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Aviation Safety航空安全数据库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发生16起重大致命民机事故,是1973年以来“最安全的一年”。2016年,虽然全球航空业依然保持很高的安全水平,但也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事件,如巴西沙佩科恩足球俱乐部队员搭乘的飞机坠毁、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坠毁等。虽然航空运输史上也曾出现过著名的“哈德逊河奇迹”,但民机事故始终是人们无法释怀的伤痛。也正是在不断吸取这些教训的基础上,航空界持续改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使飞行变得越来越安全。
第一起民机事故
1903年12月,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成为公认的现代飞机发明者。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固定翼飞行器上首创了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飞机的控制。在人类历史上,发明创新与未知风险如影相随,世界上第一起空难就发生在奥维尔·莱特所驾驶的飞机上。
1908年9月17日,美国弗吉尼亚州迈尔堡,奥维尔·莱特担任飞行员,美国陆军中尉托马斯·赛普里金作为军方代表乘机体验,现场2000多人观看飞行表演。然而,飞机升空飞行3圈后,突然发出异响并出现抖动,奥维尔·莱特试图保持平衡,但飞机没有响应,最终失去控制径直冲向地面。托马斯·赛普里金中尉死于颅骨骨折,成为第一位死于空难的人。奥维尔·莱特经过救治后重返蓝天。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螺旋桨出现裂纹。为此,莱特兄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第二年夏天试飞成功,随后飞机正式交付美军使用。
最惨烈的空难
1958年后,航空运输进入喷气技术时代。随着飞机越来越大,飞行事故所带来的伤亡和社会影响也大大增加。大型客机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更加严重。
1977年的特内里费空难导致583人死亡,是历史上最惨烈的空难。3月27日傍晚,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2架波音747在跑道上高速相撞,荷兰航空KL4805航班上的257人全部遇难,美国泛美航空PA1736航班上有326人遇难。
经调查,当晚机场浓雾,塔台及双方飞行员均无法看清飞机动态,荷兰航空飞行员在误以为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驾机起飞,导致与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泛美航空航班相撞。此次空难是“多种特殊情况同时发生的巧合”——大雾导致视线受影响、机场雷达系统失效、航班备降到仅有1条跑道的小机场、无线电通讯系统2次屏蔽重要信息等。一系列偶发事件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惨祸。
黑色10分钟
在民航界,有一个“黑色10分钟”的说法。所谓“黑色10分钟”,指的是飞机起飞阶段的3分钟和着陆阶段的7分钟,绝大多数航空事故发生在这10分钟内。
统计表明,起飞滑跑、开始爬升、进近着陆阶段,合计占每次飞行时间的5.9%,但此段时间发生的致命事故却超过事故总数的60%。
在“黑色10分钟”里,跑道偏离(Runway Excursion,RE)事故最为常见。近年来,此类事件数量大幅攀升,成为客机遭受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重大民用飞机碰撞事故中,跑道偏离占到近50%,但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足1/6。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有关研究表明,36%的跑道偏离事故发生于湿跑道降落时。对此,航空监管部门修改了相关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近10年安全趋势
根据Aviation Safety航空安全数据库资料,2014年全球共发生19起民机空难(机上乘客不少于12人),2015年为16起,远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数32起。如果将蓄意破坏、军事行动、恐怖袭击、自杀行为等原因排除在外,2015年发生的民机致命事故仅为1起。
随着航空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20年里,致命事故的发生率已降到原来的1/8左右,而同一时期内旅客流量却上升了86%,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大幅提升。
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显示,2011年~2015年全球每百万架次事故率分别为4.1、3.2、2.9、3.0和2.8。波音和空客两大民机制造商的航空事故年度报告,也都表明近年来航空飞行事故发生的总体趋势在不断降低,处于“航空史上致命事故率最低、飞行循环数最高、运营的航空器最多”的时期。
近年来,全球客机机队规模、旅客运输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环保性都在显著提升。不言而喻,技术进步是促使航空事故率不断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总体上看,航空运输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在改进中成长
为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保障民航發展,各国适航管理机构、制造商以及运营商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适航管理整体跟进。为提高飞机的持续运营管理水平和安全指数,各国适航管理部门会发布本国的航空管理法规、条例、咨询通告(AC)及适航指令(AD)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性文件,保障航空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FAA还成立专职飞行安全小组,梳理分析大量的航班信息以及飞行员事件报告,一旦发现事故迹象就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该小组已成功预防多起因起飞故障等原因而可能发生的事故。
技术改进步步为营。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索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来保障航班安全。例如,为提高乘客疏散速度而更改客舱布局,为降低误操作而采用电子检查单,加强避免飞行撞地培训,增强旅客座椅耐受冲击力的性能,配装三维气象雷达、空中防撞系统、垂直状态显示器、激光速度感应器、近地告警系统、防冲出跑道系统以及跑道感知引导系统等,这一系列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升了飞机的安全性。
事故调查与时俱进。事故调查不仅能够揭示民机事故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预防类似事故的重演,进而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为航空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3《航空器事故与事故征候调查》自1951年以来已历经15次修订,航空事故调查的组织形式、技术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的概念定义、调查程序与要求、报告发布要求等诸多细节更为清晰规范。针对事故调查所发现问题而在飞机设计中采用新的技术,使飞机的安全水平有了跨越性提高。
