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逐渐推行与完善,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表现出主体多元化、对象系统化的特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考虑到农村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产业落后,污染特征单一;环境问题总体不突出,个别地区问题频发;治理设施不完善,总体修复难度不大等诸多特点,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提出,有助于形成产业支撑下的绿色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治理的综合治理体系。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了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PPP模式应用的优势特征,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PPP模式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及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技术短板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PPP模式;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引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的刻不容缓问题。但是,农村环境治理进程的滞后,已经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现实影响,而PPP模式的提出,能够有效地挖掘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资源潜力,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张慧,2019)。PPP模式被视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第四条治理道路’”(贾康、孙洁,006),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该模式能够有效地集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配置力量。
一、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出现的失灵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1,市场化运作出现的失灵。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事务治理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公益性”的集中特点。同时,本文也发现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多少都存在污染税费和排污权交易等管理方式失灵的情况。
第二,社区自治出现的失灵情况。社区自治能够借助彼此承诺和相互监督的优势,达到接近区域性公共事务的外部问题。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而言,特别是地理空间较为封闭、异质性水平较低的农村社区。
二、案例实践检验
(一)案例具体描述
(二)PPP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2.1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分析
第一,资金短缺问题。本文发现,即便是对于发达地区的PPP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也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够有效地发挥PPP模式的多渠道融资优势,进而导致治理成本举报不下以及政府财政资金扭曲配置等情况。第二,补齐治理主体短板。目前来看,PPP项目更多还是以项目合作企业作为项目终极责任主体,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短板。多少都存在诸如释放乡镇政府的环保监督压力、提升地方政府服务意识、改进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优势。说明PPP模式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错位的现实不足,考虑到相关经验的缺乏,以及市场管理体系的缺乏完善,同样也存在诸如人员权责关系模糊、责任追求不明确等现象,甚至还有可能引发 PPP 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混乱,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和项目终止的风险。
2.2环境治理可持续状况分析
第一,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仍然严峻。合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履行;地方政府违规操作且挪用资金;双方合规管理能力较差;社区居民主体地位被忽视;PPP项目运营管理机制不稳定等。第二,农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间。PPP项目的确能够着力缓解“资金匮乏”、“技术短板”、“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治理环境效率起到了坚实的保障。缺乏制度条件约束是造成农村治理PPP项目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三、案例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是PPP项目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甚至破除市场化、政策化及社区自治化的治理失灵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泛推行的基本意义;二是PPP模式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现实困境,无法短时间内直观地改善城乡环境服务均等化状况。
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着重改进在风险管控、绩效考评及契约履行等方面能力,建设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二是构建利益共同体机制,以有效缓解和解决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带来的现实隐患,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确定环境治理优先序和标准,使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
参考文献:
[1]杜焱强、吴娜伟、刘平养、丁丹,:农村环境治理 PPP 模式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a第 11 期
[2]黄季焜、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全国百村的实证分析,管理报.2010:第 11期
[3]徐小荣,孟里中.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囿与治理之道(9).基于湖北省某村的调查分析[J]一社科纵横,2018
[4]李颖明,宋建新,黄宝荣,等.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1).
[5]肖萍,朱国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治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6]哀君刚,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路径陕西户县三村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第2期
[7]减晓霞、吕建华,国家治理逻辑演变下中国环境管制取向:由“控制”走向“激励’,公共行政评论.2017:第5期。
[8]赵福军、汪海,中国PPP T}-’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关键词:PPP模式;农村环境治理;乡村振兴
引言: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的刻不容缓问题。但是,农村环境治理进程的滞后,已经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现实影响,而PPP模式的提出,能够有效地挖掘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资源潜力,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张慧,2019)。PPP模式被视为“解决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第四条治理道路’”(贾康、孙洁,006),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该模式能够有效地集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资本的配置力量。
一、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出现的失灵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1,市场化运作出现的失灵。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事务治理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公益性”的集中特点。同时,本文也发现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多少都存在污染税费和排污权交易等管理方式失灵的情况。
第二,社区自治出现的失灵情况。社区自治能够借助彼此承诺和相互监督的优势,达到接近区域性公共事务的外部问题。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而言,特别是地理空间较为封闭、异质性水平较低的农村社区。
二、案例实践检验
(一)案例具体描述
(二)PPP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2.1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分析
第一,资金短缺问题。本文发现,即便是对于发达地区的PPP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也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未能够有效地发挥PPP模式的多渠道融资优势,进而导致治理成本举报不下以及政府财政资金扭曲配置等情况。第二,补齐治理主体短板。目前来看,PPP项目更多还是以项目合作企业作为项目终极责任主体,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不足的短板。多少都存在诸如释放乡镇政府的环保监督压力、提升地方政府服务意识、改进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优势。说明PPP模式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环境治理主体错位的现实不足,考虑到相关经验的缺乏,以及市场管理体系的缺乏完善,同样也存在诸如人员权责关系模糊、责任追求不明确等现象,甚至还有可能引发 PPP 模式中多元主体合作混乱,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和项目终止的风险。
2.2环境治理可持续状况分析
第一,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仍然严峻。合作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履行;地方政府违规操作且挪用资金;双方合规管理能力较差;社区居民主体地位被忽视;PPP项目运营管理机制不稳定等。第二,农村环境治理仍然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间。PPP项目的确能够着力缓解“资金匮乏”、“技术短板”、“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治理环境效率起到了坚实的保障。缺乏制度条件约束是造成农村治理PPP项目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三、案例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是PPP项目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甚至破除市场化、政策化及社区自治化的治理失灵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泛推行的基本意义;二是PPP模式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现实困境,无法短时间内直观地改善城乡环境服务均等化状况。
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着重改进在风险管控、绩效考评及契约履行等方面能力,建设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二是构建利益共同体机制,以有效缓解和解决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带来的现实隐患,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确定环境治理优先序和标准,使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
参考文献:
[1]杜焱强、吴娜伟、刘平养、丁丹,:农村环境治理 PPP 模式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a第 11 期
[2]黄季焜、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全国百村的实证分析,管理报.2010:第 11期
[3]徐小荣,孟里中.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囿与治理之道(9).基于湖北省某村的调查分析[J]一社科纵横,2018
[4]李颖明,宋建新,黄宝荣,等.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1).
[5]肖萍,朱国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治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6]哀君刚,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路径陕西户县三村调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第2期
[7]减晓霞、吕建华,国家治理逻辑演变下中国环境管制取向:由“控制”走向“激励’,公共行政评论.2017:第5期。
[8]赵福军、汪海,中国PPP T}-’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