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节气文化以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等活态传承样式流传至今。而这一活态传承方式也逐步影响到了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沿用节日习俗,初步实现了以原有活态样式为主的对外传播,而后结合时代需求、当地文化对节气文化原有的内容、形式进行了活态性的创新和深化。在这一系列的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活态传播样式。在活态传承基础上繁衍而出的活态传播,为当下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在借鉴活态传播方式中,加强文化认同,落地活态传承,树立明星符号,拓宽传播途径,重塑文化故事,提倡人人传播。
[关键词]节气文化;活态传播;活态传承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中国作为拥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国,其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独特性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所在。但如何扩大文化对外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影响,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传播样态、传播途径是关键。在文化信息丰富的当下,以往传播中所使用的固化方式吸引力和传播力不足。在此情境下找寻一种新的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是文化成功走出去的首要步骤。当下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地区传播过程中依托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等活态形式所形成的活态传播方式,则为当下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扇明窗。
本文以二十四节气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为例,具体分析节气文化对外活态传播的样态、现状以及活态传播的影响,为今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样式。
一、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样态
活态传播与活态传承一脉相承。因此在深入探讨活态传播之前,有必要对活态传承进行梳理。活态传承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民众集体创作, 在民众中世代传承, 为民众所享受, 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活态传承方式因生存于民众生活中,因此其生命周期更长久,存在方式更鲜活,传承本质更纯粹。节气文化活态传承的具体形态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节日民俗中盛大的节庆、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艺术文学形态,包括音乐、歌谣、谚语、舞蹈等。
(一)节日民俗形态
二十四節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指南,其中部分重大的节气被直接转变成节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清明、冬至,另一部分则由“交节”?譹?訛转变为节日,形成符合气候和物候特征的习俗。以立夏时节的饮食习俗为例,立夏气温逐渐升高,“江苏望亭有立夏日吃甜酒酿,尝三鲜 (蚕豆、苋菜、蒜苗),吃咸鸭蛋和立夏饼的习俗”。但无论是盛大的节日还是交节的习俗都是二十四节气具体的活态体现,也正是这些习俗节日才得以让我们在当下真实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
(二)文学艺术形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囊括了二十节气中的每一个节点,押韵顺口的歌谣使二十四节气广泛流传。以二十四节气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学形式是活态传播的另一种具体形态。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形式还包括谚语和民间传说。例如“春打六九头”告诉人们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谚语告知农人雨水增多,是开始耕作的时间了。二十四节气谚语以便于记忆、生动有趣的语言指导着古人的农业、饮食、医药,囊括着物候和气候的变化,总结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除谚语之外,神话故事也是节气文化活态展现的形式之一。谚语更多总结着古人农作的经验,而神话则娓娓道来向后人讲述节气的神秘来源。例如芒种时节,关公降龙保护人间风调雨顺的神话传说,既将芒种节气的特征通过故事表述出来,又融入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望。而对于当下,神话故事则成为人们了解节气文化的新途径,增加了节气文化的趣味性。
在艺术形态方面,表现二十四节气的艺术形式有歌曲、舞蹈等。北京现代舞团创作的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重现四季轮回,揭示了天地神人间的哲学境界。此外二十四节气还被编入了东北二人转中,向大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魅力。
如果说节庆文化的活态传播样式增加了二十四节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文学艺术形式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概括和提炼。两类活态形式使二十四节气逐渐丰满,也正是在多种活态传承的样式下二十四节气才得以传承至今。
二、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现状
活态传播是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通过节庆祭祀、艺术创作、宗教信仰以及口述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区别于博物馆式的文化保护,更注重文化传承中的活性和动态。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也正是通过节日习俗、艺术创作、思想信仰这三类活态方式进行的。
(一)原型传播——节日习俗
马来西亚作为历史上就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早期部分中国人因战争、政治、贸易等原因迁往马来西亚生活,二十四节气也正是在华人的迁徙中被带入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框架,而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气候、物候有较大区别,显然二十四节气传播并非通过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通过节日习俗而进行的初步传播。
1. 清明
清明节在马来西亚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马来西亚半岛马六甲,当地华人三宝山义冢建有宝山亭福德祠,现存有《建造祀坛功德碑》,保留着南洋地区有文字可循以来的最早清明节记录。”这足以说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仍然延续着清明节扫墓祭拜的习俗。且祭拜的方式也与中国传统大致相同,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拜用的纸扎金银元宝、供品等。祭拜之前会将祖先坟墓周边打扫干净、拔去杂草,然后奉上准备好的供品,点燃纸钱,再按照辈分的高低依次跪拜。此外“马来西亚华人的墓碑碑文都会完整交代阴宅主人的姓名、祖籍、身份、子孙、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除了每家每户独自祭祖,马来西亚当地社团还会组织集体春祭。在祠堂念诵祭文祭拜先人,还要敲着铜锣打着鼓,抬着烧猪等祭品上山拜祭总坟。 2. 冬至
五条港村是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的一个村落,那里的居民大多是福建华侨。在唐朝,冬至是祭拜天地、祭祀祖先之日。所以在冬至这天五条港村的华人会先祭天祭祖,然后按照南方地区的习俗揉汤圆。除了传承节日习俗,每到重要节日华人均会寄侨批回家。“水客或侨批局在这些重要节日到来之前一般都会登门逐户收揽汇款带写批信。”
