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的DC

来源 :微电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期临近,不少朋友都在计划着今年的休假了。于是,又一个数码相机的采购旺季来了。
  与前两年相比,向我们咨询有关数码相机选购问题的用户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他们往往提不出明确的需求,要不就是“帮我推荐一台一段时间内不会落伍的”,或者是“给我挑台4000元左右的”。而现如今的咨询就具体得多了,他们会告诉我们,喜欢大变焦机型,但要小巧一些,或是希望具备摄像能力等等。因为,这些用户往往已经是在购买自己的第二台、第三台数码相机了。
  虽然购买者的需求越来越明确,但市场上的数码相机产品也极大丰富,依然让人很难锁定自己的目标。还是大规模横向评测来得直接,我们在今年的评测中,特别强调了对各个产品个性化功能的评价,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实用的购买指南。
  按照我们的习惯,会在大规模评测的开始梳理2007年数码相机产品技术发展趋势。在这之前,不妨先看看我们在2005年和2006年横评时总结出来的一些技术热点。
  2005年:响应速度稳步提升;电池寿命激流勇进;像素数竞争稍事休息;小型化趋势热度不减;价格走势喜忧参半。
  2006年:光学防抖大放异彩;感光度步步高升;不一般的电子防抖;小尺寸传感器的时代;吃得少,跑得快;摄像功能高歌猛进;专业产品孕育变革。


  看出来了吧。其实这两年数码相机的技术发展主线并没有什么大的调整,只是新技术、新功能不断实用化的过程。因此。今年我们打算换个方式。从不同需求的用户的角度来分析数码相机,看看这些技术变革给用户带来的改变,用户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要求尽善尽美图像质量的用户
  
  这是一个貌似让普通用户扬眉吐气的年代,如果从像素数而言,袖珍相机也达到了1200万像素(可惜索尼W200,卡西欧Z1200和松下Fx100市时间关系,没有赶上这次评测),1000万像素的机型比比皆是,中档数码单反也不过如此;从等效感光度来说,普通相机也达到了ISO6400,数码单反往往只有ISO3200。但便携数码相机在成像质量上真的可以和数码单反叫板了吗?
  
  高像带来了什么
  便携式数码相机从400万像素主流分辨率,发展到目前700万像素主流,而且千万像素产品也不断涌现,对于用户而言,带来的成像素质变化真的如数字上那样明显吗?
  我们对比了从400万像素到1000万像素同品牌、同系列机型的分辨率和噪声,像素数的增加确实可以显著增加相机对图像细节的还原能力。如皋用它们同时拍摄一个场景,低像素的数码相机会把细节轮廓模糊成一团,而高像素的产品则能呈现出高的细节信息。
  但需要提醒您的是,这是在100%大小仔细观察图片叫的差距,如果您仅仅输出4英寸×6英寸的照片,或是在主流分辨率的液晶屏上观看整幅照片,都不会发现这些差距。因此,您如果不足对大幅输出有明确需求,对像素数的追求大可不必太强烈。
  从噪声对比可以分析出,因为传感器面积增加,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基本保持了袖珍型600万像素和700万像素的噪声水平。加上更加强大的图像处理算法,其等效感光度还能有所扩展。从这点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放心使用。但这类产品与大尺寸的数码单反相比,在噪声上还有巨大差距,特别是高等效感光度下,数码单反还可以获取相当丰富的图像信息,而便携相机只能用来救急。
  在厂商的眼中,像素数早就不再是一个决定性的指标了。千万像素只是产品的一个特性,只是丰富产品线的一种方式。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无需跟风追求最高像素数。也许,您选择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是因为其典雅的机身设计或是出色的镜头配簧,而并不是像素数的原因。
  
  冷静看待感光的提升
  您可能在选择数码相机时,被它标示的超高等效感光度而吸引,认为它可以在相当昏暗的环境下进行拍摄。实际用起来,您确实可以把相机设置到这个高感光度,但获得的效果可能就差强人意了。
  在我们的实验实里,工程师们普遍认为2005年开始的,以富士第六代超级CCD为代表的高等效感光度热潮绝对令人兴奋,而近来再次飙升的感光度指标,则有些像是数字游戏,对用户缺乏真正的实用价值。实际上,富士FinePixF30/F31fd至今仍然保持着袖珍数码相机高感光度成像质量的最高水准。与采用大尺寸传感器的数码单反相比,袖珍数码相机在高感光度图像表现上还差得很远。
  最近全球著名的数码相机网站www.dpreview.com发布了一篇详尽的数码相机高感光度分析文章,我们在这里不妨先引用其中的部分结论:
  ●不同袖珍数码相机的高感光度拍摄效果可能差距很大,但部受到传感器面积小和灵敏度低的限制;
  ●别指望小数码相机高感光度拍出的照片还能输出大尺寸;
  ●目前没有袖珍数码相机能在全分辨率下提供ISO3200感光度的满意效果;
  ●如果您经常要在暗光线下拍摄,镜头的大光圈比高等效感光度来得实在。
  
