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1986年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曾获老舍文学奖、庄重文学奖、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小说月报》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中国作协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台湾1997年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作品入选内地、香港、台湾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被介绍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当代中国作家里,毕淑敏无疑是一个名家。虽然她出道很晚,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文学素养还是让她一出手便有大家相。她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存困境的探究,写法虽然朴实,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作家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后来,毕淑敏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有让热情泛滥,而是一度自愿沉寂下来,去大学进修心理学,啃那些艰涩的专业书,更让人刮目相看。因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沉静下来学习和积累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这是一个作家难得的清醒和自觉。可以说,我一直对这个处世低调、性情宽和的女作家心怀好感和敬意。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用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链接中考
《孝心无价》毕淑敏(入选2007年辽宁省中考语文试题)
《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入选2008年崇左市中考语文试题)
生活猜猜猜·人生随想
苍蝇向何处而飞?
毕淑敏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个笨手笨脚的女孩儿。最显著的证据就是——我打不到苍蝇。看那家伙蹲在墙上,傲慢地搓着手掌,翅膀悠闲地打着拍子,我咬牙切齿地用苍蝇拍笼罩它,屏气。长时间瞄准后猛然扑下,苍蝇却轻盈地飞走了,留下惆怅的我,悔恨自己竟被一只苍蝇打败。
甚至我第一次有意识说谎,也同苍蝇有关。每年夏天,少先队都要开展打苍蝇比赛,自报数字。面对着同学们几十上百的战果,我却只能报出寥寥几个,惭愧无比。但我遇到的苍蝇都狡猾无比,无论我瞄准多长时间,它必能抢在拍落之前起飞逃窜,且定可逃脱。绝望之中,我确信自己先天性手脚搭配失灵,不然为什么人人都能轻易做到之事,在我如此艰难?为了面子好看,我开始虚构消灭苍蝇的数字,幸亏我信誉还凑合,以至没人怀疑。可说了假话,终是恐惧,为了心理安稳些,下次看到苍蝇,我就闭着眼睛把蝇拍砸下,然后并不看打到没有,扬长而去。这样报数时,压力轻些。
后来当兵,射击训练时,手抖得像得了老年震颤症,三点无论如何瞄不成一线。老兵宽慰地说这对新兵很正常,练练就好,没什么稀奇。但我羞惭不已,四处检讨自己笨。内心想的是提前制造舆论,为实弹射击吃鸭蛋埋下伏笔,让大伙先有个思想准备,觉得本人打不中靶子理所当然。虽然后来我的射击成绩是“优”,开展争特等神枪手运动时,还是知趣地逃之夭夭。我固执地认为,那次好成绩纯属偶然,先天缺陷无药可治。
实习军医时,外科主任说,我看你反应快,素质好,培养你成为外科一把刀如何?女生能被外科权威挑中,是天大的福气。但我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胡乱找了一个理由,说我晕血,不喜欢外科。其实内心真正的恐惧是——外科讲究心灵手巧,我是一个连苍蝇都打不死的人,怎么能成为出色的女外科医生呢?还是知难而退吧。
多少年来,凡是需要手眼配合的关头,我都自觉地退避三舍。解嘲道,我很笨,肯定学不好。在漫长的岁月里,我的手脚果真变得越来越笨了。
人到中年,突然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看到,通过超高速摄影,然后慢速回放,可以观察到苍蝇起飞的那一瞬,是猛然间向后飞翔。如果你想准确地命中苍蝇,就要瞄准它的后方……
没人知道,这行简单字迹,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震撼和心灵救赎。那一刻,几乎热泪盈眶。
我明白了,打飞苍蝇,不在动作笨拙,而是大脑无知。因为求胜心切,所以长时间地瞄准,惊动了苍蝇,失去了就地歼敌的良机。紧接着,在运动战中杀灭对方的意图,又因错误判断苍蝇是向前飞行,导致屡战屡败。
一个简明的道理,搞懂它,用去数十年。那只想象中的巨蝇,横亘在我人生旅途上,不止一次强烈地干扰了我的重大决策。我从未对人谈起过这只苍蝇,但我知道,它阴险地活跃在我的自我判断中,让我自卑,催我退缩。
我剖析自己,思考良久。人们容易夸大自己的成绩和优点,沾沾自喜。这虽然不明智,起码尚好理解。但我们有时夸大自己的失误和缺陷,甚至以此为矛,振振有词,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习惯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布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我们不断把一些后天的弱点,归结为遗传的天性,以洗脱自身应负的责任。我们没有勇气针对瑕疵自我解剖,便推诿于种种客观和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之力。
