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现代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其本质上探究了这种基于建构理论之上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内涵,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情境的创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充分转变教师的角色
首先,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式教学,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实施主要有三个环节:(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时教师是指导者、主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这一环节是决定“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3)总结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和效果,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
(一)通过学生感兴趣动画片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这一课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T:课前利用教学媒体播放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一个片段。S:欣赏动画片。T:(当学生兴致正浓时切断画面)说,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有很多人物,你们都知道这些人物的姓名吗?S:知道,一一报出姓名。T:好棒!能否帮老师一个忙,在这张图片上把这些人物的名字都标注上,这样等一下老师看的时候就可对照这张图片来看(请学生到ftp上指定位置下载文件)。
S:下载文件,动手操作。T:有问题吗?S:人物与文字位置放不好。T:让老师来试试看。教师操作: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格式——输入文字——调整文本框位置,成功。S:看老师操作,疑惑。T:教师说出秘密,导入新课——《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
(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例如《Word中表格操作》的“删除单元格”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T: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请学生一一操作。接着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单元格。S:先选中操作对象,按“delete”键。现象:表格却纹丝不动。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ete”键失灵了?T: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内容,然后再选中表格,再按“delete”键。现象:“delete”键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S:“delete”键只删除表格中的内容,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
评析:“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学生对删除表格操作及“delete”键在这儿的作用,通过误区设问而理解得更深刻。设置误区问题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了一个设谬—排谬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逐步形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三)通过对作品的鉴别、比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例如《未来的我》与美术整合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T:出示几幅经过图像编辑与处理过的作品,让学生欣赏。T: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演示照片合成处理,人物神态、动作不变,服装改变;人物的头像改变,动作不变。问题:请学生比较前几幅作品,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想学老师变魔术的方法吗?
评析:(1)通过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好奇心,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2)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利用不同对象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积极性。
例如:《网络改变生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络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通过学生辩论赛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正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网络是安全的。反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弊大于利,网络是不安全的。
评析:通过辩论,让学生之间相互解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五)利用评价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自信心。
例如:《我为同学画像》的评价设计:互动活动:猜猜我是谁?被画者的评价、意见:他是不是很好的画出你的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哪些可以改进。技术评价:你用的是什么软件、什么工具画的?一些细节(如发丝、痣等)是如何画的?颜色如何表现的?这幅画的布局是否合理?画布大小是否恰当?如何调整?等等。
评析:有效的评价活动是增强自信心、强化其主体地位和培养其能力的有效方法。而“问题式”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着眼点主要是对学习的过程,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创新意识。
总之,只要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充分转变教师的角色
首先,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好组织、引导和指导作用。问题式教学,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实施主要有三个环节:(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时教师是指导者、主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这一环节是决定“问题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3)总结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和效果,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着重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
(一)通过学生感兴趣动画片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例如《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这一课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T:课前利用教学媒体播放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一个片段。S:欣赏动画片。T:(当学生兴致正浓时切断画面)说,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有很多人物,你们都知道这些人物的姓名吗?S:知道,一一报出姓名。T:好棒!能否帮老师一个忙,在这张图片上把这些人物的名字都标注上,这样等一下老师看的时候就可对照这张图片来看(请学生到ftp上指定位置下载文件)。
S:下载文件,动手操作。T:有问题吗?S:人物与文字位置放不好。T:让老师来试试看。教师操作: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格式——输入文字——调整文本框位置,成功。S:看老师操作,疑惑。T:教师说出秘密,导入新课——《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
(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例如《Word中表格操作》的“删除单元格”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T: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请学生一一操作。接着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单元格。S:先选中操作对象,按“delete”键。现象:表格却纹丝不动。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ete”键失灵了?T: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内容,然后再选中表格,再按“delete”键。现象:“delete”键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S:“delete”键只删除表格中的内容,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
评析:“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学生对删除表格操作及“delete”键在这儿的作用,通过误区设问而理解得更深刻。设置误区问题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了一个设谬—排谬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逐步形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三)通过对作品的鉴别、比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例如《未来的我》与美术整合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T:出示几幅经过图像编辑与处理过的作品,让学生欣赏。T: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演示照片合成处理,人物神态、动作不变,服装改变;人物的头像改变,动作不变。问题:请学生比较前几幅作品,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哪一幅最好?想学老师变魔术的方法吗?
评析:(1)通过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好奇心,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2)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内美术课的交互教学,不仅能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利用不同对象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矛盾创设问题情境,调动积极性。
例如:《网络改变生活》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络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通过学生辩论赛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正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利大于弊,网络是安全的。反方问题:网络对我们生活而言是弊大于利,网络是不安全的。
评析:通过辩论,让学生之间相互解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五)利用评价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自信心。
例如:《我为同学画像》的评价设计:互动活动:猜猜我是谁?被画者的评价、意见:他是不是很好的画出你的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哪些可以改进。技术评价:你用的是什么软件、什么工具画的?一些细节(如发丝、痣等)是如何画的?颜色如何表现的?这幅画的布局是否合理?画布大小是否恰当?如何调整?等等。
评析:有效的评价活动是增强自信心、强化其主体地位和培养其能力的有效方法。而“问题式”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着眼点主要是对学习的过程,主要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创新意识。
总之,只要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