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如今“学本位”教育观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如何培养工业设计学科学生应具有的四种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提出了对工业设计学科进行相关思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本位 团队合作 教育观
高校教育观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经历了从“书本位”“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若干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奠定了现代教育对师生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而“学本位”的教育观,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由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而生的一门在20世纪30年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设计类学科。其本质是在机械化、批量化及互换性生产前提下,使所设计的工业产品达到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和统一。社会对设计专业优秀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专业定位和专业教学上面临相当多的问题,教育模式和方式多不成熟,因此对专业教育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学本位”教学环境下,从提高工业设计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一、专业思维方式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要具有专业特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全部应用,但是思维方式的专业性将会对他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工业设计的专业思维模式以设计创造性思维为主导。设计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灵活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高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人类高级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高效综合运用及反复辨证发展的过程。
“思维”是无法教的,方法的掌握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如何把专业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将是工业设计专业教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设计就是创新,没有创新,谈何设计。对任何一件工业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工业设计的价值。目前,很多学生的设计尚停留在模仿阶段。他们不愿意思考,只是盲目崇拜西方,模仿外国设计艺术,将已有的成果小做修改,就成为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定势使人失去了激发创意的能力。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使学生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学习本身,而是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充满新鲜创意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
三、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熟悉市场运作流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可以按系列化设计课题的形式进行。系列化的设计课题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公司企业挂钩,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今后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有一定了解,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和公司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补缺。鉴于实习基地的建立和高校所在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处于地理劣势的高校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解决学生进企业实践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设计课题并不一定是指面向实际市场的设计,它同样可以是基于设计程序和方法论的教学课题。这些教学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对于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工程技术、市场推广等等。实践能力体现于学生身上,但是却潜存于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系列化的设计课题还可以选用国内外各种工业设计竞赛的命题。即使没有获奖,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后续相关的设计竞赛做准备。
四、团队合作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team)协作模式来完成。团队协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设计过程涉及较多的专业领域,如材料的应用、结构工艺性、加工设备条件以及价值工程、人机工程等都要综合考虑。优秀的产品设计师要从对方案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全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与加工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的沟通交流,也是促使产品设计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依靠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已成为完成新产品开发设计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与相关同事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又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和交往能力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能以更为独特的视角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专业思维体系的特征,应该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对未来有良好的预见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共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团队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晚,从大一就可以开始通过讨论与设计分组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结束语
学生的素质和质量是专业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学本位”主导地位已经得到充分肯定的教育环境下,在高校课程中开展有关工业设计学科能力培养的思考和探索,将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获得更加适合学科发展的教育研究结论。
[參考文献]
[1]吴祥忠,许莉钧,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
[2]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黄喜来,穆存远,付朝军,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J],中国建设教育,2008(6)
[4]陆小彪,钱安明,设计思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学本位 团队合作 教育观
高校教育观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经历了从“书本位”“教本位”到“学本位”的若干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奠定了现代教育对师生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而“学本位”的教育观,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由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而生的一门在20世纪30年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设计类学科。其本质是在机械化、批量化及互换性生产前提下,使所设计的工业产品达到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和统一。社会对设计专业优秀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注意和重视,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专业定位和专业教学上面临相当多的问题,教育模式和方式多不成熟,因此对专业教育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学本位”教学环境下,从提高工业设计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一、专业思维方式
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要具有专业特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全部应用,但是思维方式的专业性将会对他能否胜任将来的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工业设计的专业思维模式以设计创造性思维为主导。设计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灵活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高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人类高级思维活动,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高效综合运用及反复辨证发展的过程。
“思维”是无法教的,方法的掌握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如何把专业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将是工业设计专业教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设计就是创新,没有创新,谈何设计。对任何一件工业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工业设计的价值。目前,很多学生的设计尚停留在模仿阶段。他们不愿意思考,只是盲目崇拜西方,模仿外国设计艺术,将已有的成果小做修改,就成为自己的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定势使人失去了激发创意的能力。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使学生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学习本身,而是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充满新鲜创意的作品,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
三、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熟悉市场运作流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可以按系列化设计课题的形式进行。系列化的设计课题将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公司企业挂钩,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今后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有一定了解,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和公司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补缺。鉴于实习基地的建立和高校所在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处于地理劣势的高校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解决学生进企业实践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设计课题并不一定是指面向实际市场的设计,它同样可以是基于设计程序和方法论的教学课题。这些教学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尤其对于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模型制作、工程技术、市场推广等等。实践能力体现于学生身上,但是却潜存于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系列化的设计课题还可以选用国内外各种工业设计竞赛的命题。即使没有获奖,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后续相关的设计竞赛做准备。
四、团队合作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团队(team)协作模式来完成。团队协作模式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设计过程涉及较多的专业领域,如材料的应用、结构工艺性、加工设备条件以及价值工程、人机工程等都要综合考虑。优秀的产品设计师要从对方案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全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与加工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的沟通交流,也是促使产品设计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依靠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已成为完成新产品开发设计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师应该具备与相关同事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又善于吸收他人的经验,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表达和交往能力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能以更为独特的视角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专业思维体系的特征,应该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对未来有良好的预见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分工,共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团队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晚,从大一就可以开始通过讨论与设计分组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结束语
学生的素质和质量是专业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学本位”主导地位已经得到充分肯定的教育环境下,在高校课程中开展有关工业设计学科能力培养的思考和探索,将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获得更加适合学科发展的教育研究结论。
[參考文献]
[1]吴祥忠,许莉钧,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
[2]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黄喜来,穆存远,付朝军,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J],中国建设教育,2008(6)
[4]陆小彪,钱安明,设计思维[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