无论是延续节气节日的习俗还是在节日寄出的大量侨批,这都是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的真实见证。在节气文化的习俗中,华人华侨找回了对家乡的记忆,释放了对家乡的思念,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华人在马来西亚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活态传播着节气文化,并丰富着马来西亚的当地文化。
(二)创新传播——艺术创作
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活态传播不仅仅是延续,更是在传承上的创新。以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中国书法、舞蹈、鼓乐等传统艺术,形成的二十四节令鼓则是节气文化创新传播的典型代表。华人陈再潘以二十四面鼓作为二十四个节气的象征,以鼓为节令,鼓的种类选取广州的南狮鼓,每面鼓上都由书法家用楷书、隶书书写一个节气的名称。
1988年,在新山宽柔中学,世界上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鼓队中的每一位鼓手都彰显着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这与他们平时注重训练中国武术、中国舞蹈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表演形式上,编排者标新立异,将中国的京剧元素融入其中。在鼓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到四季的轮回,以及顺势而变的中国智慧。此外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还添加了马来西亚本土艺术形式,在鼓谱的创作中有时也会借用马来音乐。时至今日,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重要节庆的演出项目,并成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来西亚共有二十四节令鼓队300多支,累计鼓手超过2万人,二十四节令鼓遍布马来西亚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庙会、社团”。二十四节令鼓已经在英国、美国、越南等多个国家演出并在当地成立了二十四节令鼓队。
二十四节令鼓的创作是华人华侨对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播创新,是活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二十四節令鼓的广泛传播表明了世界对中国节气文化的认同。
(三)深层传播——人文精神
二十四节气不仅作为农历表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还处处潜藏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在对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习俗仪式的重视,而仪式本身就充斥着信仰。“百善孝为先”,清明节人们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前去祭拜祖先,这是华人对于“孝”的重视。此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营造特殊的氛围,形成人与自然的融合,并将对于祖先的信仰、对于天地的信仰通过祭拜的仪式得以体现,整个仪式过程蕴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此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光照和季节的变化总结而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也源于此。古人用阴阳思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四季气候的变换来源于阴阳的消长,阴阳始终处于相反相乘的变化之中”。而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也应遵循这种阴阳变化。冬至这一天是阴阳转化的关键点,也是由阴转阳的开始,因此祭拜神灵也与阴阳变化相适应。二十四节气蕴藏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而这些思想均通过节气的活态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着。
三、活态传播的潜力与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由人创造、由人使用、由人传承。它存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活态的。而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播也向我们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具备活态性。活态传播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本的活力,给予传播形式生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因此扩大对外传播应以活态传承为基础,打造深度活态传播。
(一)加强文化认同,落地活态传承
节气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之所以能够形成活态样式,更多是其本身就具有的活态传承样式。因此活态传播需要以活态传承为根本,只有将活态传承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进行活态传播。而对于活态传承而言,传播主体对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传统习俗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发起是关键。面对被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的年轻一代,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激起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第一步。其次是扩充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应在保持原有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年轻人追求新奇的独特心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他们重视节日的仪式感,乐于拍照打卡,那么,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应该提供拍照打卡的环境氛围,完善节日习俗的相关规则或举办相关标志性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偏好。再者,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局限于中华儿女,也应影响和发展到居住于中国的国外友人中。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增加中华文化知识讲授,多开展文化习俗活动,使他们在体验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以此长期的熏陶下,留学生有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者。
(二)树立明星符号,扩宽传播途径
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信息符号。文化对外传播实质上也是分享文化符号的过程。例如在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冬至的饺子就可作为显性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传递节气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对外活态传播中树立正确的文化符号至关重要。首先,要在众多的文化符号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民族性,能够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符号。在挑选文化符号时,要把握好挑选标准,不仅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符合外国友人的价值观和欣赏维度。在找准独特的文化符号之后,我们需要将它整形再包装,融入活态样式,使其变成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明星符号,让接受群体一见到这些符号便能在脑海中浮现活生生的文化。此外,为了能够使符号持续性地产生影响,不仅要打造一个明星符号,还应以此为开端,发散性地形成多个明星符号,将其整合成一整串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明星符号群,形成文化聚合力。再者,要充分地运用好网络、移动终端、民间媒体,使文化符号转变为明星符号,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助力。 (三)重塑文化故事,提倡人人傳播
