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商业银行的是我国金融结构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近几年来,国家通过财政注资以及不良资产剥离,在某些程度上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营运能力。然而,在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良贷款伴随着国有商业的银行经营与发展日益增加,怎样降低不良贷款以及控制住不良贷款,是健全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重要课题。
银行 不良贷款 风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不但很多,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官方数据,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累计余额4929亿元,同比增长了6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
评级机构标普预测,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和利润率将在今年进一步下滑,主要因为出口乏力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负债重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业也构成风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情况和资产的现状严峻,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发展,势必将削弱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在丧失支付能力,让整个经济运行受阻,甚至促生金融危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弊端
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的财产权利制度有以下弊端:
第一,终极委托人缺位。因为“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不可能直接行使具体操作的所有人的权力,由有关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在如何管理和运行信贷资金的决策上,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意味着其委托关系非常复杂,并且没有实质上的终极委托人。
第二,内部人控制形成了银行产权的二重结构问题。由于没有终极委托人,没有一个人来具体管制国家各级别的代理人,代理人最终成为了实际上的所有者,这种“内部人控制”就会产生银行产权的结构问题,即在银行产权结构里政府所有产权与银行自有产权混合并存,这使得政府和银行的内部权利和义务不能区分,同时外部信息结构不对称。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制约对于银行来说,企业所欠债款就相当于国家所欠债款,因而讨债的积极性不高,过去的资金供给制并没有被真正打破。
(2)国内市场容量有限,资本市场发育不够
从国际经验看,快速和有效处置不良贷款完全依赖于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处置不良贷款,尤其是在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上的障碍和政策限制尚未应用。有限的市场容量和交易工具,是难以迅速消化巨额不良贷款。吸引外资参与不良贷款处置的过程中也面临外债管理,以及审批程序复杂,与通道堵塞。因此,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过去处置不良贷款将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3)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异化
由于信贷决策人员认知和责任的失调和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欠缺,造成信贷决策行为的失常,主要的形式有:1、信贷决策行为经验化2、信贷决策行为人情化3、信贷决策行为行政化4、信贷决策行为利己化
(4)信贷信息不对称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体系,致使轻信企业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上市包装程度缺乏了解,从而使信贷决策无法在充分完整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导致信贷决策失误。
国际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1)不良资产处置越快越好
很多处置实践表明,那种试图通过选择市场时机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做法并不是好策略。在日本,银行和企业之间,银行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持股,构成为核心企业集团的主要银行。银行体系不愿出售不良资产,一旦出售,将遭受超出储备银行资本水平的额外损失,引发破产链,减少银行持有的公司股票的价值。
(2)银行业重组是解决存量、抑制增量的关键
银行重组不仅降低银行的资本负担,改善其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产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结构的改善,允许银行建立利润导向和审慎管理系统从而解决银行业重组的不良资产存量,防止不良资产继续增加。银行间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问题,可以引进外资,国内的机构,甚至允许个人投资者投资于政府注资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提高银行的资本,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
(3)企业重组是重要途径
通过企业重组,可以合并大规模公司的债务,不良贷款合并之后可以交给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或不良贷款投资者处理。另外,按照行业区别可将不良贷款分类合并。同时,重组企业不良资产的质量和组织的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企业重组对不良贷款解决的有效程度。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与防范
(1)明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
在国有产权框架下,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实际利益、信息控制和责任有很大的不对称性。国有产权制度作为一个非排他性的产权安排,交易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管理机制有所差异,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经营权等边界模糊,导致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很难形成有效的资本资产管理机制,这也是大量不良贷款层出不穷的原因。一直以来,在我国经济体积和社会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国家干部”,而不是在系统中的“经济人”,他们偏好行政管理和遵守“党的纪律”而不是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约束各级银行管理人员的行为,与道德风险的防范。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恰恰是“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明确产权关系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2)建立高效的市场体系
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空间,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中国在这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必须继续发展适合不良资产释放的二级资本市场,同时摆脱各级政府在处置过程中进行干预的负面影响。为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行业投资者创造通过重组债务公司进行债务投资的机会。从亚洲国家的经验来看,不良贷款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市场往往由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外投资者进行开荒,因为国内投资者一般担心损失不愿投资于不良资产,同时企业与银行亦同时不愿出售不良资产。