安全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管理系统(SMS)是国际民航组织倡导的管理安全的系统方法,是《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现已成为全球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对航空运营人与相关维修组织所涉及的所有活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由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4部分组成。航空公司和机场是SMS应用的先行者,经过近30年发展,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航空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的SMS项目已处于进一步提升阶段。
第一起民机事故
1903年12月,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成为公认的现代飞机发明者。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固定翼飞行器上首创了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飞机的控制。在人类历史上,发明创新与未知风险如影相随,世界上第一起空难就发生在奥维尔·莱特所驾驶的飞机上。
1908年9月17日,美国弗吉尼亚州迈尔堡,奥维尔·莱特担任飞行员,美国陆军中尉托马斯·赛普里金作为军方代表乘机体验,现场2000多人观看飞行表演。然而,飞机升空飞行3圈后,突然发出异响并出现抖动,奥维尔·莱特试图保持平衡,但飞机没有响应,最终失去控制径直冲向地面。托马斯·赛普里金中尉死于颅骨骨折,成为第一位死于空难的人。奥维尔·莱特经过救治后重返蓝天。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螺旋桨出现裂纹。为此,莱特兄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第二年夏天试飞成功,随后飞机正式交付美军使用。
最惨烈的空难
1958年后,航空运输进入喷气技术时代。随着飞机越来越大,飞行事故所带来的伤亡和社会影响也大大增加。大型客机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更加严重。
1977年的特内里费空难导致583人死亡,是历史上最惨烈的空难。3月27日傍晚,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2架波音747在跑道上高速相撞,荷兰航空KL4805航班上的257人全部遇难,美国泛美航空PA1736航班上有326人遇难。
经调查,当晚机场浓雾,塔台及双方飞行员均无法看清飞机动态,荷兰航空飞行员在误以为获得授权的情况下驾机起飞,导致与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泛美航空航班相撞。此次空难是“多种特殊情况同时发生的巧合”——大雾导致视线受影响、机场雷达系统失效、航班备降到仅有1条跑道的小机场、无线电通讯系统2次屏蔽重要信息等。一系列偶发事件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惨祸。
黑色10分钟
在民航界,有一个“黑色10分钟”的说法。所谓“黑色10分钟”,指的是飞机起飞阶段的3分钟和着陆阶段的7分钟,绝大多数航空事故发生在这10分钟内。
统计表明,起飞滑跑、开始爬升、进近着陆阶段,合计占每次飞行时间的5.9%,但此段时间发生的致命事故却超过事故总数的60%。
在“黑色10分钟”里,跑道偏离(Runway Excursion,RE)事故最为常见。近年来,此类事件数量大幅攀升,成为客机遭受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重大民用飞机碰撞事故中,跑道偏离占到近50%,但导致的死亡人数不足1/6。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有关研究表明,36%的跑道偏离事故发生于湿跑道降落时。对此,航空监管部门修改了相关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近10年安全趋势
根据Aviation Safety航空安全数据库资料,2014年全球共发生19起民机空难(机上乘客不少于12人),2015年为16起,远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数32起。如果将蓄意破坏、军事行动、恐怖袭击、自杀行为等原因排除在外,2015年发生的民机致命事故仅为1起。
随着航空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民航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20年里,致命事故的发生率已降到原来的1/8左右,而同一时期内旅客流量却上升了86%,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大幅提升。
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显示,2011年~2015年全球每百万架次事故率分别为4.1、3.2、2.9、3.0和2.8。波音和空客两大民机制造商的航空事故年度报告,也都表明近年来航空飞行事故发生的总体趋势在不断降低,处于“航空史上致命事故率最低、飞行循环数最高、运营的航空器最多”的时期。
近年来,全球客机机队规模、旅客运输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环保性都在显著提升。不言而喻,技术进步是促使航空事故率不断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总体上看,航空运输依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
在改进中成长
为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保障民航發展,各国适航管理机构、制造商以及运营商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适航管理整体跟进。为提高飞机的持续运营管理水平和安全指数,各国适航管理部门会发布本国的航空管理法规、条例、咨询通告(AC)及适航指令(AD)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性文件,保障航空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FAA还成立专职飞行安全小组,梳理分析大量的航班信息以及飞行员事件报告,一旦发现事故迹象就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该小组已成功预防多起因起飞故障等原因而可能发生的事故。
技术改进步步为营。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索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来保障航班安全。例如,为提高乘客疏散速度而更改客舱布局,为降低误操作而采用电子检查单,加强避免飞行撞地培训,增强旅客座椅耐受冲击力的性能,配装三维气象雷达、空中防撞系统、垂直状态显示器、激光速度感应器、近地告警系统、防冲出跑道系统以及跑道感知引导系统等,这一系列措施从不同角度提升了飞机的安全性。
事故调查与时俱进。事故调查不仅能够揭示民机事故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预防类似事故的重演,进而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为航空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3《航空器事故与事故征候调查》自1951年以来已历经15次修订,航空事故调查的组织形式、技术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的概念定义、调查程序与要求、报告发布要求等诸多细节更为清晰规范。针对事故调查所发现问题而在飞机设计中采用新的技术,使飞机的安全水平有了跨越性提高。
安全体系日趋完善。安全管理系统(SMS)是国际民航组织倡导的管理安全的系统方法,是《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现已成为全球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对航空运营人与相关维修组织所涉及的所有活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由安全政策、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4部分组成。航空公司和机场是SMS应用的先行者,经过近30年发展,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航空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的SMS项目已处于进一步提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