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喈喈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its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彩娥,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湖》《唐山文学》《千高原》《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黄河口文学》等。
  一
  母亲拉着风箱,在灶上烧煮食物。火光明明灭灭,映红了她的脸。金黄的麦秸草散乱地堆在她的身边,“芦花”“鼓鼓头”“大花”“二翎”“黑妹”,不知什么时候溜了进来,“咕咕咕”叫着,飞脚刨草,颈子一伸一缩啄食。“食不饱的东西!”母亲笑骂,一边抄起火棍哄赶。鸡们跳脚扑翅飞过高高的门槛,“咯咯咯咕咕咕”,抱怨个没完。猪把大嘴巴子隔圈门石上,“哼哼哼”,“哼哼哼”,一副幸灾乐祸状。此时阳光净亮,毛茸茸的梧桐叶在檐顶上飒飒响。
  每天,母亲都要给鸡加喂一回粮食催蛋。她端上葫蘆瓢站屋门口,“喽喽喽”一唤,鸡们就撒着欢儿飞奔过来。母亲抓些成色不济的玉米粒、麦粒,往院里扬。鸡们低首移步,飞速啄食玉米粒,咕咕咕地满足地叫着。母亲微笑地看上一会儿,像独拥天下的王。
  暮春和夏天,下地间隙,母亲经常坐在老梧桐树下缝补、绣花。毛茸茸的宽大叶片翻卷着阳光,紫粉的桐花香暗暗浮动。鸡们安详地捡食草籽,啄食瓦盆里的麸皮拌菜。懒得动的根下捡一片好的阳光地儿,嘴巴倒插在翅膀里打盹。也有坐到泥土里扑棱扑棱洗澡的,完了不停地啄毛梳羽,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舒舒服服。静坐的母亲,因主人在身边而怡然安然的鸡,是我以为的“鸡鸣喈喈”里的时光静好。
  二
  那时候,正经的庄户人家,都要养一群鸡。就着墙角,两层的三层的细柴棍鸡埘,是院子里与猪圈并重的构件。光景好的人家,有修得讲究的猪圈,猪棚旁侧,必留一方形的矩形的坑洞,外缘用水泥抹得平平整整,里面用一层木棍等距隔成双层,上层住鸡,下层积鸡粪。
  黄昏时分的鸡埘是院中一景。太阳西沉,阳光像花瓣慢慢收拢,只有高高的老梧桐梢头,还挂着几抹散淡的阳光。鸡们“咯咯咯”,“咕咕咕”,陆陆续续走回鸡埘,我们叫做“鸡上架”。上架的鸡颇有些气度,踱步、低头、垂尾,站舍门横木上,并脚一跳,才算完成了上架仪式。也有不安分的,不甘心走进黑夜里,总要闹腾上一回,像“芦花”“鼓鼓头”,许是仗着能生连蛋吧,它们跳到鸡埘顶上,“咯咯咯咯”叫着,啄羽扑翅,鸡们跟着“咯咯咕咕”乱成一团。母亲跑出来,不由分说拎起它们的双翅,把它们塞进鸡埘,关上栅门。鸡们骚动一阵终于安静下来,暮色墨点一样散开。炊烟袅袅升起来,老屋、街巷、村树,都沉入一片安详静谧中。
  记不清是哪一天,偶尔翻开《诗经》,几个闪闪发亮的句子跳入眼帘:“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蓦然看到树头的斜阳,看到蓬头捉鸡的母亲,看到烟气蒸腾的村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
  一天而言,鸡是安宁的起点,也是热闹的开端。每天的忙碌纷乱都是一声鸡鸣拉开大幕的。“喔喔喔——”有一年,我家的“金子”必报早钟第一声。鸡如其名,“金子”遍身披红羽墨翎,颈羽金红蓬松,面赤如醉酒,冠红如火,金脚,加之身形高大,临风一站,锦羽飘动,凛凛八面威风,颇有王范儿。每天,天边亮起第一道曙光,它就扯开嗓门——“喔喔喔!”声音脆亮,尾音悠长,像一把软刀子,把黑夜和白天截然分开。紧接着,四邻的公鸡高声和鸣,全村的鸡鸣声此起彼伏,夜色褪去,太阳在东海里翻腾飞升,霞光满天,光明的一天来到人间。