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代,如何用当下的语言重新塑造传统文化是关键。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故事,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丰富故事表达,添入现代因素,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尤其在对外传播中,应选取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载体讲述。讲好故事需要人人参与。以政府为主的传播方式已经完成了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想要加深活态传播影响,需要每个人发力。活态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人为主体,因此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应回归到人本身。在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人人都有权利发声,也有义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奉献一分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独特的意义和情感。每个人的故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故事才更具吸引力和活态性。因此每个人都有资格传播中国声音,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的关键,文化传播力是国家制胜的法宝。二十四节气在境外的活态传播让接受者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真正魅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进程。当下,二十四节气对外活态传播的成功为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而后文化对外传播也应借鉴活态方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做好文化活态传承工作。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树立明星符号以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好当下各种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科技,扩宽传播路径,使国外友人能够多途径接触和了解中国节气文化。还要重塑文化故事,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加入对外传播的队伍中,讲好文化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落实好活态传播的方案策略,以此更好地推动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文化厅. 守望与思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2] 龙晓添. 顺时调和,风土相宜——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习俗[J]. 文史知识,2017(5).
[3] 王琛发. 南洋华人的清明节:承先礼而成其理[J]. 民俗研究,2015(4).
[4]林秀玉. 在马来西亚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2014.
[5] 邓达宏,邓芳蕾. 侨批与侨乡民俗文化探析[J]. 东南学术,2015(6).
[6] 卓高鸿,蔡立强. 中华鼓乐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以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为例[J].艺术教育,2016(12).
[7] 萧放. 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J]. 文史知识,2001(12).
[关键词]节气文化;活态传播;活态传承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中国作为拥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国,其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独特性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所在。但如何扩大文化对外传播范围,增强传播影响,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传播样态、传播途径是关键。在文化信息丰富的当下,以往传播中所使用的固化方式吸引力和传播力不足。在此情境下找寻一种新的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是文化成功走出去的首要步骤。当下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地区传播过程中依托节日习俗、文学艺术等活态形式所形成的活态传播方式,则为当下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扇明窗。
本文以二十四节气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为例,具体分析节气文化对外活态传播的样态、现状以及活态传播的影响,为今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的样式。
一、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样态
活态传播与活态传承一脉相承。因此在深入探讨活态传播之前,有必要对活态传承进行梳理。活态传承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民众集体创作, 在民众中世代传承, 为民众所享受, 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活态传承方式因生存于民众生活中,因此其生命周期更长久,存在方式更鲜活,传承本质更纯粹。节气文化活态传承的具体形态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节日民俗中盛大的节庆、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艺术文学形态,包括音乐、歌谣、谚语、舞蹈等。
(一)节日民俗形态
二十四節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指南,其中部分重大的节气被直接转变成节日。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清明、冬至,另一部分则由“交节”?譹?訛转变为节日,形成符合气候和物候特征的习俗。以立夏时节的饮食习俗为例,立夏气温逐渐升高,“江苏望亭有立夏日吃甜酒酿,尝三鲜 (蚕豆、苋菜、蒜苗),吃咸鸭蛋和立夏饼的习俗”。但无论是盛大的节日还是交节的习俗都是二十四节气具体的活态体现,也正是这些习俗节日才得以让我们在当下真实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
