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应该是什么?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cbr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史应当是关于整个地球的历史。我则更倾向于说,除了所有的国家和人,世界史还必须包括地球上一切有机和无机的自然之物。无疑,我们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书写这个整体的某一部分,但是,我们同样应当从地球行星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自己。
  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通常带有民族主义或例外论的色彩,而这种情绪有时甚至也存在于历史学家当中,以致令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批评。
  世界史研究的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历史学者往往竭力追问哪个地区更好,为何此地区成功而彼地区失败等问题。很多学者在反对国家中心主义的同时走向区域中心主义,但后者也可能成为必须被克服的另一个盲点。
  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将历史上的文明分为21种,没有任何一种较之其他更为优越。他让全世界的读者看到所有地方的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果将之摒弃,则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对世界历史学者而言,这是一个永久的遗产,它在精神上是宽容的,在分析上是复杂的,并具有成熟的理解能力。
  威廉·麦克尼尔与其子约翰强调通过贸易、旅行、思想和技术的传播,连接世界人民、文化以及文明的各种关系的组织或网络,强调人类之间,总是在一个独特而又相互影响的世界性网络中彼此依存、联系。这个人类之网的形象大概是今天世界史学者中的主导范式。
  与其父相比,小麦克尼尔坚持认为,历史讲述着一个人类物种创造更为人化的星球的线性故事,主张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观点撰写世界史。
  “人类世”是在人类统治下的地球的名称。关于它,仍然存在若干根本性的争论。这里,我试图看到它可能具有的积极方面,促使历史学者超越我们偏狭的人类视角,将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世界史的中心来关注。这可能会成为一个最新的范式。
  至此,我们遭遇了第三座壁垒,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中心主义。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定义着我们这一学科的特征,而今,如同古老的民族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一样,遭受到挑战。在新一代史家看来,世界史应当不仅聚焦于“人类之网”,也应关注“生命之网”,亦即这个星球的生态。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试图打破这一疆界,他将“文明”定义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我不尽同意他的所有观点,但是我认为他指向一个正确的方向——自然。尽管斯宾格勒、汤因比和其他学者(还有中国的某些历史学家)并未完全无视自然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只是在最近才有历史学家开始发展出一种更具生态学的觉悟,并且更科学地进一步理解他们的任务。
  而今,我们站在比之从前所实践过的更为充实、优秀的历史的边缘,一个世界,或曰地球的历史,它包含中国,也包含世界的其余地方,它包含所有人类,也包含岩石、树木、季节和气候,一应在我们之前便已存在,也与我们共同塑造今天这个星球的事物。这便是我希望未来我们所撰写的世界史的范围与尺度。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0日11版,作者:[美]唐纳德·沃斯特)
其他文献
【关键词】演教学灵魂,治学,太平天国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5-0008-04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太平天国的史事往往显得云遮雾绕、欲说还休。从2012年起,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将“天国”的历史客观真实地告诉学生,使他们透过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激思悟理。经过多次实践、反思、调整,我们不仅借助这个特例从史学角度感受到了些许理论与方法,而且
因为充满了变数,因此对较长一段时期内的IT技术趋势进行预测并非易事,不过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分析师很擅长这项工作。该公司的副总裁、院士级分析师Dart Plummer在今年10月的IT Symposium/Xpo研讨会上表示,多年来他们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0%,成功预测了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趋势的崛起。  与Gartner在这次研讨会中所公布的一些其他预测一样,这个预测也将重
关键词 高考题,现代化模式,因果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15-06   之所以从因果逻辑的角度分析高考试题中的现代化模式考点,主要是因为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及“知识间的因果链条”是能力、素养、价值及历史意识形成等要义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历史知识的储备与因果整合,一切都是空谈。   现代化(或者近代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迁移运用,历史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17-04  高考试题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课标卷的考查风格已经定型,即着重考查对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史观引领下的历史阐释论证等三方面的能力,而每年的第41题(历史论证题)又是其典型代表。下面仅以2014年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里程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课题。部编初中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叙述了同盟会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发动的起义,孙中山筹划的镇南关起义和1910年的黄花岗起义,然后就是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显然,这是以革命为单一线索的历史叙事,而学术界已经充分研究了辛亥年间推翻清政府的各种因素,其中立宪派支持革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
关键词:《辛丑条约》第六款,还金还银,“或”,还本息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7-0062-08   1901年《辛丑条约》第六款为全约重要一款,清政府据此须向列强赔款450兆两(即4亿5千万两)海关银。为人忽视的是,该款实际上存在翻译问题,而正是所谓“还金还银”之争的症结所在。与1858年《天津条约》分别以英汉、法汉、俄满等双语订立
[关键词]历史教材,高考试题,教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55-06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困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教科书是无用的吗?为什么与高考试题有这么大的差距?具体说,就是如何利用与整合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测量手段,高考无疑是教学改进与调整的一个指标。①因此,本文以历年高考
[关键词?演历史逻辑,问题设计,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1-0003-11  历史课是一个“讲理”的课,之所以有的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那是因为很多时候历史课不讲理,我们讲知识点,讲考点,不讲其中的理。这个理是什么呢?逻辑。  我在一次调研中,听了一堂高中历史课,讲的是“二战”。老师讲完原因之后,接着是过程:1939年9月
[关键词]历史解释,渐次培育,备考对策,全国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 )15-0018-05一  “历史论证题”(2019年I、Ⅱ卷第42题,Ⅲ卷第41题)一直是高考全国卷的亮点,备受各界关注。2019年全国卷的历史论证题命题形式各具特色,但在立意指向上却是一致的:立足情境材料,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并予以评析。究其根底,实
[关键词]演史料,设问,瓦特,蒸汽,工业革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48-06  一、教学设计的缘起  上个学期,我区一位年轻的孙老师开设了《蒸汽的力量》一课,因为这堂课要参加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大家就该课的设计和教学效果展开了讨论。  孙老师的设计思路是将该课的主题确立为“社会转型视野下的工业革命”,重点放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上,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