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入门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而兴趣又是靠老师适宜的指导与培养获得的。学生如果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教者追求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教学Stir up study interest an exaltation teaching quality
Li Fu-rong
【Abstract】The study interest is a student study the whole knowledge primer of premise, speak from a certain meaning, student study the quality of result, main be decided by a student study have of interest have no, but interest again is depend teacher feat of i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quire.If student rightness an academics creation interest, will become him study of inside motive.The student has disinterest to the study and come to a decision a student of study effect, is also measure a teacher's success or failure of importance factor.Therefore,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for the one who become to teach pursue with investigate of a topic.
【Key words】Stir up interest;Exaltation;Teaching1.講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我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新航路开辟时,先让学生看地图,明确世界各大洲被海洋分割成几大块,当时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然而自古西欧到亚洲的通道只有陆路,但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这样就激发了西欧人急需开辟新航路的决心,再加上地圆学说和指南针的应用又为新航路的开辟者鼓足了探险的勇气和便利条件,开始了新航路的探险。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仪,找出每位航海家向东或向西航行的路线,并在路线图上标航海家的姓名和时间,这样就很直观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
2.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24课《科学技术》时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3.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3 课《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4.讲史爱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
學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鉴古知今,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开始讲近代史时,提出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议论作为结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科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又补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运用情况上的对比,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外国后,西方一些国家运用它大量宣传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却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地印刷佛经,对人民进行佛学宣传和教育,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火药传到外国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原理,制造出了先进的枪炮,结束了冷兵器作战时代,而我国除制作一些爆破型的火器和突火枪外,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而是把火药用在喜庆娱乐方面,大量制作烟花爆竹,尽娱玩之需,使中国人沉浸在自我满足、粉饰太平之中;指南针传人外国后,欧洲的航海家凭借它的作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而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郑和下西洋凭借指南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大进展,而是把指南针大量用于建房、葬坟、测定风水宝地方面。综上所述,外国能吸收运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先进的武器,征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此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宗主国用暴力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他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也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中国也深受其害。从而引入中国中国百年耻辱史学习,通过以上对比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改变落后状态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教学Stir up study interest an exaltation teaching quality
Li Fu-rong
【Abstract】The study interest is a student study the whole knowledge primer of premise, speak from a certain meaning, student study the quality of result, main be decided by a student study have of interest have no, but interest again is depend teacher feat of i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cquire.If student rightness an academics creation interest, will become him study of inside motive.The student has disinterest to the study and come to a decision a student of study effect, is also measure a teacher's success or failure of importance factor.Therefore, how stir up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for the one who become to teach pursue with investigate of a topic.
【Key words】Stir up interest;Exaltation;Teaching1.講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 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我在讲九年级历史上册《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新航路开辟时,先让学生看地图,明确世界各大洲被海洋分割成几大块,当时彼此之间不甚了解,然而自古西欧到亚洲的通道只有陆路,但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这样就激发了西欧人急需开辟新航路的决心,再加上地圆学说和指南针的应用又为新航路的开辟者鼓足了探险的勇气和便利条件,开始了新航路的探险。然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地球仪,找出每位航海家向东或向西航行的路线,并在路线图上标航海家的姓名和时间,这样就很直观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掌握了知识。
2.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24课《科学技术》时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 。”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3.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3 课《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4.讲史爱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
學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鉴古知今,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开始讲近代史时,提出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引用了近代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议论作为结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科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又补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运用情况上的对比,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外国后,西方一些国家运用它大量宣传科学技术,使人们的思想、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我国却不是这样,而是大量地印刷佛经,对人民进行佛学宣传和教育,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火药传到外国后,西方国家运用其原理,制造出了先进的枪炮,结束了冷兵器作战时代,而我国除制作一些爆破型的火器和突火枪外,就再也没有更大的进步了,而是把火药用在喜庆娱乐方面,大量制作烟花爆竹,尽娱玩之需,使中国人沉浸在自我满足、粉饰太平之中;指南针传人外国后,欧洲的航海家凭借它的作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发现了美洲,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而我国早在北宋时期就把指南针用于航海,郑和下西洋凭借指南针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以后就再也没有多大进展,而是把指南针大量用于建房、葬坟、测定风水宝地方面。综上所述,外国能吸收运用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发展先进的武器,征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使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此沦为欧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宗主国用暴力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他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也造成了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中国也深受其害。从而引入中国中国百年耻辱史学习,通过以上对比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改变落后状态的信心和决心,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