(二)文学艺术形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囊括了二十节气中的每一个节点,押韵顺口的歌谣使二十四节气广泛流传。以二十四节气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学形式是活态传播的另一种具体形态。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形式还包括谚语和民间传说。例如“春打六九头”告诉人们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谚语告知农人雨水增多,是开始耕作的时间了。二十四节气谚语以便于记忆、生动有趣的语言指导着古人的农业、饮食、医药,囊括着物候和气候的变化,总结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除谚语之外,神话故事也是节气文化活态展现的形式之一。谚语更多总结着古人农作的经验,而神话则娓娓道来向后人讲述节气的神秘来源。例如芒种时节,关公降龙保护人间风调雨顺的神话传说,既将芒种节气的特征通过故事表述出来,又融入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愿望。而对于当下,神话故事则成为人们了解节气文化的新途径,增加了节气文化的趣味性。
在艺术形态方面,表现二十四节气的艺术形式有歌曲、舞蹈等。北京现代舞团创作的舞剧《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重现四季轮回,揭示了天地神人间的哲学境界。此外二十四节气还被编入了东北二人转中,向大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魅力。
如果说节庆文化的活态传播样式增加了二十四节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文学艺术形式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概括和提炼。两类活态形式使二十四节气逐渐丰满,也正是在多种活态传承的样式下二十四节气才得以传承至今。
二、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现状
活态传播是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通过节庆祭祀、艺术创作、宗教信仰以及口述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区别于博物馆式的文化保护,更注重文化传承中的活性和动态。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也正是通过节日习俗、艺术创作、思想信仰这三类活态方式进行的。
(一)原型传播——节日习俗
马来西亚作为历史上就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早期部分中国人因战争、政治、贸易等原因迁往马来西亚生活,二十四节气也正是在华人的迁徙中被带入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框架,而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气候、物候有较大区别,显然二十四节气传播并非通过指导农业生产,而是通过节日习俗而进行的初步传播。
1. 清明
清明节在马来西亚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马来西亚半岛马六甲,当地华人三宝山义冢建有宝山亭福德祠,现存有《建造祀坛功德碑》,保留着南洋地区有文字可循以来的最早清明节记录。”这足以说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仍然延续着清明节扫墓祭拜的习俗。且祭拜的方式也与中国传统大致相同,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拜用的纸扎金银元宝、供品等。祭拜之前会将祖先坟墓周边打扫干净、拔去杂草,然后奉上准备好的供品,点燃纸钱,再按照辈分的高低依次跪拜。此外“马来西亚华人的墓碑碑文都会完整交代阴宅主人的姓名、祖籍、身份、子孙、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除了每家每户独自祭祖,马来西亚当地社团还会组织集体春祭。在祠堂念诵祭文祭拜先人,还要敲着铜锣打着鼓,抬着烧猪等祭品上山拜祭总坟。 2. 冬至
五条港村是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的一个村落,那里的居民大多是福建华侨。在唐朝,冬至是祭拜天地、祭祀祖先之日。所以在冬至这天五条港村的华人会先祭天祭祖,然后按照南方地区的习俗揉汤圆。除了传承节日习俗,每到重要节日华人均会寄侨批回家。“水客或侨批局在这些重要节日到来之前一般都会登门逐户收揽汇款带写批信。”
无论是延续节气节日的习俗还是在节日寄出的大量侨批,这都是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的真实见证。在节气文化的习俗中,华人华侨找回了对家乡的记忆,释放了对家乡的思念,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此同时华人在马来西亚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活态传播着节气文化,并丰富着马来西亚的当地文化。
(二)创新传播——艺术创作
节气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活态传播不仅仅是延续,更是在传承上的创新。以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中国书法、舞蹈、鼓乐等传统艺术,形成的二十四节令鼓则是节气文化创新传播的典型代表。华人陈再潘以二十四面鼓作为二十四个节气的象征,以鼓为节令,鼓的种类选取广州的南狮鼓,每面鼓上都由书法家用楷书、隶书书写一个节气的名称。
1988年,在新山宽柔中学,世界上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鼓队中的每一位鼓手都彰显着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这与他们平时注重训练中国武术、中国舞蹈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表演形式上,编排者标新立异,将中国的京剧元素融入其中。在鼓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春夏秋冬的变化,感受到四季的轮回,以及顺势而变的中国智慧。此外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还添加了马来西亚本土艺术形式,在鼓谱的创作中有时也会借用马来音乐。时至今日,二十四节令鼓成为马来西亚重要节庆的演出项目,并成为马来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来西亚共有二十四节令鼓队300多支,累计鼓手超过2万人,二十四节令鼓遍布马来西亚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庙会、社团”。二十四节令鼓已经在英国、美国、越南等多个国家演出并在当地成立了二十四节令鼓队。
二十四节令鼓的创作是华人华侨对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播创新,是活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二十四節令鼓的广泛传播表明了世界对中国节气文化的认同。
(三)深层传播——人文精神
二十四节气不仅作为农历表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还处处潜藏着中国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在对马来西亚活态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习俗仪式的重视,而仪式本身就充斥着信仰。“百善孝为先”,清明节人们无论工作多忙都会前去祭拜祖先,这是华人对于“孝”的重视。此外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营造特殊的氛围,形成人与自然的融合,并将对于祖先的信仰、对于天地的信仰通过祭拜的仪式得以体现,整个仪式过程蕴含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此外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光照和季节的变化总结而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也源于此。古人用阴阳思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四季气候的变换来源于阴阳的消长,阴阳始终处于相反相乘的变化之中”。而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也应遵循这种阴阳变化。冬至这一天是阴阳转化的关键点,也是由阴转阳的开始,因此祭拜神灵也与阴阳变化相适应。二十四节气蕴藏着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而这些思想均通过节气的活态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着。