  母亲第一个起身,打开鸡埘门。鸡们一只接一只跳出来,猪在圈里哼哼。接着是母亲“哗啦哗啦”舀水添锅、“呼嗒呼嗒”拉风箱的声音,“嚓嚓嚓”剁野菜拌鸡食的声音。父亲从屋檐底下摘下担杖,生铁的钩索哗啦啦响,“吱呀呀”,“吱呀呀”,父亲挑起水桶大踏步走过院子,“啪嗒”一声打开大门后上方横木档上的旋转门关。大街上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吱扭吱扭”的声音响成一片,我看到清亮亮的井水从摇摇荡荡的白洋铁皮桶里泼溅出来,放亮的天光在薄薄的水皮上一闪一闪。
  三
  院子里的事情,都由母亲掌管,鸡们自然由母亲统领。“养猪过年,养鸡买盐”,家里的日常花销,多来自几只屁股毛蓬蓬的母鸡,所以母亲最关心鸡屁股。我要学费书本费了,家里有了急事难事了,母亲就盯紧了鸡屁股。早上,鸡们还没有出栅门,她一只只把它们抱出来,手摸进鸡屁股,试试有没有蛋,再轻轻一放手。鸡扑着翅,忿忿叫几声,觅食去了。黯淡的晨光中,母亲愁容满面。
  “个个大,个个大,个个个个大!”母鸡抻颈子挺胸,满院子巡走邀功的时候,母亲最开心。她赶忙伸手往缸里抓把粮,扔给功高盖世的母鸡。母鸡倒不介意伙伴们沾光,大家一起快活地啄食。母亲捡起红脸膛的蛋,摩挲得干干净净,盛到纸坛子里。攒够一把(十个),父亲就好拿到集上卖掉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就有着落了。
  孩子们偶尔吃上蛋,是生了病恹恹地抬不起头的时候。母亲摸过两截砖头,相对摆开,权当个野灶。点起一把干草,铁勺子伸火苗上。勺里的冒油烟了,鸡蛋磕破打进去,铁勺子吱啦吱啦响起来。母亲颠着铁勺子,香味一股一股蹿出来,钻进孩子的鼻孔。孩子就爬起来了,在母亲“不要给哥哥妹妹看到”的叮咛中,狼吞虎咽,吃下这绝世美味,烫和落到铁勺子里的草木灰,全顾不得了。
  铁勺子煎鸡蛋,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因了鸡,母亲跟人结缘,也结怨。
  家养的鸡,都是赊来的。一到柳树飞絮季节,街上就有了“赊小鸡唻——赊小鸡唻——”的吆喝声。娇黄的毛茸茸的小鸡,挨挨挤挤,在箩里跌着撞着,“喈喈喈喈”细声叫着。赊鸡人抓把蒸米粒扬进去,鸡们便拍着小小的翅膀,撅着屁股寻食。主妇们眼明手快,争着把最能抢食、翅膀拍得最欢、鸡冠最小的小鸡捉出来,放进笸箩里。母亲说,能抢的有活力,长了翅膀的长得快,鸡冠小是母鸡的征兆。捉回的小鸡养在鸡笼里,鸡笼放炕头上暖着,水和米不间断伺候着。东方朔《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六畜占罢,七日才占人,鸡娃娃一出生就比人大了几个级别,自然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健康的小鸡存活下来,长成了少年鸡的雏形,鸡笼里盛不下它们的身形和野心了,一揭笼盖,它们就往外跳。母亲把鸡笼抱下炕,歪倒,开盖,小鸡们迟疑片刻,试探着走进广大的世界里去,开始丈量一只鸡的艰难历程。   秋天,赊鸡人来收账了。收账只收活鸡的,公鸡母鸡价格有别,具体数量全凭主人报账。赊鸡人是个独眼的单身汉,骑辆除了铃不响浑身都响的破金鹿自行车,背个打着补丁的帆布包。赶上饭点,母亲定要留住他,手脚麻利地专给他擀一碗地瓜面面条。赊鸡人不肯上炕,嫌自己脏,就地蹲下,在他带来的鸡群得围困中,呼噜呼噜扒面条。一碗面,是他与这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苦力下蛋的鸡养不住,不是得鸡瘟死掉,就是走丢。鸡走丢是常事。“芦花”走丢的时候,母亲心疼得直冒汗,像丢了自家的命根子。她破费了半把蛋,请后街的瞎叔给掐算掐算。瞎人有通天眼,瞎叔算卦灵着呢,村里好几对夫妻,都是他提早算计出来的。四乡八疃的人都信他,他因瞎而有口安逸饭吃,这世间的事谁说得清呢。瞎叔掐指半天,说一句:东北方。又补一句:跟前人。最后叹口气,说,这鸡,找不回了。说着硬把盛蛋瓢原封不动塞回母亲手里。
