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有效预习预习指导预习效果评价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前预习是不够重视的。其实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渠道进行预习,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或阅读同类文章进行知识、情感的迁移,对文章中心有更好的把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让学生对地震有了具体的认识,从而对文中父亲的行为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为亲情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粗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主旨
预习课文,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的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
2、划分层次,抓住主体特点,了解课文重点
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抓住文体特点,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段落大意,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进而对全文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还要把握重点,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比如《背影》作者重点写了父亲在南京的逗留却写得十分简略,而这正是为了突出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
3、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
在掌握课文的重点之后,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而不要被动的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4、结合课文,解决课后题
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作自己的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
三、预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指导与监督才能使其达成效果。
1、教师评价。
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参与考查,检查完成情况,重点是生字词的注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等。在课本上检查重点字词是否注音,课文中是否有针对预习学案的圈点批注。除了这些,教师课堂上也可以检查出孩子的预习成效,如根据他们课上的表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都是对孩子预习的肯定。
2、学生互评。
我们要求孩子备有预习卡,或专门的预习本,以备班级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预习卡(本)的预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并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况不好的要督促同学及时补充完善。
3、家长监督。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持之以恒,特别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督促、鼓励。口头预习作业的完成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即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在家长处过关,并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等,请家长签名报告孩子预习情况。也可以选择有关内容请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上网搜集资料等。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精心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学会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学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前预习是不够重视的。其实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多渠道进行预习,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或阅读同类文章进行知识、情感的迁移,对文章中心有更好的把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让学生对地震有了具体的认识,从而对文中父亲的行为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为亲情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粗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主旨
预习课文,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的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
2、划分层次,抓住主体特点,了解课文重点
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抓住文体特点,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段落大意,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进而对全文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还要把握重点,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比如《背影》作者重点写了父亲在南京的逗留却写得十分简略,而这正是为了突出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感情!
3、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
在掌握课文的重点之后,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而不要被动的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4、结合课文,解决课后题
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作自己的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
三、预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指导与监督才能使其达成效果。
1、教师评价。
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参与考查,检查完成情况,重点是生字词的注音及书写,整体感知部分的问题等。在课本上检查重点字词是否注音,课文中是否有针对预习学案的圈点批注。除了这些,教师课堂上也可以检查出孩子的预习成效,如根据他们课上的表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美都是对孩子预习的肯定。
2、学生互评。
我们要求孩子备有预习卡,或专门的预习本,以备班级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预习卡(本)的预习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并向老师汇报。检查情况不好的要督促同学及时补充完善。
3、家长监督。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持之以恒,特别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督促、鼓励。口头预习作业的完成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即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在家长处过关,并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等,请家长签名报告孩子预习情况。也可以选择有关内容请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上网搜集资料等。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精心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学会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学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