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对于环境有着重要的依赖性,因此对于环境的保护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不足和缺陷,本文将主要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为主要立足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做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环境监测质量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也是科学管理监测站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大家都知道,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它也是保护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分析是监测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产品,也是环境问题分析的重要前提。监测数据的获取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与此同时,还要把监测监督与考核的机制建立起来,把质量管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把质量巡查的工作开展起来。所以,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每一级的环保部门也要关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把全过程质量保证重视起来,从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并且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意识淡薄
部分基层站不注重抓质量管理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难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和完善。
2、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由于基层站工作环境的落后、地方经济不发达,无法吸引相关专业高学历的人才。而现有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底子薄弱,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已经跟不上正在不断提高的环境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的人员存在严重不足,质量监测人员和技术负责人员往往由行政领导兼职,这又难以适应监测质量的发展需要。
3、技术落后,影响监测效果
一是从很多基层监测站来看,监测技术与现代环境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一般只能进行几项常规监测,也只能分析主要的指标,无法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二是只注重指标监测与控制,而轻视非指标方面的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很多监测站难以开展现场监测。
4、监测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还不健全,还没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有多方问题存在,如:不少重点水域的水质监测、交通、渔业等组织监管单位的监管网络,拓扑结构职能发挥常常重叠监测;各组织部门、单位的监测站虽然能够获取相关监测数据,但由于监测网络建立的并不完善,也无法实现进一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监管执行及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创新环境监测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内审工作和管理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落实改进措施、补充预防措施。持续深入地学习、宣贯,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知识,通过体系的运行监督机制督促体系文件的执行,全面提升监测站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开展精密度偏性试验、样品测定准确度评价、加标回收试验等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完善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各地环保局、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配置相应数量的质量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定量考核、全程序同步监测、质量巡查、多部门会商等制度。形成科学而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比如密码样、平行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等。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其进行科学的分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制度管人”的原则,并采取行之有效地质量管理措施来保障各种管理制度的实行。
2、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具体的分析监测技术,熟悉各种标准和规范,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及时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不断探索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质量管理人员大部分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质量管理的观念陈旧,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3、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科学先进的监测技術是做好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竭力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要不断增加监测投入,努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要尽量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努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可能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再度升腾。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借助GPS、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建设环保专用平台,方便执法人员在相应位置登录环保监控指挥中心系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工作效率。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首先,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统计,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先从监测分析方法的适应范围着手,结合实际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多方面权衡利弊,最后选出合适的监测分析仪器、方法。还要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直接采集监测或分析仪器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和统计,减少数据在采集、传输和计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减少重复繁冗的数据计算工作。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实现不同组合的查询,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和综合分析,使繁冗的数据汇总统计工作得到了解放。此外,实验室分析阶段可以作为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的一个保障,能将分析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结果准确、有效。
5、强化仪器设备管理
科技的进步,使监测设备越来越先进,仪器的灵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也依赖于监测仪器的状况。因此要将仪器设备管理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室应当配备实施监测项目所需要的所有仪器设备,以确保达到监测工作的规定要求。每台仪器还必须分别建立档案,并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及管理工作。凡国家强制检定的,或者需要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均应贴上统一的格式标志,也就是合格、准用或停用。各类标志的内容主要是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结论和下次检定日期等内容。仪器的配置,除了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外,为随时保持仪器的准确性,也应配置相应的校准仪器,如噪声分析仪应配置声级校准器,仪器进行自检自校,并且要有相应的记录。要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记录。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标准,执行统一的工作标准,强化各部门之间环境监测的质量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整体的环境监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中国环境管理。2012,(4):26-27.
[2]陈丽华.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综合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3]张胜祥.对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环境监测质量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也是科学管理监测站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大家都知道,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它也是保护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方法。环境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息的分析是监测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产品,也是环境问题分析的重要前提。监测数据的获取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与此同时,还要把监测监督与考核的机制建立起来,把质量管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把质量巡查的工作开展起来。所以,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每一级的环保部门也要关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把全过程质量保证重视起来,从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并且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质量意识淡薄
部分基层站不注重抓质量管理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难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和完善。
2、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由于基层站工作环境的落后、地方经济不发达,无法吸引相关专业高学历的人才。而现有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底子薄弱,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已经跟不上正在不断提高的环境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的人员存在严重不足,质量监测人员和技术负责人员往往由行政领导兼职,这又难以适应监测质量的发展需要。
3、技术落后,影响监测效果
一是从很多基层监测站来看,监测技术与现代环境情况的变化不相适应。一般只能进行几项常规监测,也只能分析主要的指标,无法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分析。质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控制手段单一。二是只注重指标监测与控制,而轻视非指标方面的监测,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很多监测站难以开展现场监测。
4、监测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网络还不健全,还没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有多方问题存在,如:不少重点水域的水质监测、交通、渔业等组织监管单位的监管网络,拓扑结构职能发挥常常重叠监测;各组织部门、单位的监测站虽然能够获取相关监测数据,但由于监测网络建立的并不完善,也无法实现进一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监管执行及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
1、创新环境监测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内审工作和管理评审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落实改进措施、补充预防措施。持续深入地学习、宣贯,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知识,通过体系的运行监督机制督促体系文件的执行,全面提升监测站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开展精密度偏性试验、样品测定准确度评价、加标回收试验等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完善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各地环保局、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配置相应数量的质量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定量考核、全程序同步监测、质量巡查、多部门会商等制度。形成科学而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比如密码样、平行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等。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其进行科学的分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制度管人”的原则,并采取行之有效地质量管理措施来保障各种管理制度的实行。
2、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环境监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具体的分析监测技术,熟悉各种标准和规范,掌握一些管理学、心理学知识,还要及时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不断探索解决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质量管理人员大部分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质量管理的观念陈旧,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3、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科学先进的监测技術是做好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竭力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要不断增加监测投入,努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要尽量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努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可能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再度升腾。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借助GPS、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时监控;可以建设环保专用平台,方便执法人员在相应位置登录环保监控指挥中心系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工作效率。
4、依靠信息科技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首先,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统计,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先从监测分析方法的适应范围着手,结合实际条件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多方面权衡利弊,最后选出合适的监测分析仪器、方法。还要建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直接采集监测或分析仪器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自动汇总和统计,减少数据在采集、传输和计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减少重复繁冗的数据计算工作。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实现不同组合的查询,有效提高数据的利用和综合分析,使繁冗的数据汇总统计工作得到了解放。此外,实验室分析阶段可以作为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的一个保障,能将分析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结果准确、有效。
5、强化仪器设备管理
科技的进步,使监测设备越来越先进,仪器的灵敏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也依赖于监测仪器的状况。因此要将仪器设备管理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室应当配备实施监测项目所需要的所有仪器设备,以确保达到监测工作的规定要求。每台仪器还必须分别建立档案,并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及管理工作。凡国家强制检定的,或者需要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均应贴上统一的格式标志,也就是合格、准用或停用。各类标志的内容主要是仪器编号、检定日期、检定结论和下次检定日期等内容。仪器的配置,除了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外,为随时保持仪器的准确性,也应配置相应的校准仪器,如噪声分析仪应配置声级校准器,仪器进行自检自校,并且要有相应的记录。要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和使用记录。
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标准,执行统一的工作标准,强化各部门之间环境监测的质量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整体的环境监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张继泽,沈柏.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中国环境管理。2012,(4):26-27.
[2]陈丽华.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综合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3]张胜祥.对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