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听了不少课,觉得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我觉得有效教学应该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最终目标。
有关理论介绍,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紧扣文本
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第一步。目前不少课堂有远离文本,远程发挥的倾向,课堂上,教学情境的晃动太厉害,就像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视屏幕一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教师为兴奋而兴奋,为变化而变化,为生成而生成。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搞得支离破碎,必然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其原因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忙于花哨的轰动效应、手段的准备,忽视文本的研读。例如一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不是和学生一起认真品读课文,深刻体会亲切的父子之情,而是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父亲翻越栅栏过铁道有无违反交通规则?你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经历吗?”等问题。这是“非本色”的教学,欠效的教学。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当学生对文本的确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教师都要巧妙地将学生的视角引到语文上来,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正确的指导,随着课改的深入,防止走向与本质无关的教学活动和别样的热闹。只有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讨论愚公有无非法使用童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的笑话。巢宗祺先生在关于“语文课标”修改的说明中,特别强调“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深度发挥”,这的确是明智之见。否则我们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巧设活动
学习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感受过程,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熏陶情感。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重点。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包括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以及学习课文的突破点。问题设计好以后,要提问,提问也要有策略。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要有系统性,考虑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问要有可答性,不能因过易造成思维假象;问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问要有清晰度,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孙犁的《芦花荡》时,在情景创设、整体感知之后,我设计了“美点大追寻”,具体操作是: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们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因为__”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有诗情画意。”还有的说:“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之美。”……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突出是情节、人物、环境描写。这样,既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情感熏陶,又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归纳出小说的三要素。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讲究层次,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关注人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好的教育要彰显人性的光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指标,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指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已经成为人的发展的必然,这便是“学生的发展”之真谛。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对自己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强烈内在需求,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当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读到“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的时候,低声抽泣,眼泪汪汪。老师问其究竟,他说:“一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爸妈,他们为了我能上学,东挪西借,节衣缩食,妈妈那件衬衫已经破得见不得人,总舍不得扔,爸爸的裤子补了又补,家里的唯一电器是黑白电视机,我的旧自行车是亲戚送的……”相同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洋溢着诗意的心灵与智慧的交汇。有效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性的生活经验,使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溢着生活元素。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敞开”(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语)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一个教师决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知道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怎样去教最有效,不要将学生作为提高自己教学业绩的工具,而要时刻提醒自己“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注:此文为江苏省徐州市十一五市级课题《学生个性培养的语文教学研究》(主持人:张玉武)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草根化研究,追寻教育理想与学校使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3.江苏教育与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4.徐州教育科研.徐州市教科所.
有关理论介绍,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紧扣文本
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第一步。目前不少课堂有远离文本,远程发挥的倾向,课堂上,教学情境的晃动太厉害,就像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视屏幕一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教师为兴奋而兴奋,为变化而变化,为生成而生成。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搞得支离破碎,必然会影响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其原因是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忙于花哨的轰动效应、手段的准备,忽视文本的研读。例如一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不是和学生一起认真品读课文,深刻体会亲切的父子之情,而是花大量的时间研究“父亲翻越栅栏过铁道有无违反交通规则?你有过违反交通规则的经历吗?”等问题。这是“非本色”的教学,欠效的教学。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当学生对文本的确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教师都要巧妙地将学生的视角引到语文上来,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正确的指导,随着课改的深入,防止走向与本质无关的教学活动和别样的热闹。只有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讨论愚公有无非法使用童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的笑话。巢宗祺先生在关于“语文课标”修改的说明中,特别强调“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深度发挥”,这的确是明智之见。否则我们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巧设活动
学习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知识,感受过程,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熏陶情感。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重点。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出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它包括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以及学习课文的突破点。问题设计好以后,要提问,提问也要有策略。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进入思维状态;问要有系统性,考虑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问要有可答性,不能因过易造成思维假象;问要有坡度,形成思维阶梯;问要有清晰度,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孙犁的《芦花荡》时,在情景创设、整体感知之后,我设计了“美点大追寻”,具体操作是: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们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因为__”这样的句式说话。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有的说:“我喜欢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有诗情画意。”还有的说:“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之美。”……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突出是情节、人物、环境描写。这样,既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情感熏陶,又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同时归纳出小说的三要素。这样的问题提纲挈领,讲究层次,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关注人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好的教育要彰显人性的光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指标,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指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已经成为人的发展的必然,这便是“学生的发展”之真谛。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对自己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求知、探索的强烈内在需求,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当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读到“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的时候,低声抽泣,眼泪汪汪。老师问其究竟,他说:“一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爸妈,他们为了我能上学,东挪西借,节衣缩食,妈妈那件衬衫已经破得见不得人,总舍不得扔,爸爸的裤子补了又补,家里的唯一电器是黑白电视机,我的旧自行车是亲戚送的……”相同的处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唤起联想,融入自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沟通,是一种洋溢着诗意的心灵与智慧的交汇。有效的语文课堂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性的生活经验,使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让语文课堂处处充溢着生活元素。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敞开”(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语)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一个教师决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知道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怎样去教最有效,不要将学生作为提高自己教学业绩的工具,而要时刻提醒自己“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注:此文为江苏省徐州市十一五市级课题《学生个性培养的语文教学研究》(主持人:张玉武)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草根化研究,追寻教育理想与学校使命.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3.江苏教育与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4.徐州教育科研.徐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