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四月芳菲尽,名师荟萃西湖边。今年5月5日,广州“百千万名师工程”第二批学员齐聚杭州,有幸聆听了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还欣赏了八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这些特级教师既有来自上海、北京一线城市的名师,也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经济发达地区的名师。通过与十位特级教师零距离接触,通过与名师的面对面对话,我们对名师之路有了全新的认识。探寻名师路线图我们不难发现:名师之路既需要教育的激情、教育的情怀与智慧,也需要教育的环境和机遇。名师成长的路线图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名师之路需要激情
我们从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王莺身上感受到这种教育的激情,她的讲座《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从她的成长经历中,从她对教育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激情,看到的是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无心当领导,热衷教科研,从教育中不断汲取正能量,获取对教育的激情。用不断地求知、求索让教育常教常新。讲座现场王老师放弃坐在主席台上,而是走下讲坛和来自广州的“百千万名师工程”学员面对面进行对话。晚上18∶30~20∶30整整两个小时,学员们坐两个小时已是疲惫不堪,而站着讲座两个小时的王老师依然精神抖擞。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激情。
她的屐履点点无时无刻不在打动听者的心:用每天一篇日记走进每一个学生;用照搬“经典”不断丰厚自己;用亲近“名师”不断学习;用直面“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特色”,最终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特级教师、名师、教育专家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王老师介绍她刚参加工作接的是一个“特殊班级”,省领导的孩子,知名专家的孩子,大款的孩子可谓比比皆是;怀疑的目光,挑剔的眼神,鄙视的行动没有让她退缩。从写信开始,从走进孩子开始,从学习开始,从反思开始。只要能坚持,只要有开始,只要肯钻研,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没有越不过的高山。
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成功给了有教育激情的王老师。她用教育的激情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教育拥有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就拥有了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浙江省特级教师茹茉莉在教授《克里克塔绘本阅读》时这种激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的激情传导给学生,课堂充满了活力、灵动。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茹老师投入课堂的激情,让“克里克塔”这条蛇华丽转身,感召着学生的求知欲。在一个法国小镇,优雅的波特太太收到儿子寄来的礼物居然是一条蛇……在猜猜讲讲中,在茹老师的激情配乐诵读中,孩子们感受到蛇的幸福,这种情感不断滋长。随着小偷的出现故事峰回路转,但接下来的故事需要孩子们去激情演绎。情绪的感染,有时不需要语言,故事的续写,有时无需教师的赘述,就在讲讲画画中,克里克塔给孩子们带来无限遐想,无限乐趣。
教育因生命而美丽,而课堂因激情而精彩!这是名师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也是他们用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育激情。
二、名师之路需要情怀
第一个给学员们讲课的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赵群筠。赵老师的淡定、从容、知性、智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员。赵老师身上对教育的情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她的讲座《做一个从容智慧的老师》娓娓道来,波澜不惊。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小学校长、拱墅区教研室主任,拱墅区教科所主任、特级教师多重身份同时呈现需要的不仅是智慧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情怀。如此多重身份,如此纷繁的工作,赵老师仍然从容淡定,胜似闲庭信步。没有抱怨工作,只有享受教育;没有被事务缠身,只见教师的从容智慧。
赵老师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在每一个节点的鼓励、引导让她感受到教师的荣耀与责任,赵老师一个小时候上山的故事让听者听出了教育的真谛。赵老师每一个假期都要和哥哥两人一同去山上外婆家,由于路途遥远,上山辛苦,加上行程单调,对于孩子来说毫无兴趣可言,但是赵老师的父亲把单调的行程变成了愉快的旅行:走了一段时间可以吃糖,走累了就休息,中午吃饭前赶到即可。在嬉闹之间,在甜蜜的行程中,在目标之下,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教育不累,教育很甜,教育很轻松,因为教育有了情怀。
来自广东的特级教师李彩芳一曲粤语歌《念亲恩》用爱的情怀感染学生,用教育的情怀诠释杏林子关于《生命 生命》的体悟。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停留在字词句的学习,不纠结于文本的理解,她将课堂升华为对“生命”的情感体验。这种人文情怀,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情怀。
南京市特级教师林春曹的习作课《鼓掌小游戏》让30秒的鼓掌游戏揭开生活的奥秘。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尝试、谈感受,环节不多情深意浓。正如林老师所言:“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和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人生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育思想坐标中。”这就是林春曹老师的教育情怀。
