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十七大 和谐社会 思想理论
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一、关于“和谐”的话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大不相同的。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和谐一直是个哲学命题。儒家、道家都有。
关于“和”的论述。较早的记载当属《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在《论语》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著名论断。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提出的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和谐哲学的传承与发展,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全部内容。
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和谐哲学则是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将理性思维用之于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
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
整合社会资源。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社会资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素离不开系统,否则就会失去其性质和功能;系统也离不开要素,否则系统就不成其为系统。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配置起来,从而形成合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复杂矛盾。这包括: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等方面的利害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二者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就是要实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文化结构的和谐以及利益结构和谐。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发展中受益;确立机会平等和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激发社会活力;对一次性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此等等。
以和谐哲学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按照和谐哲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的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是,我们就把握了和谐哲学的精义。
二、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理论创新的深刻内涵
学习党的“十七大”文献,重点应放在对“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在理论创新上的深刻理解方面,理解其内涵,在思想认识上才能有所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历史性课题,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前瞻,既是源于党建实践的思考,又给党建实践以有力的指导,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社会的伟大纲领。
首先,“和谐社会”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性质,即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忠实代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质,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仍然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力量,集合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始终围绕着“变革中国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阐发了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政治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集中指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站在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的前列,与一切旧的封建传统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决裂,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主线,在党的理论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创新突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阶段。这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富裕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反映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利益要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进步完善和定型,指导我国将实现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和新的战略目标的核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谐社会”无疑是将“三大任务(建设的三大基本纲领)”到“三大利益要求(三大目标)”深化为“三大文明建设(三大制度建设)”的理论高度上来了,更显示了“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包含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要求。
第一,“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发展了党的十五大关于“三个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理论。“代表先进生产力”实际上也是对“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提炼、概括和贯通;“代表先进文化”实际上是对“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化;而“代表人民利益”实际上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以及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延伸,因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第二,“和谐社会”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三个文明”的要求。十五大关于“三个建设”提法,在十七大明确为建设“三个文明”,而“和谐社会”则从内涵上明晰并深化这一命题,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因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所以“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强调了“三个先进”,即先进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也就是“三个文明”。
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报告文献通篇蕴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从总结“过去五年和十三年成就”到论证宝贵经验,从全面阐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具体的“三大建设”、“三大体制”改革表述,无一不透析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贯彻落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投身于“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有了“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先导,就应该致力于“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始终做到‘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实践中必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遵循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努力实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新世纪教育发展要坚定不移地遵循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同志“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关键词】十七大 和谐社会 思想理论
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社会的他律和每个人的自律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一、关于“和谐”的话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大不相同的。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理解和谐,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从更深的层次看,和谐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关于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它着眼于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抽象出和谐的本质属性,并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理性概括,主要包括和谐观念与和谐思维。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和谐,注重的是结果,主要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和谐,更注重过程,主要回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不仅注重结果,同时也注重过程;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更要积极探索“怎么建”,以“怎么建”的经验积累深化对“什么是”的认识,逐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之路。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和谐一直是个哲学命题。儒家、道家都有。
关于“和”的论述。较早的记载当属《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在《论语》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著名论断。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精髓所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党提出的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和谐哲学的传承与发展,而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关注的全部内容。
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和谐哲学的具体体现,那么,和谐哲学则是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将理性思维用之于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以和谐的观念、和谐的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这样,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才能更加明确,思路才能更加开阔,方法才能更加科学,行为才能更加自觉。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审视,和谐哲学是一个由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内涵非常丰富。
比较重要的观点与方法包括: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协调均衡的观点与方法,动态过程的观点与方法等。从实践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实际工作和总体思路,都是对这些观点与方法的实际运用。
整合社会资源。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社会资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要素离不开系统,否则就会失去其性质和功能;系统也离不开要素,否则系统就不成其为系统。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配置起来,从而形成合力,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复杂矛盾。这包括: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等方面的利害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二者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就是要实现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文化结构的和谐以及利益结构和谐。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从发展中受益;确立机会平等和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激发社会活力;对一次性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此等等。
以和谐哲学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按照和谐哲学的主要观点与方法的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是,我们就把握了和谐哲学的精义。
二、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理论创新的深刻内涵
学习党的“十七大”文献,重点应放在对“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在理论创新上的深刻理解方面,理解其内涵,在思想认识上才能有所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历史性课题,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前瞻,既是源于党建实践的思考,又给党建实践以有力的指导,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社会的伟大纲领。
首先,“和谐社会”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性质,即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忠实代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本质,工人阶级(包括知识分子)仍然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力量,集合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始终围绕着“变革中国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阐发了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政治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集中指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站在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的前列,与一切旧的封建传统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决裂,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思想主线,在党的理论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创新突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发展阶段。这是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富裕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反映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利益要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进步完善和定型,指导我国将实现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和新的战略目标的核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谐社会”无疑是将“三大任务(建设的三大基本纲领)”到“三大利益要求(三大目标)”深化为“三大文明建设(三大制度建设)”的理论高度上来了,更显示了“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包含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要求。
第一,“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发展了党的十五大关于“三个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全面发展思想理论。“代表先进生产力”实际上也是对“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提炼、概括和贯通;“代表先进文化”实际上是对“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化;而“代表人民利益”实际上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以及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延伸,因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执政为民”。
第二,“和谐社会”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三个文明”的要求。十五大关于“三个建设”提法,在十七大明确为建设“三个文明”,而“和谐社会”则从内涵上明晰并深化这一命题,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因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所以“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强调了“三个先进”,即先进的经济,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也就是“三个文明”。
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报告文献通篇蕴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从总结“过去五年和十三年成就”到论证宝贵经验,从全面阐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具体的“三大建设”、“三大体制”改革表述,无一不透析出“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贯彻落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投身于“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有了“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先导,就应该致力于“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始终做到‘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源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实践中必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遵循十七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努力实践“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新世纪教育发展要坚定不移地遵循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同志“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力、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