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响应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当前深入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要求,农村小学大力推行寄宿制小学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但是,由于农村小学生饮食、居住在校,他们本身生活自理能力差,课余休闲时间过长,再加上农村小学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易造成学生课余活动不丰富多彩,甚至可引发厌学逃课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课余生活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现状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校基础设备建设不先进、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控力和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具体如下:其一,因农村小学寄宿生吃住在校,造成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生活时间,但由于校内缺乏供学生锻炼、开展户外活动的设备及场所,造成学生无所事事,易产生厌学逃课的想法,甚至滋生出翻墙出校上网、聚众玩耍扑克牌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二,农村小学值班老师数量较少,不能及时有效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并且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易产生孤僻、自闭等消极心理作用。其三,农村小学寄宿生因年龄小的因素,在校内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够,长时间独立吃住在校,易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最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生活起居自主独立,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容易出现各方面照顾不周到、个人卫生不注重等情况。为加强农村小学寄宿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有必要加强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的完善。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方法与措施
课余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加强课余生活管理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工作。
(一)行政、教师、后勤分工合作
校长应统筹安排指挥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主管副校长负责班级、宿舍、床铺分配等工作,合理安排学校常规工作。班主任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直接负责人,应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及温习课堂知识,定期进行小学生安全讲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学生个人卫生及宿舍卫生的监管。值班老师负责放学后学生自习的工作,做好对应的辅导计划,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并详细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活老师负责学生日常饮食居住的工作,为其准备营养健康的三餐,并且做好学生入寝后的安全工作,教会学生洗漱、叠被子、摆放物品等日常工作,督促学生每天晚上9:00按时睡觉,并对宿舍的卫生、纪律进行严格要求。保安负责学生进出校园、校内的安全工作,做好外来人员进校的登记工作,防止学生擅自离校,不定时地对校内安全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小学生发生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活动
学校可为学生开展阳光锻炼活动,在放学自习时间后,通过举办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团体运动,让学生在一天繁忙的课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魄,还加深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对于运动不擅长的学生,老师应从旁辅导,利用农村孩子踢毽子、跳绳等擅长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玩出自己的特色。设立教室小型“图书馆”,多读书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老师可通过学校采购、社会捐赠、学生提供来丰富书籍的类型,还可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让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鼓励学生加入兴趣社团,学校可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社团,让学生融入社团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点与特长,开阔自己的视野,例如围棋、书法、美术、声乐、舞蹈等社团,还可开展社团表演活动,挖掘学生潜在的内在能力,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快乐成长。
(三)加强三方互动交流
因农村小学寄宿生大多数从来没离开过父母,长时期的寄宿在校可能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所以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三方指的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三方互动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程度,维护了学生与家长和谐关系。学校应定期与家长进校沟通交流,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学校可在宿舍设立电话亭,每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与家长通话的时间,让学生能在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学校应加强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可开展心理教育宣讲会,还可设立心理辅导室,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关怀。
三、总结
农村小学寄宿制是响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可靠模式,该模式不仅为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快速提高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还全面优化了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因此,应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性,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永莲,荷文莲.浅议丰富农村寄宿生的课余生活[J].读写算(教师版),2015(16):118-119.
[2]谢世定.探析寄宿制农村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198.
[3]郑小华.试论丰富农村寄宿生的课余生活[J].考试周刊, 2018(5):41.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的探究》(课题批准号:[2018]PLZ042)成果。
编辑 马晓荣
关键词:农村;寄宿生;课余生活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现状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校基础设备建设不先进、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自控力和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其具体如下:其一,因农村小学寄宿生吃住在校,造成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生活时间,但由于校内缺乏供学生锻炼、开展户外活动的设备及场所,造成学生无所事事,易产生厌学逃课的想法,甚至滋生出翻墙出校上网、聚众玩耍扑克牌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二,农村小学值班老师数量较少,不能及时有效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并且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易产生孤僻、自闭等消极心理作用。其三,农村小学寄宿生因年龄小的因素,在校内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够,长时间独立吃住在校,易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未来成长发展有极大的不利影响。最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生活起居自主独立,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容易出现各方面照顾不周到、个人卫生不注重等情况。为加强农村小学寄宿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有必要加强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的完善。
二、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方法与措施
课余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加强课余生活管理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工作。
(一)行政、教师、后勤分工合作
校长应统筹安排指挥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的管理,主管副校长负责班级、宿舍、床铺分配等工作,合理安排学校常规工作。班主任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直接负责人,应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及温习课堂知识,定期进行小学生安全讲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学生个人卫生及宿舍卫生的监管。值班老师负责放学后学生自习的工作,做好对应的辅导计划,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问必答并详细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活老师负责学生日常饮食居住的工作,为其准备营养健康的三餐,并且做好学生入寝后的安全工作,教会学生洗漱、叠被子、摆放物品等日常工作,督促学生每天晚上9:00按时睡觉,并对宿舍的卫生、纪律进行严格要求。保安负责学生进出校园、校内的安全工作,做好外来人员进校的登记工作,防止学生擅自离校,不定时地对校内安全设施进行检查,防止小学生发生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活动
学校可为学生开展阳光锻炼活动,在放学自习时间后,通过举办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团体运动,让学生在一天繁忙的课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中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魄,还加深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对于运动不擅长的学生,老师应从旁辅导,利用农村孩子踢毽子、跳绳等擅长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玩出自己的特色。设立教室小型“图书馆”,多读书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老师可通过学校采购、社会捐赠、学生提供来丰富书籍的类型,还可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让课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鼓励学生加入兴趣社团,学校可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社团,让学生融入社团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特点与特长,开阔自己的视野,例如围棋、书法、美术、声乐、舞蹈等社团,还可开展社团表演活动,挖掘学生潜在的内在能力,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快乐成长。
(三)加强三方互动交流
因农村小学寄宿生大多数从来没离开过父母,长时期的寄宿在校可能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心理,所以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三方指的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三方互动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进行,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孩子的了解程度,维护了学生与家长和谐关系。学校应定期与家长进校沟通交流,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学校可在宿舍设立电话亭,每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与家长通话的时间,让学生能在校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学校应加强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教育,可开展心理教育宣讲会,还可设立心理辅导室,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关怀。
三、总结
农村小学寄宿制是响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可靠模式,该模式不仅为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快速提高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还全面优化了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因此,应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性,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永莲,荷文莲.浅议丰富农村寄宿生的课余生活[J].读写算(教师版),2015(16):118-119.
[2]谢世定.探析寄宿制农村小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198.
[3]郑小华.试论丰富农村寄宿生的课余生活[J].考试周刊, 2018(5):41.
注: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农村小学寄宿生课余生活管理模式的探究》(课题批准号:[2018]PLZ042)成果。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