三、名师之路需要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这种智慧当然有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与养成。
十位特级教师可谓人人都是知识渊博,个个都是多才多艺。他们对教材的解读,他们驾驭课堂的智慧让观课者赞叹不已。异地上课,课前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就能如故友重逢般的契合,这就是沟通的智慧,这就是快速阅读学生的智慧。这种智慧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教育经验的积累。
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景洪春课前通过一个“说词语、做动作”的小游戏让陌生的孩子们知道了课堂上有时需要静思默想,有时需要议论纷纷,有时需要抓耳挠腮。一个小细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规范了课堂秩序,为后一步的师生互动提供支撑。她讲的《火烧云》将一节语文阅读课演绎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过程,变成了孩子们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孩子们读写练习的过程。先概括地写后具体地写这种写作方法就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所掌握。这就是教师教学的智慧。 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王文丽一首《月之故乡》诗歌拨动了所有听众的心弦,诗歌的作者,诗歌的背景,诗歌的生成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所有听课的老师、学生面前,不着痕迹。来自湖北的诗人彭邦祯的一生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战乱、颠沛流离、客居异乡,老死美国,思乡之情可谓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曲《月之故乡》读出的是乡愁,是无奈,是惋惜……王老师的语言感染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调控课堂的能力让听者叹服。这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智慧。
四、名师之路需要环境
名师的成长与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一方面是指名师成长的社会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名师成长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教研、科研、学术的良好氛围,对名师的成长关系极大。江苏、浙江、上海名师辈出是有大环境作支撑的。
听了特级教师王莺的报告,我们了解她成长的环境。一个产生了10个特级教师的学校,一个注重传帮带的学校,一个敢于让年轻人挑重担的学校,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让王莺老师快速成长,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成长为特级教师。这当中有王莺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当然谁也无法否认环境起到了化蛹成蝶的催化功能。
宁波市特级教师张敏华作为“浙派名师实践导师”专注于小学低中年段语文教学研究,这是一个一枝独秀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她创造了一个新环境,新路径,她成功了。她用“活泼、扎实、灵动”的教学风格诠释了小学低年段孩子们的需求。环境竞争激烈,勇争上游是好环境;环境竞争不激烈,另辟蹊径也是好环境,关键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魏书生语)其实,好的环境和差的环境都能培养出名师。我们要走自主成长之路,毕竟,一切支持和帮助都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就算路再长一点,时间再久一点,过程再曲折一点……
五、名师之路需要机遇
做一个好教师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成为名师有时需要那么一点机遇,虽然机遇只是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赵群筠老师从做科研,做课题实验起步有教师父亲的熏陶,有特级教师同事的指引,有年轻人求知若渴的精神让她快速成长。在她所在的语文教研组里就产生了三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是环境,也是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错过了。
王莺老师告诉我们:她刚出校门就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的班,挑战与机遇并存,辛劳与荣誉并存。有智慧的人,有准备的人,就能迎难而上,成就自己,也成就教育的理想。接这个班王莺老师每天都给孩子写日记,面对学生的不接纳,用爱心和智慧化解。王莺老师把握了机遇,成就了自己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之路。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就是在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举成名,虞老师的“用心成长,享受课堂”让我们认识到机遇总会青睐有心人。这次他带来了略读课文《牛郎织女》,让人耳目一新。从梳理情节,到聚焦精彩,到布置任务,激活探究,环环相扣,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备课的独具匠心。
杭州市特级教师许小慧就凭借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全国电教课评选一等奖、全国教师范文写作一等奖成就了自己。这次她带来了经典名著片断《草船借箭》,分析得丝丝入扣,在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物角色体悟中;在小标题的设置中;在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引导课外阅读中,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基本功,体会到如果机遇不青睐这样的人,还会青睐什么人呢?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乃成灵光”,几天的头脑风暴似的学习,让我们领略了十位特级教师的风采。他们有的年少成为新秀、名师,有的中年成为特级、专家;他们对教育的情怀依旧,他们的教育激情不灭,他们的教育智慧,他们面对各种环境与机遇的历程都在启迪着我们,让我们对名师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探寻名师路线图的过程中,我们追寻着教育的理想,我们簇拥在名师的身旁,我们拥抱智慧的芬芳……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
