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節奏也逐渐加快,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逐渐成长,渴望独立,但是也由于他们的身心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少,无法独立。初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出现比较多的群体。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初中生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本文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71-01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还不高,很容易受到学习、朋友、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影响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人格出现缺陷。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行为异常。
从小学进入初中,环境改变了,课程增多了,学生的角色没有及时转换到位,致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而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厌倦学习等。
(二)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在学习上表现出缺乏坚持的意志和毅力,不会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只要遇上一点挫折,心理堤防就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失望感随之产生,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
(三)自卑心理严重。
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智力等偏低的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最容易成为学校的“问题生”。这种长期被自卑情绪困扰的学生,不仅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还给自己的行为设置了消极的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于严格或缺少家庭温暖,学校的教育不当等。
(四)学习情绪不稳定。
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特别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谈学习成绩;情绪易波动,不易与老师、同学们和谐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烦恼等不愿向同学、老师、家长倾诉,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二)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三、家庭注重引导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是初中生必须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受家长控制,又接受家长保护,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发展。因此,当初中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负起责任,起到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作用。作为成年人,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平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成长的特点,总结处理心理问题的经验,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家长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通过共同参与各种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加强心理指导,通过潜移默化的言语交流和行为示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思想和远大的理想。
四、学校注重指导
中学是受社会委托,对初中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内多方力量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每名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督促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在日常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主动关心学生的各种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71-01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还不高,很容易受到学习、朋友、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影响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人格出现缺陷。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行为异常。
从小学进入初中,环境改变了,课程增多了,学生的角色没有及时转换到位,致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而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厌倦学习等。
(二)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当。
在学习上表现出缺乏坚持的意志和毅力,不会也不愿和同学、老师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只要遇上一点挫折,心理堤防就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失望感随之产生,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
(三)自卑心理严重。
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智力等偏低的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最容易成为学校的“问题生”。这种长期被自卑情绪困扰的学生,不仅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还给自己的行为设置了消极的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管教过于严格或缺少家庭温暖,学校的教育不当等。
(四)学习情绪不稳定。
学生主要表现在学习劲头时高时低,特别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谈学习成绩;情绪易波动,不易与老师、同学们和谐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烦恼等不愿向同学、老师、家长倾诉,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二)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三、家庭注重引导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是初中生必须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受家长控制,又接受家长保护,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发展。因此,当初中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负起责任,起到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作用。作为成年人,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平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成长的特点,总结处理心理问题的经验,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家长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通过共同参与各种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加强心理指导,通过潜移默化的言语交流和行为示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思想和远大的理想。
四、学校注重指导
中学是受社会委托,对初中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内多方力量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每名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督促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在日常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主动关心学生的各种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