三、活态传播的潜力与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由人创造、由人使用、由人传承。它存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活态的。而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播也向我们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具备活态性。活态传播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原本的活力,给予传播形式生命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因此扩大对外传播应以活态传承为基础,打造深度活态传播。
(一)加强文化认同,落地活态传承
节气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之所以能够形成活态样式,更多是其本身就具有的活态传承样式。因此活态传播需要以活态传承为根本,只有将活态传承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进行活态传播。而对于活态传承而言,传播主体对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传统习俗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发起是关键。面对被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的年轻一代,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激起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第一步。其次是扩充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应在保持原有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年轻人追求新奇的独特心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他们重视节日的仪式感,乐于拍照打卡,那么,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应该提供拍照打卡的环境氛围,完善节日习俗的相关规则或举办相关标志性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偏好。再者,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局限于中华儿女,也应影响和发展到居住于中国的国外友人中。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增加中华文化知识讲授,多开展文化习俗活动,使他们在体验中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以此长期的熏陶下,留学生有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者。
(二)树立明星符号,扩宽传播途径
传播关系涉及的是分享信息符号。文化对外传播实质上也是分享文化符号的过程。例如在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冬至的饺子就可作为显性的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传递节气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对外活态传播中树立正确的文化符号至关重要。首先,要在众多的文化符号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民族性,能够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化符号。在挑选文化符号时,要把握好挑选标准,不仅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符合外国友人的价值观和欣赏维度。在找准独特的文化符号之后,我们需要将它整形再包装,融入活态样式,使其变成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明星符号,让接受群体一见到这些符号便能在脑海中浮现活生生的文化。此外,为了能够使符号持续性地产生影响,不仅要打造一个明星符号,还应以此为开端,发散性地形成多个明星符号,将其整合成一整串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明星符号群,形成文化聚合力。再者,要充分地运用好网络、移动终端、民间媒体,使文化符号转变为明星符号,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播助力。 (三)重塑文化故事,提倡人人傳播
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当代,如何用当下的语言重新塑造传统文化是关键。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故事,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丰富故事表达,添入现代因素,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尤其在对外传播中,应选取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载体讲述。讲好故事需要人人参与。以政府为主的传播方式已经完成了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想要加深活态传播影响,需要每个人发力。活态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人为主体,因此传播方式的变革也应回归到人本身。在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人人都有权利发声,也有义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奉献一分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有独特的意义和情感。每个人的故事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故事才更具吸引力和活态性。因此每个人都有资格传播中国声音,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竞争的关键,文化传播力是国家制胜的法宝。二十四节气在境外的活态传播让接受者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真正魅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进程。当下,二十四节气对外活态传播的成功为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而后文化对外传播也应借鉴活态方式,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做好文化活态传承工作。在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树立明星符号以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好当下各种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科技,扩宽传播路径,使国外友人能够多途径接触和了解中国节气文化。还要重塑文化故事,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加入对外传播的队伍中,讲好文化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落实好活态传播的方案策略,以此更好地推动节气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文化厅. 守望与思考——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2] 龙晓添. 顺时调和,风土相宜——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习俗[J]. 文史知识,2017(5).
[3] 王琛发. 南洋华人的清明节:承先礼而成其理[J]. 民俗研究,2015(4).
[4]林秀玉. 在马来西亚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2014.
[5] 邓达宏,邓芳蕾. 侨批与侨乡民俗文化探析[J]. 东南学术,2015(6).
[6] 卓高鸿,蔡立强. 中华鼓乐在海外华人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探究——以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为例[J].艺术教育,2016(12).
[7] 萧放. 冬至大如年——冬至节俗的传统意义[J]. 文史知识,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