责任编辑 萧 田
一、名师之路需要激情
我们从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王莺身上感受到这种教育的激情,她的讲座《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从她的成长经历中,从她对教育的追求中,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激情,看到的是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无心当领导,热衷教科研,从教育中不断汲取正能量,获取对教育的激情。用不断地求知、求索让教育常教常新。讲座现场王老师放弃坐在主席台上,而是走下讲坛和来自广州的“百千万名师工程”学员面对面进行对话。晚上18∶30~20∶30整整两个小时,学员们坐两个小时已是疲惫不堪,而站着讲座两个小时的王老师依然精神抖擞。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激情。
她的屐履点点无时无刻不在打动听者的心:用每天一篇日记走进每一个学生;用照搬“经典”不断丰厚自己;用亲近“名师”不断学习;用直面“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特色”,最终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
特级教师、名师、教育专家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王老师介绍她刚参加工作接的是一个“特殊班级”,省领导的孩子,知名专家的孩子,大款的孩子可谓比比皆是;怀疑的目光,挑剔的眼神,鄙视的行动没有让她退缩。从写信开始,从走进孩子开始,从学习开始,从反思开始。只要能坚持,只要有开始,只要肯钻研,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没有越不过的高山。
机遇给了有准备的人,成功给了有教育激情的王老师。她用教育的激情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教育拥有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就拥有了激情。“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浙江省特级教师茹茉莉在教授《克里克塔绘本阅读》时这种激情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的激情传导给学生,课堂充满了活力、灵动。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茹老师投入课堂的激情,让“克里克塔”这条蛇华丽转身,感召着学生的求知欲。在一个法国小镇,优雅的波特太太收到儿子寄来的礼物居然是一条蛇……在猜猜讲讲中,在茹老师的激情配乐诵读中,孩子们感受到蛇的幸福,这种情感不断滋长。随着小偷的出现故事峰回路转,但接下来的故事需要孩子们去激情演绎。情绪的感染,有时不需要语言,故事的续写,有时无需教师的赘述,就在讲讲画画中,克里克塔给孩子们带来无限遐想,无限乐趣。
教育因生命而美丽,而课堂因激情而精彩!这是名师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也是他们用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教育激情。
二、名师之路需要情怀
第一个给学员们讲课的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赵群筠。赵老师的淡定、从容、知性、智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员。赵老师身上对教育的情怀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她的讲座《做一个从容智慧的老师》娓娓道来,波澜不惊。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小学校长、拱墅区教研室主任,拱墅区教科所主任、特级教师多重身份同时呈现需要的不仅是智慧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情怀。如此多重身份,如此纷繁的工作,赵老师仍然从容淡定,胜似闲庭信步。没有抱怨工作,只有享受教育;没有被事务缠身,只见教师的从容智慧。
赵老师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在每一个节点的鼓励、引导让她感受到教师的荣耀与责任,赵老师一个小时候上山的故事让听者听出了教育的真谛。赵老师每一个假期都要和哥哥两人一同去山上外婆家,由于路途遥远,上山辛苦,加上行程单调,对于孩子来说毫无兴趣可言,但是赵老师的父亲把单调的行程变成了愉快的旅行:走了一段时间可以吃糖,走累了就休息,中午吃饭前赶到即可。在嬉闹之间,在甜蜜的行程中,在目标之下,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教育不累,教育很甜,教育很轻松,因为教育有了情怀。
来自广东的特级教师李彩芳一曲粤语歌《念亲恩》用爱的情怀感染学生,用教育的情怀诠释杏林子关于《生命 生命》的体悟。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停留在字词句的学习,不纠结于文本的理解,她将课堂升华为对“生命”的情感体验。这种人文情怀,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情怀。
南京市特级教师林春曹的习作课《鼓掌小游戏》让30秒的鼓掌游戏揭开生活的奥秘。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尝试、谈感受,环节不多情深意浓。正如林老师所言:“每颗星都有固定的意向和轨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想坐标。教师的人生轨迹,应行进在自己的教育思想坐标中。”这就是林春曹老师的教育情怀。
三、名师之路需要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这种智慧当然有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与养成。