  降噪技术流派分道扬镳
  噪声是优质图像的大敌,就像传统胶卷在其百年历史中不断延续提高感光度和降低噪声颗粒两个主题一样,数码相机在自己20多年的发展轨迹中,也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道路。从2005年开始,数码相机的等效感光度迅猛提升,而降噪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开始出现鲜明的流派。
  从我们实验中对数码相机噪声的评估方式上,也可以看出这些年降噪技术的变化。4年前,数码相机的降噪大都是使用类似后期处理的特殊模糊滤镜实现的。我们通过Photoshop或IMATESTA测量标板中灰色区域的图像亮度差异,并以这个差异做为数码相机噪声的衡量指标。很快,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厂家采用了一些“聪明”的做法,通过内置降噪引擎,在高感光度时大致分析画面中的色块,让貌似一致的暗部区域拥有同样的亮度。这一招对我们的评测体系非常有效,甚至有些数码相机出现了奇怪的测试曲线,画面亮度噪声在高等效感光度时反而下降。但我们的眼睛却不认这套,还是觉得高感光度画而中充满各色的噪声花斑。因此,我们在测量相应画面区域亮度噪声的同时,也分别测量其RGB色彩噪声,并把最高的噪声值(往往是红色)作为这个相机的噪声测量数据。
  要平滑图像还是要细节轮廓
  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色度噪声的方法也变得不能准确描述数码相机的降噪水平了。例如,在测试佳能PowershotG7时,我们曾经这样描述其降噪特色:从ISO 400开始,其降噪算法风格突变,对色彩花斑的抑制明显增强;而系统对亮度噪声的抑制则有所减弱,导致图像暗部少有色斑但灰度颗粒感提升,到ISO1600时,暗部出现的亮灰色颗粒已经非常明显,但这时图像锐度和反差保持得相当好。这是数码相机厂家在要平滑图像还是要保留图像信息间作出的新选择。
  从观感上,在高感光度时,其画面保持了明晰锐利的线条轮 廓,但暗部噪声花斑明显,与以往无论图像细节还是噪声都一笔抹煞的降噪算法截然不同。拥有类似降噪风格的还有索尼最新的系列数码相机。
  采用新的降噪技术虽然为用户提供了具有真正图像细节和层次的照片,但在传统测试体系中噪声数值很高。为此,我们又增加了低反差线条标板,以便更客观地为用户呈现数码相机的真正成像能力。(详见评测体系部分)
  
  希望轻松拍出好照片的用户
  
  虽然我们无论介绍数码相机,还是讨论其使用、进行评测,都是把成像质量放在第一位,但很多用户已经不这么看了。特别是那些正准备购买第二台、第三台数码相机的人,可能会觉得普通的小尺寸输出或是显示器上欣赏,目前的拍摄技术升级已经不太容易被察觉,他们会把更多的选择重点放到功能、设计、价格等方面。
  其实我们的不少工程师也有同感,特别是对于实验室传统的评测项目而言,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提升有时超过了用户的需求。按照这种观点,每个用数码相机的人都会轻松拍到满意的照片。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妈用数码相机电有三四年了,中间还换过一台,但还是经常拍出或是模模糊糊或是背景比人物清楚的照片,每次都埋怨我:“你给我买的这个相机也太难用了!”


  我真是冤枉呀,那款产品在两年前也是相当主流的便携产品,在我手坐拍出过不少漂亮的照片呢!真正的原因在于,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而言,他们无心学习太多摄影技巧,因此相机本身的成像质量要乘上一个易用性的加权值才能等于最终可能实现的成像质量。在一次采访中,索尼公司数码影像事业部个人影像部吕志先生说:“我不认为数码相机技术已经成熟了,例如用户经常拍出一些黯淡的照片,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索尼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发展,让用户更轻松地拍摄出更好的照片。”他表达的也是同样观点。
  
