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检查血管成像和图像融合技术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前评估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血管成像和图像融合技术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前评估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67岁,年龄范围为45~81岁。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多排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将CT检查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采用容积再现对动脉、静脉血管分别进行三维重建;密度差异较大的动脉血管,通过阈值分割、直接提取的方法获得;密度差异较小的静脉血管,通过区域生长方法获得;针对动脉、静脉血管添加红色、蓝色伪彩后进行图像融合,得到重建的血管三维图像。60例患者均由同一手术团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裸化血管后明确肠系膜下动脉(IMA)及其分支,包括左结肠动脉(LCA)、乙状结肠动脉(SA)、直肠上动脉(SRA)的实际解剖走行。观察指标:(1)IMA、LCA、SA、SRA在血管三维图像中的解剖走行及其与术中实际解剖走行的吻合情况。(2)IMA第一分支情况以及血管三维图像中IMA根部至其第一分支和至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3)CT检查二维图像及血管三维图像中IMA根部水平层面LCA与肠系膜下静脉(IMV)的空间关系。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

(1) IMA、LCA、SA、SRA在血管三维图像中的解剖走行及其与术中实际解剖走行的吻合情况:60例患者血管三维图像中IMA、LCA、SA、SRA的解剖走行为:Ⅰ型(直乙共干型)31例(51.7%);Ⅱ型(左乙共干型)9例(15.0%);Ⅲ型(3支共干型)18例(30.0%);Ⅳ型(无左型)2例(3.3%)。血管三维图像中IMA、LCA、SA、SRA的解剖走行与术中镜下裸化血管后实际观察到的IMA、LCA、SA、SRA解剖走行吻合率为100.0%(60/60)。(2)IMA第一分支情况以及血管三维图像中IMA根部至其第一分支和至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60例患者IMA第一分支为LCA 49例(81.7%),为SRA和(或)SA 11例(18.3%);血管拉直重建图像中,IMA根部至其第一分支和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分别为(41±6)mm和(42±7)mm。(3)CT检查二维图像及血管三维图像中IMA根部水平层面LCA与IMV的空间关系:60例患者中,排除2例Ⅳ型(无左型)后,58例CT检查二维图像中,IMA根部水平层面LCA紧贴IMV 39例(67.2%),LCA远离IMV 19例(32.8%)。58例患者血管三维图像中,IMA根部水平层面LCA位于IMV腹侧37例(63.8%),LCA位于IMV背侧21例(36.2%)。

结论

多排螺旋CT检查血管成像和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IMA及其分支的解剖走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多基因检测方法对穿刺细胞学不确定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9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的甲状腺结节连续病例360例,其中男86例,女274例,年龄13~89岁,平均45.8岁。共检测391个结节,对其中细胞学不确定的141个结节的标本进行高通量多基因检测,包括16个基因突变和26种基因融合。根据甲状腺结节手术适应证对其中75个结节进行手术治疗,将基因检测结
期刊
先天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因遗传或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的出生时即出现的单侧或双侧面神经麻痹,可根据其伴随症状分为综合征型及非综合征型两大类,每种疾病病因及症状不同,部分具有遗传异质性。先天性面神经麻痹不能自发恢复,不同类型的先天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案不同,积极治疗对先天性面神经麻痹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及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睡眠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每周二和周四上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耳鼻咽喉科专家门诊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饮酒、便秘、高脂肪饮食情况,填写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
目的观察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血清型9(AAV9)在不同年龄小鼠耳蜗中的感染和表达情况。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AAV9通过圆窗注射或中阶注射两种途径分别导入不同年龄组小鼠的内耳,根据年龄和注射部位分为4组(每组6只):P1SM组,出生后1天(P1)小鼠经中阶注射;P1RW组,出生后1天(P1
肥胖症及其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与日俱增,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已成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肥胖症合并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理念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减重手术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上消化道或胃肠外科重要分支:减重代谢外科。迄今减重手术进入中国已有20年。伴随世界减重代谢外科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国减重代谢外科通过把握契机、找准方向,开启其坚实、稳健的发展历程。在20年的发展道路上,中
目的探讨经剖腹产瘢痕或比基尼线切口入路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62例合并代谢性疾病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1例,女111例;年龄为(35±8)岁,年龄范围为12~47岁。162例患者中,72例采用经剖腹产瘢痕或比基尼线切口入路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设为隐蔽性切口组;90例采用经传统切口入路行腹腔镜
胆囊结石作为减重手术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引起研究者关注,但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结合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影响减重手术后新发胆囊结石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症及其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小肠绕道技术在各类减重手术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小肠绕道后重新构建的解剖结构对于肥胖症患者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尚未阐明。因此,胃旁路术等减重手术中推荐的小肠绕道长度存在争议,标准的胃旁路术在实施过程中最佳的胆支和食物支长度也缺乏共识。目前大部分减重手术中并未精确地测量共同支长度以及全部小肠长度,这不可避免地造成减重手术中小肠绕道长度过短导致减重效果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