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一观点特别认同的。那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种爱又如何体现出来呢?
一、尊重学生人格的意义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纵观现代社会,现在教育倡导的是德育为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来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电子产品的发达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取向,有小部分孩子或为金钱所诱惑、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尊重学生人格,既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实际上也充分发挥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们一个榜样,有利于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育人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特长、身体等等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够方方面面深入地了解,那么就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特点去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那也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也就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了。每次接手一个新班,老师都必须先了解本班孩子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等,可以采用跟原来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了解,也可以采访同学,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等等,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情况,才可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才可以准确地去判断和处理。
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优生学习成绩好,平时听话懂事,要爱他们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差生呢?教师能否做到一视同仁?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是关爱优生,忽视了学困生、后进生,那么对他们的影响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要相信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进步的。班里有个孩子叫冯小辰,其父亲是警察,母亲在居委工作,经常加班,没多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该生其实智力并不太差,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体育运动特别出色,但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怕困难,行为较懒惰,经常不完成作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连字词都不过关,成绩非常不理想。孩子们都取笑他,并为他取花名叫“冯小蠢”。笔者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形成合力。把他调到课室的前排,在课堂上能及时关注,在同学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对其作业面批面改,重点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他鼓励,奖给他一些作业本,表扬信、小红花等,激发其学习兴趣。根据他的特长,鼓励他报名参加运动会,让他感受来自班级的同学的关心和爱护,让他有机会得到同学的赞扬,从而培养其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感化,上课大部分时间能集中注意力了,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作业基本能完成,在测验前还能主动找“小老师”帮忙听写,背书了。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并在校运会中,取得垒球第一,跳远第二的好成绩。自信回到了他的身上,开朗、爱笑、乐于为集体做好事。
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肯定、尊重。正是对孩子的耐心、爱心给了孩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正是对孩子人格的一份尊重、信任没有让我遗憾终身,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给学生留下的那份尊重,将来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尊重学生人格的意义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纵观现代社会,现在教育倡导的是德育为首,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来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电子产品的发达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取向,有小部分孩子或为金钱所诱惑、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尊重学生人格,既是教师对学生爱的体现,实际上也充分发挥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给孩子们一个榜样,有利于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育人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特长、身体等等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够方方面面深入地了解,那么就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特点去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那也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也就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了。每次接手一个新班,老师都必须先了解本班孩子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等,可以采用跟原来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了解,也可以采访同学,也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等等,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情况,才可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才可以准确地去判断和处理。
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优生学习成绩好,平时听话懂事,要爱他们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差生呢?教师能否做到一视同仁?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是关爱优生,忽视了学困生、后进生,那么对他们的影响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要相信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进步的。班里有个孩子叫冯小辰,其父亲是警察,母亲在居委工作,经常加班,没多少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该生其实智力并不太差,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体育运动特别出色,但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上怕困难,行为较懒惰,经常不完成作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连字词都不过关,成绩非常不理想。孩子们都取笑他,并为他取花名叫“冯小蠢”。笔者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形成合力。把他调到课室的前排,在课堂上能及时关注,在同学中开展“一”帮“一”活动。对其作业面批面改,重点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他鼓励,奖给他一些作业本,表扬信、小红花等,激发其学习兴趣。根据他的特长,鼓励他报名参加运动会,让他感受来自班级的同学的关心和爱护,让他有机会得到同学的赞扬,从而培养其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感化,上课大部分时间能集中注意力了,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作业基本能完成,在测验前还能主动找“小老师”帮忙听写,背书了。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并在校运会中,取得垒球第一,跳远第二的好成绩。自信回到了他的身上,开朗、爱笑、乐于为集体做好事。
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要,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肯定、尊重。正是对孩子的耐心、爱心给了孩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正是对孩子人格的一份尊重、信任没有让我遗憾终身,让孩子健康成长。教师给学生留下的那份尊重,将来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