  母亲脸憋得通红,满肚子的气凝滞在那里。她气咻咻地往家走,一路走一路咬着牙,发着狠:“芦花”你等着,赶晌俺去抱你回来。
  天晌了,母亲顾不上烧锅,笈拉着鞋,小跑着去了屋后胡同头。扒着青叔家大门,她往门缝里瞧了大半天。“‘芦花’……”又半天,她沮丧地转身往回走。
  夜里,母亲翻来覆去睡不着,一个劲儿在心里发着狠:你留俺的“芦花”,等你的鸡来串门子,哼……
  青叔家的大白鸡果然来串门子找食吃了。母亲关严了大门。这一天她心神不定,煮饭糊锅,炒菜没盐。傍黑,她叹口气,打开大门。吃得饱饱的大白鸡摇摇拽拽地蹿了出去……
  四
  我小的时候,就觉得有一首写鸡的诗不寻常。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那时候,我家屋侧大街的对面,新盖了三排大瓦房,大瓦房住进了一群年轻人,他们穿着跟我们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口音的话,却跟社员们一块下地劳作。显然他们不是种田的料,割了手的,肿了膀子的,崴了脚的。
  有个年岁大的叔叔混在里面,说是队长什么的。队长体瘦,面黄,细眼,像棵经霜的草。身体不济的,队里给予特殊照顾,派他去给饲养员大叔帮工。他不嫌牲口棚脏臭,终日笑呵呵的。下工的时候,他偶尔会带回一小把喂牲口的料豆,隔墙喊我去吃。料豆很硬,咬下去咯嘣咯嘣响。队长叔叔看着我直乐。
  有一天,我在课堂上看到了队长叔叔。我们老师生小孩了,队长叔叔主动补了空缺,自然是队长老师了。队长老师管我们很严,鸡叫两遍我们就得端盏煤油灯到校上早课,说是冬天天短,得把时间补起来。早课读书。书上就那么几个大字,读着读着我们就厌了。队长老师就领我们背诗,鹅鹅鹅,千山鸟飞绝,霜叶红于二月花……难的易的,都有。其中有几首拗口的,像天书上的,但“鸡鸣喈喈”我印象极深,它让我想起“金子”闪闪发光的羽毛,想起“芦花”们在静坐的母亲身边踱步觅食的情景,那么美好。
  队长老师还教我们写大字。他蘸水在黑板上写,我们蘸水在石板上写。细小的毛笔,不知他从哪捣鼓来的,白送我们用。
  母亲说队长老师是个大好人,见了他就喊,常来家坐呀!“金子”也怪了,见了队长老师倒不张狂了。“金子”脾气大,逢有人入门,必抖一番威风,头一低,颈一抻,尾一扬,颈毛张起,像火力十足的轰炸机,呼呼冲向敌阵——来我家串门的大妈婶子,都惧了它,干脆隔墙吆喝母亲出去议事。为此母亲没少关它“禁闭”。队长老师进门,它只虚张声势一番,草草收局。队长老师呵呵笑着坐在我家的老梧桐树下,跟母亲拉话。他几次说我是棵好苗子,叫母亲好好供我上学。他的眼睛里亮晶晶的。
  过年的时候,母亲喊队长老师来吃饺子。队长老师带来他新写的大红对联:“衣锦千箱”“细水长流”“肥猪满圈”“鸡祥如意”。都是些小联。“不祥之人不宜写门扇联。”他说。“瞎说,写哪哪好!”他还带来了一份神秘礼物,我们闭了眼,他才肯拿出来。哈哈,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这不是‘金子’吗?”母亲笑着,把“金子”贴在白窗纸上。屋里红彤彤的,喜庆又神气。抽象出来的剪纸鸡,有着鸡家族所有的精神气。