从那以后,我击打苍蝇几乎是百发百中了。但由于多年退避的惯性,我于需要用手操作的场合,还是十分笨拙。我知道,那只嗡嗡作响的巨蝇,并不甘心退出它寄居了数十年的巢穴。举起思想中的蝇拍,瞄准它,扣紧它的后方。无论它起飞还是降落,都力争消灭它,是我毕生的一件活儿了。
(选自《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心如蝇拍
作者因小时候未能很好地消灭苍蝇而认为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有缺陷,在做射击、开刀等需要手眼结合的事情时,一味地退缩。当最后得知苍蝇的飞行规律,拍它要往后一点的方法后,作者恍然大悟——为人处事先要拍死心中的“苍蝇”!一只小小的苍蝇竟引起了这么多的道理!是啊!作者因为这只“苍蝇”而历经坎坷,与许多机会擦肩而过,正如文中所说:“不止一次强烈干扰我的重大决策……”也许,人生的挫折就像这只苍蝇,一而再、再而三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前程。但是,真正巨大的苍蝇却并非人生挫折,而是面对它们所产生的恐惧、怯懦、逃避的心理!而能够对付这只巨蝇的,同样是你的心态。只要心如蝇拍,便可扫荡心中一切不平处;只要心如蝇拍,便可抵挡迎面而来的千军万“蝇”;只要心如蝇拍,便可使那使你退缩的巨蝇,惨死在襁褓之中!人生只要不被自己打败,不被心中的“小虫”所扰,就可以说你是没有任何对手的。
且读且思
1.苍蝇在本文中有哪些含义?作者借打苍蝇这件事来剖析自己,发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弱点?
2.纵观前五个自然段,小时候“打不到苍蝇”给作者的人生经历带来哪些影响?
3.文章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看到科普文章中有关苍蝇起飞的知识的那一瞬的感慨,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两句:“举起思想中的蝇拍,瞄准它,扣紧它的后方。无论它起飞还是降落,都力争消灭它,是我毕生的一件活儿了。”作者为什么说“消灭它”是“毕生的一件活儿”?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本真世界·铃声悠悠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上毒品,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得久远,便要有求于我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自《精品阅读与写作》2009年第3期)
美丽人生
当人们埋怨人情日渐冷漠的时候,作家用一串悠长的铃声为你我注入了感恩的温泉。那悠长的铃声,洒下的是老人一路的宽容;当心存感激的“我”连其姓氏都喊错时,他也没有纠正;直到“我”离校的时候,老人的问话才解开故事的谜团。巧妙的悬念与真挚的情感,让文章变得格外美丽。
且读且思
1.作者为什么说“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2.“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老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多次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请找出两处。
语重心长·母亲的心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选自《农村孩子报》2009年第11期)
心灵共鸣
本文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归功于作者冷静有哲理但又饱含爱的激情的语言。虽然是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但在语言上却体现出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这番话交待出打孩子的原因,冷静、深刻地剖析了“我”万般无奈,“被迫”使出“打”这一招的痛苦心理。“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道出了母亲打孩子的根本原因以及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的焦虑、担忧、希冀和向往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真正的母爱。“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这些语句用了比喻,用了灰色的幽默,写出了母亲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写出了母亲们的共同心声——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这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话,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在爱的天平上面对真爱和溺爱的痛苦抉择,从而更好地表露出全文的主题——对孩子最深挚的爱。
且读且思
1.文章题目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请根据文意,说明“我”为什么打孩子?
2.“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
3.作者在文中作了一个“摸火”的假设,用意是什么?
