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从创新意识抓起。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自然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尊重信任学生,精心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式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偷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培育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年龄小,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时,我们既注意为他们提供数学模型,创设问题情境,又注意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让他们尝试对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加以评价。
2.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尽管学生的观察还不是具体有序的,但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3让学生尝试评价不同的思维活动。所谓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别人或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结论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借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在教完“乘法口诀”后,设计这样一道题:“4+5+4+5+4+5+4+5+4=?比一比,看谁先算出来。”
生1:“老师,这道题里有4个5和5个4相加,可以这样算:4×5+5×4=40”。
生2:老师,我认为他的算式还不是最简单的,因为4个5和5个4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列式为4×5×2或5×4×2。
生3:老师,我直接写算式4x10=40,我把5都看成4,然后每个5都多1,就又多了一个4,所以4×10=40。
生4:按生3的想法,我认为也可以把算式直接写成5×8=40比较简便。
由此看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学生在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育创新意识
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需要,从而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培育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方法和策略多样化的开放思维。除了发散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练习形式外,还需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特性,寻求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策略意识。
5培养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培育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提
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学科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而忽视个性的培养,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因而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状态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在学习活动中敢想、敢说。扮演一个相对活跃而独立的重要角色。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吸纳别人的长处,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逐步形成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6精选思维材料,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7倡导协作学习,培育创新意识
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上还是淡薄。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已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针对数字问题,同学们之间既要各抒已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在协作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话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9设计开放性练习,培育创新意识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开放性习题教学有利学生形成合理认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为主线,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式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偷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培育创新意识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年龄小,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时,我们既注意为他们提供数学模型,创设问题情境,又注意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让他们尝试对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加以评价。
2.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往往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尽管学生的观察还不是具体有序的,但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探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3让学生尝试评价不同的思维活动。所谓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别人或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结论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借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在教完“乘法口诀”后,设计这样一道题:“4+5+4+5+4+5+4+5+4=?比一比,看谁先算出来。”
生1:“老师,这道题里有4个5和5个4相加,可以这样算:4×5+5×4=40”。
生2:老师,我认为他的算式还不是最简单的,因为4个5和5个4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列式为4×5×2或5×4×2。
生3:老师,我直接写算式4x10=40,我把5都看成4,然后每个5都多1,就又多了一个4,所以4×10=40。
生4:按生3的想法,我认为也可以把算式直接写成5×8=40比较简便。
由此看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学生在探索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育创新意识
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需要,从而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训练发散思维,培育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方法和策略多样化的开放思维。除了发散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练习形式外,还需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特性,寻求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策略意识。
5培养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培育创新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提
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学科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而忽视个性的培养,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因而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状态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在学习活动中敢想、敢说。扮演一个相对活跃而独立的重要角色。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势,吸纳别人的长处,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逐步形成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
6精选思维材料,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7倡导协作学习,培育创新意识
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上还是淡薄。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已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上,针对数字问题,同学们之间既要各抒已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在协作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创新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可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话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9设计开放性练习,培育创新意识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开放性习题教学有利学生形成合理认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总之,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为主线,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