务设计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任务设计。
一、注重操练性
这种方法在以前用得比较多,现在好像用得不多,甚至被一些人贬得一无是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尤其像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种方法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主要用在一些新的操作内容的熟练掌握上。
例如:在讲EXCEL填充柄的应用时,要求先将鼠标指针移到某特定点上时,指针形状才会变成“ ”,这时拖动鼠标,才有数据填充的效果。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出错的主要是由于鼠标指针没移到特定点上就开始拖动,结果变成选中操作,填充操作不成功。基于这点,说明学生还不熟练,需要更多的甚至是多遍重复的关于填充柄使用的操练,只有操作熟练了,才谈得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它问题的可能。
二、注重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任务设计时选取有效的、有意义的素材,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完成任务有很大关系。在设计任务时,若只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不注重素材的选取,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学习如何运用FRONTPAGE来制作网页时,若只是为了讲解文字、图片的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或随手拿一张图片来就插入,学生根本就没兴趣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假若提供给学生的网页素材是一些关于流行歌曲的歌词、影视明星的照片等之类的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资料,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尝试着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网页,在组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会主动地请教老师,这比起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如何操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产生创作灵感,或通过展示优秀电脑作品激发学生思维等,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在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自发地产生“我想做些什么”的问题,形成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并且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建构知识,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例如:许多学生都喜欢照大头贴,在学习PHOTOSHOP关于图像的加工与合成这部分内容时,以DIY大头贴为题材,教师先将几个已经做好的漂亮的大头贴展示给学生,学生看了之后别提有多兴奋,“哇,好漂亮!”,有些则问“怎么做出来的呀?”,课堂任务的导入效果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给予必要的操作要领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学生表现得非常投入,这就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后带来有效的任务设计的成功案例。
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也是要求比较高的一种任务设计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这与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思想相符,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本身不但可以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资料、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尽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上有关电脑配件的选购一节,虽然前面的课中已经介绍过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但学归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能理解这些已学过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联系的意识,对众多电脑配件缺乏评价选择的能力,并没有真正明白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如果自己真要购买配置一台电脑,还要找别人去帮忙,不知道如何买到一台适用的性价比较高的计算机。因此在平时,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提问“如何买电脑?”、“买电脑需要买哪些东西、装哪些软件?”之类的问题,这次课我就让同学们围绕电脑配置DIY,根据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网站“珠江路在线(www.zhujiangroad.com)提供的“模拟配机”版块,完成一次模拟现实的配置电脑的任务。这样既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配机的一些知识,把前面所学的灵活运用起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还真是像模像样地通过网络,就像在逛电脑城一样,为自己组装电脑呢!比如: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想更加详细的了解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或者在学习英语时,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国外的风土人情,利用INTERNET的搜索功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相关信息;学生在填报志愿前想充分了解一些大学的情况,通过百度的“大学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详细信息。其它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归纳为一点,就是“学是为了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65-1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则体现为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有效的任务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教育教学理念,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还要增加学生执行任务的趣味性,体现教学任务设计的艺术性。毫无疑问,有效的任务设计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自主地投入到任务之中,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任务设计。
一、注重操练性
这种方法在以前用得比较多,现在好像用得不多,甚至被一些人贬得一无是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尤其像计算机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种方法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主要用在一些新的操作内容的熟练掌握上。
例如:在讲EXCEL填充柄的应用时,要求先将鼠标指针移到某特定点上时,指针形状才会变成“ ”,这时拖动鼠标,才有数据填充的效果。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出错的主要是由于鼠标指针没移到特定点上就开始拖动,结果变成选中操作,填充操作不成功。基于这点,说明学生还不熟练,需要更多的甚至是多遍重复的关于填充柄使用的操练,只有操作熟练了,才谈得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它问题的可能。
二、注重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任务设计时选取有效的、有意义的素材,对于学生能否积极完成任务有很大关系。在设计任务时,若只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不注重素材的选取,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会大打折扣。
例如:在学习如何运用FRONTPAGE来制作网页时,若只是为了讲解文字、图片的插入而随意输入一些无意义的文字或随手拿一张图片来就插入,学生根本就没兴趣听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其操作方法,假若提供给学生的网页素材是一些关于流行歌曲的歌词、影视明星的照片等之类的学生平时就感兴趣的资料,不用老师讲,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尝试着将这些他们喜爱的资料组合成一个漂亮的网页,在组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会主动地请教老师,这比起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如何操作,效率明显提高。
三、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产生创作灵感,或通过展示优秀电脑作品激发学生思维等,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在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下,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自发地产生“我想做些什么”的问题,形成任务。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并且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建构知识,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例如:许多学生都喜欢照大头贴,在学习PHOTOSHOP关于图像的加工与合成这部分内容时,以DIY大头贴为题材,教师先将几个已经做好的漂亮的大头贴展示给学生,学生看了之后别提有多兴奋,“哇,好漂亮!”,有些则问“怎么做出来的呀?”,课堂任务的导入效果已经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给予必要的操作要领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学生表现得非常投入,这就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后带来有效的任务设计的成功案例。
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这是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也是要求比较高的一种任务设计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这与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思想相符,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本身不但可以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资料、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尽量把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上有关电脑配件的选购一节,虽然前面的课中已经介绍过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但学归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能理解这些已学过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联系的意识,对众多电脑配件缺乏评价选择的能力,并没有真正明白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如果自己真要购买配置一台电脑,还要找别人去帮忙,不知道如何买到一台适用的性价比较高的计算机。因此在平时,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提问“如何买电脑?”、“买电脑需要买哪些东西、装哪些软件?”之类的问题,这次课我就让同学们围绕电脑配置DIY,根据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利用网站“珠江路在线(www.zhujiangroad.com)提供的“模拟配机”版块,完成一次模拟现实的配置电脑的任务。这样既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配机的一些知识,把前面所学的灵活运用起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还真是像模像样地通过网络,就像在逛电脑城一样,为自己组装电脑呢!比如:学生在上语文课时,想更加详细的了解有关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或者在学习英语时,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国外的风土人情,利用INTERNET的搜索功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查出相关信息;学生在填报志愿前想充分了解一些大学的情况,通过百度的“大学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获得详细信息。其它的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但归纳为一点,就是“学是为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