4.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1986年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四百多万字。曾获老舍文学奖、庄重文学奖、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奖,《小说月报》四、五、六、七、十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中国作协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台湾1997年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等各种文学奖三十余次。作品入选内地、香港、台湾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被介绍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当代中国作家里,毕淑敏无疑是一个名家。虽然她出道很晚,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文学素养还是让她一出手便有大家相。她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存困境的探究,写法虽然朴实,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作家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后来,毕淑敏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有让热情泛滥,而是一度自愿沉寂下来,去大学进修心理学,啃那些艰涩的专业书,更让人刮目相看。因为,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沉静下来学习和积累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这是一个作家难得的清醒和自觉。可以说,我一直对这个处世低调、性情宽和的女作家心怀好感和敬意。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用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链接中考
《孝心无价》毕淑敏(入选2007年辽宁省中考语文试题)
《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入选2008年崇左市中考语文试题)
生活猜猜猜·人生随想
苍蝇向何处而飞?
毕淑敏
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是个笨手笨脚的女孩儿。最显著的证据就是——我打不到苍蝇。看那家伙蹲在墙上,傲慢地搓着手掌,翅膀悠闲地打着拍子,我咬牙切齿地用苍蝇拍笼罩它,屏气。长时间瞄准后猛然扑下,苍蝇却轻盈地飞走了,留下惆怅的我,悔恨自己竟被一只苍蝇打败。
甚至我第一次有意识说谎,也同苍蝇有关。每年夏天,少先队都要开展打苍蝇比赛,自报数字。面对着同学们几十上百的战果,我却只能报出寥寥几个,惭愧无比。但我遇到的苍蝇都狡猾无比,无论我瞄准多长时间,它必能抢在拍落之前起飞逃窜,且定可逃脱。绝望之中,我确信自己先天性手脚搭配失灵,不然为什么人人都能轻易做到之事,在我如此艰难?为了面子好看,我开始虚构消灭苍蝇的数字,幸亏我信誉还凑合,以至没人怀疑。可说了假话,终是恐惧,为了心理安稳些,下次看到苍蝇,我就闭着眼睛把蝇拍砸下,然后并不看打到没有,扬长而去。这样报数时,压力轻些。
后来当兵,射击训练时,手抖得像得了老年震颤症,三点无论如何瞄不成一线。老兵宽慰地说这对新兵很正常,练练就好,没什么稀奇。但我羞惭不已,四处检讨自己笨。内心想的是提前制造舆论,为实弹射击吃鸭蛋埋下伏笔,让大伙先有个思想准备,觉得本人打不中靶子理所当然。虽然后来我的射击成绩是“优”,开展争特等神枪手运动时,还是知趣地逃之夭夭。我固执地认为,那次好成绩纯属偶然,先天缺陷无药可治。
实习军医时,外科主任说,我看你反应快,素质好,培养你成为外科一把刀如何?女生能被外科权威挑中,是天大的福气。但我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胡乱找了一个理由,说我晕血,不喜欢外科。其实内心真正的恐惧是——外科讲究心灵手巧,我是一个连苍蝇都打不死的人,怎么能成为出色的女外科医生呢?还是知难而退吧。
多少年来,凡是需要手眼配合的关头,我都自觉地退避三舍。解嘲道,我很笨,肯定学不好。在漫长的岁月里,我的手脚果真变得越来越笨了。
人到中年,突然在一篇科普文章中看到,通过超高速摄影,然后慢速回放,可以观察到苍蝇起飞的那一瞬,是猛然间向后飞翔。如果你想准确地命中苍蝇,就要瞄准它的后方……
没人知道,这行简单字迹,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震撼和心灵救赎。那一刻,几乎热泪盈眶。
我明白了,打飞苍蝇,不在动作笨拙,而是大脑无知。因为求胜心切,所以长时间地瞄准,惊动了苍蝇,失去了就地歼敌的良机。紧接着,在运动战中杀灭对方的意图,又因错误判断苍蝇是向前飞行,导致屡战屡败。
一个简明的道理,搞懂它,用去数十年。那只想象中的巨蝇,横亘在我人生旅途上,不止一次强烈地干扰了我的重大决策。我从未对人谈起过这只苍蝇,但我知道,它阴险地活跃在我的自我判断中,让我自卑,催我退缩。
我剖析自己,思考良久。人们容易夸大自己的成绩和优点,沾沾自喜。这虽然不明智,起码尚好理解。但我们有时夸大自己的失误和缺陷,甚至以此为矛,振振有词,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习惯一事当前,先为自己布下巧妙逃遁的理由。我们善于发挥悲哀的想象力,制造可资逃避的借口。我们不断把一些后天的弱点,归结为遗传的天性,以洗脱自身应负的责任。我们没有勇气针对瑕疵自我解剖,便推诿于种种客观和大自然的不可抗拒之力。