银行 不良贷款 风险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不但很多,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根据银监会发布的官方数据,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累计余额4929亿元,同比增长了6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
评级机构标普预测,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和利润率将在今年进一步下滑,主要因为出口乏力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负债重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银行业也构成风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情况和资产的现状严峻,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其发展,势必将削弱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在丧失支付能力,让整个经济运行受阻,甚至促生金融危机。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弊端
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的财产权利制度有以下弊端:
第一,终极委托人缺位。因为“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不可能直接行使具体操作的所有人的权力,由有关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在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在如何管理和运行信贷资金的决策上,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意味着其委托关系非常复杂,并且没有实质上的终极委托人。
第二,内部人控制形成了银行产权的二重结构问题。由于没有终极委托人,没有一个人来具体管制国家各级别的代理人,代理人最终成为了实际上的所有者,这种“内部人控制”就会产生银行产权的结构问题,即在银行产权结构里政府所有产权与银行自有产权混合并存,这使得政府和银行的内部权利和义务不能区分,同时外部信息结构不对称。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制约对于银行来说,企业所欠债款就相当于国家所欠债款,因而讨债的积极性不高,过去的资金供给制并没有被真正打破。
(2)国内市场容量有限,资本市场发育不够
从国际经验看,快速和有效处置不良贷款完全依赖于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很不健全,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处置不良贷款,尤其是在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因为法律上的障碍和政策限制尚未应用。有限的市场容量和交易工具,是难以迅速消化巨额不良贷款。吸引外资参与不良贷款处置的过程中也面临外债管理,以及审批程序复杂,与通道堵塞。因此,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过去处置不良贷款将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3)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异化
由于信贷决策人员认知和责任的失调和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欠缺,造成信贷决策行为的失常,主要的形式有:1、信贷决策行为经验化2、信贷决策行为人情化3、信贷决策行为行政化4、信贷决策行为利己化
(4)信贷信息不对称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体系,致使轻信企业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上市包装程度缺乏了解,从而使信贷决策无法在充分完整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导致信贷决策失误。
国际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1)不良资产处置越快越好
很多处置实践表明,那种试图通过选择市场时机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的做法并不是好策略。在日本,银行和企业之间,银行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持股,构成为核心企业集团的主要银行。银行体系不愿出售不良资产,一旦出售,将遭受超出储备银行资本水平的额外损失,引发破产链,减少银行持有的公司股票的价值。
(2)银行业重组是解决存量、抑制增量的关键
银行重组不仅降低银行的资本负担,改善其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产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结构的改善,允许银行建立利润导向和审慎管理系统从而解决银行业重组的不良资产存量,防止不良资产继续增加。银行间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问题,可以引进外资,国内的机构,甚至允许个人投资者投资于政府注资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提高银行的资本,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
(3)企业重组是重要途径
通过企业重组,可以合并大规模公司的债务,不良贷款合并之后可以交给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或不良贷款投资者处理。另外,按照行业区别可将不良贷款分类合并。同时,重组企业不良资产的质量和组织的行为表现,直接决定着企业重组对不良贷款解决的有效程度。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与防范
(1)明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
在国有产权框架下,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实际利益、信息控制和责任有很大的不对称性。国有产权制度作为一个非排他性的产权安排,交易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管理机制有所差异,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经营权等边界模糊,导致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很难形成有效的资本资产管理机制,这也是大量不良贷款层出不穷的原因。一直以来,在我国经济体积和社会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国家干部”,而不是在系统中的“经济人”,他们偏好行政管理和遵守“党的纪律”而不是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约束各级银行管理人员的行为,与道德风险的防范。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恰恰是“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明确产权关系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2)建立高效的市场体系
高效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空间,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中国在这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必须继续发展适合不良资产释放的二级资本市场,同时摆脱各级政府在处置过程中进行干预的负面影响。为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行业投资者创造通过重组债务公司进行债务投资的机会。从亚洲国家的经验来看,不良贷款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市场往往由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外投资者进行开荒,因为国内投资者一般担心损失不愿投资于不良资产,同时企业与银行亦同时不愿出售不良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