  后来我看到名家关于鸡的画,觉得它们跟队长老师的剪纸有相似的妙处,都能把鸡的精神气抽象出来。黄永玉的《鸡王镇宅》,笔笔是筋骨,道道筋骨都是鸡的王气;齐白石的绒绒鸡质朴谐趣,亲切烟火;张书旂的鸡浓丽秀雅,鸡的俊美华贵尽显;徐悲鸿的鸡高首长尾,更多地呈现出鸡的气节与操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队长老师教给我们的。
  后来读多了书,一些零碎的句子也给我搅在一起。“凤凰鸣高岗,有翼不好飞”(李陵);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山海经》);“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孝子传》);《广雅》言“凤凰五色”,韩婴说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凡此种种。我便看到仙都山了,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木上,“金子”昂首玉立高枝。一会儿日神出巡,金光四射,照耀着大桃木。“金子”引吭报晓,天下大白,凡间熙熙。“金子”的前生,是天鸡?是凤凰?
  肯下蛋的母鸡,能够留存得久些;只会打鸣的公鸡,早早做了刀下鬼。还没到年根,“金子”就给塞进一只草篓里带集上卖掉了。賣给谁了我不知道。英武的神一样的公鸡会给谁吃掉呢?清晨,公鸡们在黑暗中热切呼唤太阳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金子”披一身金子般的阳光站在高山顶上振翅抖羽的形象,它的金毛红羽迎风飞扬。
  “鸡鸣喈喈”的诗我很多年没理解透彻,许是这诗给老师队长带走了吧。不知什么时候,队长叔叔带着那群不一样的哥哥姐姐鸟儿一样飞离了村子。
  每到过年,我便看到队长叔叔写的“鸡祥如意”,那“鸡”字写得像冠羽飞扬的鸡。我看到队长老师粗糙的大手握把剪刀,弯弯绕绕,大红的金鸡把屋子照得亮堂堂。
  五
  现在,种地的少了,粮缸里没有闲置的粮食。翻新的房子嫌脏乱,取缔了鸡埘。再说人人都忙,连孩子都撂给老人看着。村里很少有散养的鸡了,猪啊鸡的,都是大规模集中饲养。鸡鸣声也难得听到了,公鸡来不及学会打鸣就成了人们的盘中餐。各家独门独户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怎么走动了,光景好了,没有了密切联结的需要。
  结了杏子柿子的时候,白发的青婶会来我家坐坐,她掇一只塑料筐,麦黄杏、红柿,冒着尖尖儿。她家的杏树柿树,年年硕果压枝。“瘸技(子)走了,两儿技(子)闯外不着家,俺起(吃)不完技(这)木(么)些果技(子)。”青婶是个半哑子,脑袋也不灵光。但她年年记得来我家送杏子,送柿子。母亲过意不去,拿些稀罕吃食给她放筐里,她临出门,却一定要全倒出来才肯走。“这个人。唉!”母亲叹气。
  我想起那句又远又近的“鸡鸣喈喈”。
  责任编辑    杨   枥
其他文献
张洪贵,1970年生于山东安丘。18岁开始创作,作品见《小说选刊》《时代文学》《延河》《鸭绿江》等报刊。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落花流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离!  离!明天就离,这次谁再不离谁就是鳖孙!  你骂谁鳖孙?  我骂那个每次临阵脱逃的人,说好了去民政局离,我去了两次为啥每次都见不着人?你就是个鳖孙。  亏你还是知识分子家庭,满口脏话。我两次都有手术,下不来台。  你明天是不是还有手术?