从那以后,我击打苍蝇几乎是百发百中了。但由于多年退避的惯性,我于需要用手操作的场合,还是十分笨拙。我知道,那只嗡嗡作响的巨蝇,并不甘心退出它寄居了数十年的巢穴。举起思想中的蝇拍,瞄准它,扣紧它的后方。无论它起飞还是降落,都力争消灭它,是我毕生的一件活儿了。
(选自《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心如蝇拍
作者因小时候未能很好地消灭苍蝇而认为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有缺陷,在做射击、开刀等需要手眼结合的事情时,一味地退缩。当最后得知苍蝇的飞行规律,拍它要往后一点的方法后,作者恍然大悟——为人处事先要拍死心中的“苍蝇”!一只小小的苍蝇竟引起了这么多的道理!是啊!作者因为这只“苍蝇”而历经坎坷,与许多机会擦肩而过,正如文中所说:“不止一次强烈干扰我的重大决策……”也许,人生的挫折就像这只苍蝇,一而再、再而三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前程。但是,真正巨大的苍蝇却并非人生挫折,而是面对它们所产生的恐惧、怯懦、逃避的心理!而能够对付这只巨蝇的,同样是你的心态。只要心如蝇拍,便可扫荡心中一切不平处;只要心如蝇拍,便可抵挡迎面而来的千军万“蝇”;只要心如蝇拍,便可使那使你退缩的巨蝇,惨死在襁褓之中!人生只要不被自己打败,不被心中的“小虫”所扰,就可以说你是没有任何对手的。
且读且思
1.苍蝇在本文中有哪些含义?作者借打苍蝇这件事来剖析自己,发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弱点?
2.纵观前五个自然段,小时候“打不到苍蝇”给作者的人生经历带来哪些影响?
3.文章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看到科普文章中有关苍蝇起飞的知识的那一瞬的感慨,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两句:“举起思想中的蝇拍,瞄准它,扣紧它的后方。无论它起飞还是降落,都力争消灭它,是我毕生的一件活儿了。”作者为什么说“消灭它”是“毕生的一件活儿”?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本真世界·铃声悠悠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上毒品,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得久远,便要有求于我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选自《精品阅读与写作》2009年第3期)
美丽人生
当人们埋怨人情日渐冷漠的时候,作家用一串悠长的铃声为你我注入了感恩的温泉。那悠长的铃声,洒下的是老人一路的宽容;当心存感激的“我”连其姓氏都喊错时,他也没有纠正;直到“我”离校的时候,老人的问话才解开故事的谜团。巧妙的悬念与真挚的情感,让文章变得格外美丽。
且读且思
1.作者为什么说“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2.“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老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4.文章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文多次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请找出两处。
语重心长·母亲的心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选自《农村孩子报》2009年第11期)
心灵共鸣
本文之所以打动人心,首先归功于作者冷静有哲理但又饱含爱的激情的语言。虽然是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但在语言上却体现出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这番话交待出打孩子的原因,冷静、深刻地剖析了“我”万般无奈,“被迫”使出“打”这一招的痛苦心理。“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道出了母亲打孩子的根本原因以及良苦用心,其中蕴含的焦虑、担忧、希冀和向往溢于言表,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份真正的母爱。“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这些语句用了比喻,用了灰色的幽默,写出了母亲打孩子时心里的凝重和辛酸,写出了母亲们的共同心声——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这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话,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母亲在爱的天平上面对真爱和溺爱的痛苦抉择,从而更好地表露出全文的主题——对孩子最深挚的爱。
且读且思
1.文章题目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请根据文意,说明“我”为什么打孩子?
2.“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
3.作者在文中作了一个“摸火”的假设,用意是什么?
4.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