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整合多元目标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目标,显然有失偏颇。科学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多元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在具体的活动和对象上,要容易操作,不能泛泛而谈、无法评价。在研究《奇思妙想——设计篇》一课时,有两位老师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内容设计成一节课,制定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两种不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
  第一种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会消失。
  2.通过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交流的科学品质。
  第二种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2知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
  3.能够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不同的现象。
  4.能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5.能够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6.在经历“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不断否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科学的认识。
  7.意识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注意倾听、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对比两种教学目标设计,我们可以从表述中看到,描述目标的词语由认识、通过、培养转变为知道、能、会、学习,表述词语的转变意味着老师对多元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用这些行为动词来描述并与具体问题、对象、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就使目标变得更为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
  教学目标如同大海里的航标灯,始终指引教与学的方向。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旦确定,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要始终不移地围绕目标展开。当然,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目标的制定是教师的期望,教学中难免有生成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我们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临时调控目标。
  二、对依据两种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第一种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见前文“第一种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声音的录音带。
  分组实验材料:橡皮筋、鼓、钢尺、音叉、水槽。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老师播放一段声音,请你们听听是什么声音?
  2.播放录音。
  3.提问:听到了什么声音?
  4.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声音,有自然界发出的,如鸟叫、风声、水声,有人为发出的,如锣声、喇叭声、歌声,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我们奇妙的有声世界。
  设计意图:了解各种各样的声音,为后面研究物体发声做铺垫。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使物体发出声音
  (1)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材料,它们分别是橡皮筋、鼓、钢尺。你有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教师提实验要求:小组实验不要影响他人,要爱惜实验材料、排队领取。
  (3)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4)交流匯报,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听了很多声音,现在大家也用各种方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5)学生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典型发声材料,使它们发出声音,揭示课题进行猜想。
  2.观察发声物体
  (1)谈话: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下面请你们来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证实你们的想法。
  (2)教师提实验要求:各组要分工协作,小组实验不要影响他人,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实验。
  教师发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
  (4)汇报交流。
  (5)提问:想一想,这三种物体不发声是怎样的?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6)讲解:在科学上,我们把像以上物体发声时,来回往复的、有规律的运动叫做振动。我们说的颤动、弹动都叫振动。
  (7)提问:鼓、钢尺、橡皮筋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观察这些典型材料发声时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3.观察音叉的振动,进一步验证结论
  (1)谈话:鼓发声时在振动,钢尺发声时在振动,橡皮筋发声时也在振动,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吗?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提供给每组一个水槽、音叉和小锤,让学生想办法做个实验,观察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3)明确实验要求:音叉槌要轻敲;用完音叉后不要浸泡在水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产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分组实验(教师在组内进行音叉操作的指导)。
  (5)汇报交流。
  (6)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音叉发声时能溅起水的现象来认识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进一步认识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三)拓展
  1.提问: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发声的器官,试试看,它发声时在振动吗?我们身体上还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找找看?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记得保护它哦!
  2.谈话:课下请继续观察研究更多的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和大家进行交流。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一个知识目标展开的,教学环节流畅,实验活动丰富,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尽管实验活动比较多,可课堂学习气氛显得有些沉闷,实验材料也显得单薄,实验归纳出的结果欠严谨。   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丰富,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还应该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如:音叉的实验方法教师应该进行正确的演示;鼓是一种不太容易观察到振动现象的材料,需要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其振动现象。这些科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显得薄弱。
  另外,教学应该设计观察液体、气体发声时也在振动的活动,这样归纳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才比较严谨。虽然教师在开课时让学生听了很多物体的发声,其中涉及到液体、气体、固体,但后来的研究中却只研究了固体,这样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种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见前文“第二种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鼓、钢尺、橡皮筋、音叉和水槽、锣。
  分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小瓶水、小纸条、鼓、音叉和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地引入
  1.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个鼓)有办法让鼓发出声音吗?
  2.介绍钢尺和橡皮筋,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声。
  3.提问:这些物体都能发出声音,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发声演示提出问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探究活动中。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观察发声物体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来帮助我们开展研究。这些材料有钢尺、橡皮筋、小瓶水、小纸条。各组要分工协作,实验时不要影响他人,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记录。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
  教师发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
  (3)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4)提问:这些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现象?
