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揭示是建立在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在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最后才能实现培养学生鉴赏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 现代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教学 原则 过程与方法
一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为阅读鉴赏学习而设计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鉴赏教学相互渗透原则。
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的字、词、句、段、篇等外在形式,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学习,理解了字、词、句的意义和篇章结构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一级的欣赏。因此,一般的阅读教学重在对作品外在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感知和概括,而鉴赏教学则重在“披文入情”和“析文析情”,重在体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重在情感的熏陶,这是二者的区别,但它们又是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融在一起的。
(二)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文学鉴赏学习目标是在教师、学生、编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实现的。鉴赏能力的实质是有关鉴赏的高级规则的获得,因此,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以学生感受语言重建形象为基础,通过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等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的习得须经历接受、反应和价值性格化等阶段,因此更应重视学习过程。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统一原则。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实现其认识功能的,但它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内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鉴赏教学中必须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
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揭示是建立在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背景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
提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些时代性较强的作品,教学时则要补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如果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特点、鲁迅的思想及所写文章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学生的理解就存在不小的困难。背景知识的提供,可以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可以给学生印发有关材料,并提醒学生阅读;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知识。
仅提供背景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课文内容知识。获得这类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来进行。一般来说,基本的阅读鉴赏技能一旦形成,就可在遇到阅读材料时自动激活并执行,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去阅读鉴赏就行了。但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就需要学习新的基本鉴赏技能。中学生一般具备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可以不经教师提示而自己解决,不过有时教师可以用言语提醒学生看课下注释、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引发和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基本技能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有时教师培养学生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时,会采用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鉴赏课文后回答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个作品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这个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检查课文内容知识,促进高级阅读鉴赏技能的习得与练习。
运用基本技能与背景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后,接下来就进入高级技能的学习或练习阶段。如果高级技能需要学生新习得,则教师就要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习得高级技能是什么。如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阅读之前,进行必要的补充,提供学生阅读的“先行组织者”。如纪传体散文,作为记叙文的一类,它的写法要求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有的是通过一件事记述某个人的形象或特点,有的则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格或风貌。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之前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所读作品的文体知识,为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
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即所读作品的体裁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合作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高级阅读技能有关的阅读任务上,如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的讨论等。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
(1)安排合作讨论的具体形式;
(2)以言语激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3)调控合作讨论的具体过程,使讨论不偏离主题;
(4)及时概括、总结讨论的成果,评价讨论的得失。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最终结论的达成,认为学生达成了一致的结论,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一阶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即为学生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结论是学生运用高级技能而得出的,但讨论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教师要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问题的结论上,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找出他们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所在。如“没有抓住关键句子”,“没行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考虑到作品的前后照应”,等等;教师的这种点拨,是对学生的一种反馈,对于他们提高高级技能练习效率十分重要。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大致如此。但这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原有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则可以开始就提出有关课文内容及高级阅读技能学习的问题,让学生直接阅读,然后回答问题,进行总结并给予反馈。又如,如果基本阅读鉴赏技能的学习对于课文理解的影响不大,就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已有基本阅读鉴赏技能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习得新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但不管教学的模式如何变化,其中蕴含的技能学习与练习的主线是不变的,这要求教师在纷繁的教学过程与模式中把握重点,不迷失方向。
关键词: 现代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教学 原则 过程与方法
一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多重对话过程,为阅读鉴赏学习而设计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阅读教学与鉴赏教学相互渗透原则。
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的字、词、句、段、篇等外在形式,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学习,理解了字、词、句的意义和篇章结构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一级的欣赏。因此,一般的阅读教学重在对作品外在形式和思想内容的感知和概括,而鉴赏教学则重在“披文入情”和“析文析情”,重在体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重在情感的熏陶,这是二者的区别,但它们又是彼此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融在一起的。
(二)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文学鉴赏学习目标是在教师、学生、编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实现的。鉴赏能力的实质是有关鉴赏的高级规则的获得,因此,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是以学生感受语言重建形象为基础,通过与作品发生情感共鸣等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它的习得须经历接受、反应和价值性格化等阶段,因此更应重视学习过程。
(三)阅读鉴赏教学的认知与情感统一原则。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实现其认识功能的,但它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内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鉴赏教学中必须坚持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
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揭示是建立在对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基础之上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背景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
提供背景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有些时代性较强的作品,教学时则要补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如果不对鲁迅生活的时代特点、鲁迅的思想及所写文章的特定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介绍,学生的理解就存在不小的困难。背景知识的提供,可以是教师讲解,学生听;可以给学生印发有关材料,并提醒学生阅读;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知识。
仅提供背景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获得课文内容知识。获得这类知识的途径是让学生阅读,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来进行。一般来说,基本的阅读鉴赏技能一旦形成,就可在遇到阅读材料时自动激活并执行,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去阅读鉴赏就行了。但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就需要学习新的基本鉴赏技能。中学生一般具备了自学生字词语的能力,可以不经教师提示而自己解决,不过有时教师可以用言语提醒学生看课下注释、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引发和促进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做好基本技能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有时教师培养学生基本阅读鉴赏技能时,会采用向学生提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鉴赏课文后回答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是“这个作品写了什么人和什么事”,“这个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
(二)检查课文内容知识,促进高级阅读鉴赏技能的习得与练习。
运用基本技能与背景知识熟悉课文内容后,接下来就进入高级技能的学习或练习阶段。如果高级技能需要学生新习得,则教师就要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让学生习得高级技能是什么。如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第一次学习阅读之前,进行必要的补充,提供学生阅读的“先行组织者”。如纪传体散文,作为记叙文的一类,它的写法要求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有的是通过一件事记述某个人的形象或特点,有的则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格或风貌。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之前将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以便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三)引导学生明确所读作品的文体知识,为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
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即所读作品的体裁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合作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高级阅读技能有关的阅读任务上,如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特色的讨论等。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
(1)安排合作讨论的具体形式;
(2)以言语激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3)调控合作讨论的具体过程,使讨论不偏离主题;
(4)及时概括、总结讨论的成果,评价讨论的得失。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最终结论的达成,认为学生达成了一致的结论,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认为,这一阶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即为学生高级技能的练习提供反馈。结论是学生运用高级技能而得出的,但讨论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教师要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问题的结论上,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找出他们得出不同结论的问题所在。如“没有抓住关键句子”,“没行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没有考虑到作品的前后照应”,等等;教师的这种点拨,是对学生的一种反馈,对于他们提高高级技能练习效率十分重要。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教学过程大致如此。但这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原有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则可以开始就提出有关课文内容及高级阅读技能学习的问题,让学生直接阅读,然后回答问题,进行总结并给予反馈。又如,如果基本阅读鉴赏技能的学习对于课文理解的影响不大,就可以先让学生运用已有基本阅读鉴赏技能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习得新的基本阅读鉴赏技能。但不管教学的模式如何变化,其中蕴含的技能学习与练习的主线是不变的,这要求教师在纷繁的教学过程与模式中把握重点,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