十位特级教师可谓人人都是知识渊博,个个都是多才多艺。他们对教材的解读,他们驾驭课堂的智慧让观课者赞叹不已。异地上课,课前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就能如故友重逢般的契合,这就是沟通的智慧,这就是快速阅读学生的智慧。这种智慧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教育经验的积累。
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景洪春课前通过一个“说词语、做动作”的小游戏让陌生的孩子们知道了课堂上有时需要静思默想,有时需要议论纷纷,有时需要抓耳挠腮。一个小细节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规范了课堂秩序,为后一步的师生互动提供支撑。她讲的《火烧云》将一节语文阅读课演绎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过程,变成了孩子们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孩子们读写练习的过程。先概括地写后具体地写这种写作方法就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所掌握。这就是教师教学的智慧。 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王文丽一首《月之故乡》诗歌拨动了所有听众的心弦,诗歌的作者,诗歌的背景,诗歌的生成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所有听课的老师、学生面前,不着痕迹。来自湖北的诗人彭邦祯的一生就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战乱、颠沛流离、客居异乡,老死美国,思乡之情可谓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曲《月之故乡》读出的是乡愁,是无奈,是惋惜……王老师的语言感染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调控课堂的能力让听者叹服。这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智慧。
四、名师之路需要环境
名师的成长与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一方面是指名师成长的社会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名师成长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教研、科研、学术的良好氛围,对名师的成长关系极大。江苏、浙江、上海名师辈出是有大环境作支撑的。
听了特级教师王莺的报告,我们了解她成长的环境。一个产生了10个特级教师的学校,一个注重传帮带的学校,一个敢于让年轻人挑重担的学校,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让王莺老师快速成长,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成长为特级教师。这当中有王莺老师的努力与付出,当然谁也无法否认环境起到了化蛹成蝶的催化功能。
宁波市特级教师张敏华作为“浙派名师实践导师”专注于小学低中年段语文教学研究,这是一个一枝独秀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她创造了一个新环境,新路径,她成功了。她用“活泼、扎实、灵动”的教学风格诠释了小学低年段孩子们的需求。环境竞争激烈,勇争上游是好环境;环境竞争不激烈,另辟蹊径也是好环境,关键是我们的态度。
我们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魏书生语)其实,好的环境和差的环境都能培养出名师。我们要走自主成长之路,毕竟,一切支持和帮助都代替不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就算路再长一点,时间再久一点,过程再曲折一点……
五、名师之路需要机遇
做一个好教师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成为名师有时需要那么一点机遇,虽然机遇只是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赵群筠老师从做科研,做课题实验起步有教师父亲的熏陶,有特级教师同事的指引,有年轻人求知若渴的精神让她快速成长。在她所在的语文教研组里就产生了三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是环境,也是机遇;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错过了。
王莺老师告诉我们:她刚出校门就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的班,挑战与机遇并存,辛劳与荣誉并存。有智慧的人,有准备的人,就能迎难而上,成就自己,也成就教育的理想。接这个班王莺老师每天都给孩子写日记,面对学生的不接纳,用爱心和智慧化解。王莺老师把握了机遇,成就了自己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之路。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就是在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举成名,虞老师的“用心成长,享受课堂”让我们认识到机遇总会青睐有心人。这次他带来了略读课文《牛郎织女》,让人耳目一新。从梳理情节,到聚焦精彩,到布置任务,激活探究,环环相扣,可以看出教师课前备课的独具匠心。
杭州市特级教师许小慧就凭借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全国电教课评选一等奖、全国教师范文写作一等奖成就了自己。这次她带来了经典名著片断《草船借箭》,分析得丝丝入扣,在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物角色体悟中;在小标题的设置中;在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引导课外阅读中,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基本功,体会到如果机遇不青睐这样的人,还会青睐什么人呢?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乃成灵光”,几天的头脑风暴似的学习,让我们领略了十位特级教师的风采。他们有的年少成为新秀、名师,有的中年成为特级、专家;他们对教育的情怀依旧,他们的教育激情不灭,他们的教育智慧,他们面对各种环境与机遇的历程都在启迪着我们,让我们对名师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探寻名师路线图的过程中,我们追寻着教育的理想,我们簇拥在名师的身旁,我们拥抱智慧的芬芳……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