  (5)讲解:在科学上,我们把像以上物体发声时,来回往复的、有规律的运动叫做振动。
  (6)提问:钢尺、橡皮筋、小瓶水和小纸条它们停止振动,还能发声吗?
  (7)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教师把容易观察到物体振动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这类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从而得出一种假设性结论,在下一步的实验中将进一步验证猜想。
  2.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
  (1)谈话:(出示锣)物体发声的同时都有振动吗?(敲锣)你能看到锣在动吗?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知道它在动?
  (2)提问:(出示鼓和音叉)怎样可以清晰地看到鼓和音叉在动?
  (3)教师演示音叉的发声实验,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4)明确实验要求:音叉槌要轻敲,用完音叉后不要浸泡在水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学生汇报交流。
  (7)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发现?
  (8)讲解: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有些现象无法观察或者观察不清楚时,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把不容易观察到物体振动现象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注重了科学方法的指导。
  3.归纳物体发声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经历了观察物体发声现象的科学活动,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呢?
  (2)学生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3)提问:能描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如果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并解释物体发声的原理。
  (三)拓展
  1.提问: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电视、电脑它们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有振动吗?哪里有振动呢?
  2.教师演示:在视频投影仪下,播放摇滚音乐,让学生观察低音喇叭纸盆的振动。
  3.提问:另外,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发声的器官,知道在哪儿吗?在我们身体上还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找找看?剧烈的振动会伤害我们的耳膜,大家要記得保护它哦!
  4.谈话: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科学方法,研究其他物体发声是怎样振动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元目标展开的,而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上。
  首先,教师把材料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很容易观察到物体发声现象的材料,如橡皮筋、钢尺、小纸条和小水瓶。另一组是不容易观察到物体振动现象的材料,如锣、鼓、音叉。这样的材料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结构性也变强了。这样处理,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物体是如何发声的,还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课后去观察更多的不容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现象。
  其次,在观察更多物体发声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句关键性的提问“怎样可以清晰地看到鼓和音叉在振动”把学生引入到分组实验讨论中,学生确定实验方案,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加强了观察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有些现象无法观察或者观察不清楚时,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和动手时间,教师注重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注意倾听、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协调发展,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我们应当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整合多元目标,使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了解科学的本质,领悟科学的精神。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生动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研究活动,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教师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走向成熟。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314501)
其他文献
【正】 由于落实了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我国农村实行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解决了合作化以来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
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理论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重要性等方
针对铜山矿业公司原矿含硫高,矿石性质变化波动较大,铜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原设计的1段磨矿浮选流程难以适应原矿性质的变化,矿物解离状态不佳,浮选中矿量大且中矿性质变化大,导
【正】 充分发挥广西的海洋经济优势,是充分利用广西自然资源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方面。首先,广西的海岸线长859公里,濒临北部湾。北部湾海底比较平坦,港湾多,水产资源丰富,有鱼
黄屯硫铁矿矿区地表分布有河流、村庄及大片农田,符合“三下”采矿的开采技术条件,对此,选用上向水平分层点柱式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盘区高为50 m,沿走向长50 m,垂直走向长6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实验箱就是上好科学课的“利器”,学校于2012年就配备了全套莱博士实验箱。怎样才能用好实验箱,让其真正助力我们上好实验课呢?  给学生和实验箱编号,培养学生好习惯  1.给实验箱编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实验箱是学生分组实验时的“利器”,每组一个,箱子里面的实验器材都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学生使用后如果没有按要求收拾好,不仅会影响下一次的使用,还可能造成零
【正】 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的问题,是关系到四化建设能否顺利完成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但是,究竟什么是政治,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估计,如何正
前不久,湘潭市雨湖区开展“为未来而学”深度课改活动,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听了一节六年级的科学课《灿烂星空》,当时,我就在思考,科学课里面提到的好多星座不就与我曾经教过的
民间高利贷在弥补金融短板、活跃经济的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实务部门呼吁通过立法解释把民间高利贷犯罪化的呼声日渐高涨。经由刑法视角分析会发现将民间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