期刊
《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之一,自1955年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吸引了大批文学评论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这部作品中,人物以死亡的状态进行正常交往,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活死”世界。本文以作品中的“死亡”为研究主题,从“死亡”叙事在小说中的特色来深入研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探寻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死亡”观念及其艺术表现特征,为解读作品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为魔幻
期刊
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你负伤在抗疫的第一线  在家养伤的日子过得真慢  熬着真难  你说想去看看春天  明鏡般的湖边  柳吐芽鸟欢唱  木兰燃爆春天  坐在湖边的长椅上  尽情拥抱这个春天  孩子绕膝捉迷藏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你拄着双拐眺望的身影让人心疼  我知道你的心还  留在抗疫前线  再美的花儿也无法  将你心里的遗憾填满  责任编辑 谭 滢
期刊
一出手  就是打擊乐  轻重缓急,捶到哪里  哪里就是生活的音符  那些被揍的铁皮  开始放下脸面,一次次  咬紧牙关,弯成理想的弧度  撑起坚定的棱角  我忽然觉得  这些养家糊口的人啊  就像老子打儿子,恨铁不成钢  等揍得,有模有样  才算是一件称心的产品
期刊
城市的夜晚是有味道的。那些味道就来自于霓虹之下、烟火之间。  夜纳溪,夜夜纳溪。当夜色暗淡下来的时候,川南长江边上的小城纳溪,那些味道就从夜色中袅袅升起。小城彰显出几分厚重与浓烈。  永宁河从川滇黔乌蒙大山里九弯十八沱顺风顺水顺着那些深沟高壑茂林修竹之间一路奔流而出,与长江交汇,孕育了纳溪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有“云贵少数民族向朝廷纳贡而出此溪”之说,便得了“纳溪”这个名字。有史记载,纳溪建寨筑城于南
期刊
串门子,在我们当地人的口语里又叫串门,也有的地方称串门儿,最后面一个字是儿化音还是为了凑足音节,不得而知,反正就这么叫了,也没人考究。  串门子这个概念无法定义,说白了,就是有目的或者无意识地到邻居、亲友家去坐坐,随便几个人凑在一块拉呱儿、闲聊,东北人叫“唠嗑”。拉家常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话题,方式简易,时间无限,内容随意,南无天,北无地,想到哪扯到哪,哪说哪了。除非有重要事,那才是真正的主题,
期刊
世界上有种树,叫外婆树。  第一棵外婆树是山茱萸,在我外婆家房后东北角的缓坡上,树龄三十多年了。在故乡,人们把山茱萸叫山萸肉,简称枣儿。  外婆家位于伏牛山腹地,山茱萸是当地盛产的一种药材。外婆挑出四棵山萸肉,分给我们表兄妹几个,让我们自己管理,所得为我们的零花钱。初春的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风,外婆担心我的山茱萸花被风吹落影响秋季收成,就紧赶着催促妗子,让她拿个大床单去遮盖。风很大,妗子遮住了这边,
期刊
作者生于国难忧患之年,却缘新中国建立之幸,幼小成长的记忆中,文艺的幸福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深深影响了他一生,至耄耋之年还在不断生长。  那个年代的人们,物质上的匮乏,似乎永远是可以战胜的。因为刚从苦难屈辱中走出来的人们,满足温饱的需求似乎永远是最低的,有时明明是忍饥挨饿,也还那么的激情满满,昂扬向上。那个时代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建设新中国的激情,成为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源泉。  他出身于贫苦山区,那方
期刊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过年“宅”在家中,无走亲串友之劳形,远离了喧嚣,静静感受家的温情,倘再有好书相伴,不也是人生一件小确幸?  大年夜,伴着孩子恬然入梦的鼻息声,我静心捧读起一本讲述家史家事的新书《清夜无尘》(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这是好友贾海修所著的纪实散文。散文是有温度的文字,它的能量足以温暖人心,战胜惶恐。我在洛阳城的楼房里,读着邙山地坑院的故事,恍若自己也回到农村老家的庭院,
期刊
經常听人说,“新闻比小说更精彩”。一般人说说也就罢了,很多写小说的人也跟着这么说。我想,他们或许是进入了一个误区。二者其实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精彩”这个词换成“刺激”可能更准确。刺激是外在的,更偏重于感官层面的东西,会让你瞠目结舌,大惊小怪。而精彩是内在的散发,能让你深度地体察和回味。  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确实更吸睛。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是进了一家故事超市,货架上摆着层层叠叠的故事:城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