  防抖技术带来锐利画面
  
  如果仔细分析普通用户对自己拍摄的照片不满意的原因,清晰度和亮度恐怕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其他诸如取景构图之类的问题尚在其次。照片因为手的抖动而变得模糊一团,对焦在背景上,而前面的人脸不清楚,在逆光等场景时人物暗得没有任何细节……这些问题在高手看来都易如反掌,无非是需要提高感光度和快门速度、使用三脚架,使用对焦和曝光锁定,保证人脸效果。但这些语言在普通用户听来无异于咒语,听不懂,也学不会(当然,主要是不愿意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有台数码相机,内置了摄影大师的智慧和技巧,自动帮助用户完成最优拍摄设置。这不是梦想,而是正在一步步成真的现实。
  数码相机厂商很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群在哪里,又该如何迎合他们的需求。如果说以往的傻瓜数码相机还不够好。那是因为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
  放在眼前最好的例子就是防抖技术,尤其是光学防抖技术。从佳能、索尼、松下和尼康等厂商的专利,到目前各厂商广泛应用,从仅仅用于大变焦机型到落户卡片机,光学防抖技术走上了一条普及道路,也为更多的用户拍摄精彩照片提供了保证。
  对用户来说,光学防抖可以带来真正的实惠,不仅在长焦拍摄时,这项功能可以显著提高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对于中焦甚至广角拍摄,光学防抖对“生手”也充满了利用价值。因为很多普通用户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会相当用力,导致相机晃动,这时,光学防抖就可能挽救您的作品。无论是采用镜头中补偿透镜移动的方式,还是使用CCD移动的方式,光学防抖都可以降低约3挡快门速度,也就是原来使用200mm等效焦距拍摄时,手持拍摄可以在1/200s以上的快门速度下获得清晰的画面,而使用光学防抖功能后,使用1/30s都有望拍出锐利的画面。同时,高等效感光度的设计也出现在大量机型中,让相机具备了“双重防抖”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西欧V7,这款卡片式大变焦产品利用CCD防抖和防抖DSP(高感光度)两项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三种选择:对下单纯手抖引起的模糊,采用CCD防抖;对于被摄体移动引起的模糊,用防抖DSP提高等效感光度;您也可以选择自动防抖模式,CCD、感光度双管齐下,确保影像清晰。
  
  人脸识别保证人像照片成功率
  
  比光学防抖表现得还要突出的是人脸识别技术,因为毕竟增加光学防抖模块需要提升不小的成本,而人脸识别则貌似不用付出太多代价(特别是硬件方面)。
  在拍摄照片时,人物通常是画面的主体,因此所有的对焦、测光都应该基于人物脸部进行。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数码相机则会自己认出人脸,让曝光、对焦控制目标明确。这一技术能够让相机自动识别画面中是否有人的脸部,并自动将人脸作为拍摄的主体。相机在对焦和曝光控制方面都将针对人脸的状况来调整。这样,拍摄者就可以专注于构图和拍摄时机的把握,不会再被烦琐的操作分散精力。
  2005年的尼康Coolpix 7900和2006年的富士FinePix s6500fd把面部识别技术带到我们面前。就像我们在上个月完成的人脸识别数码相机专题中提到的(find.pcworld.com.cn/22059),2007年成了“人脸识别技术年”,这项技术呈现出强劲的普及势头,除了尼康和富士,包括佳能、索尼、三星、理光、宾得等公司在内的数码相机厂家都推出了具备人脸识别能力的产品。
  从我们的测试看,大部分数码相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具备了出色的实册性,识别速度快、精确度高,可以有效提高包含人像照片的成功率。面对这项技术,走得比较靠前的富士公司的数码相机产品负责人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对于普通消费者,可以说对整个摄影人群来言,都有相当的益处;不懂技术的可以借助它提高成功率,懂技术的也可以用于提高效率;目前富士的绝大部分新品都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富士会继续让摄影向更轻松、影像更漂亮的方向发展。相信不少厂商都有同样的心思,这样,我就有把握给我老妈再次升级数码相机后,她不会再那么频繁地抱怨我了。
  
  喜欢轻巧漂亮造型的用户
  
  对于喜欢轻薄小巧机型的用户,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市场上没有再出现像索尼T7那样“薄如蝉翼”的产品,但超薄机身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让时尚用户的选择空间大大扩展。
  
  超薄——从特例到普及
  如果按照超薄卡片机诞生叫的标准——机身厚度在20mm左右就可以算作超薄,那目前这个类型产品的机型数量甚至会占据整个数码相机市场的主流。不仅是各个厂家的超薄系列,一些偏主流或普及的产品线也具备了纤细的身材。例如,索尼的W系列产品,虽然没有像T系列一样装上潜望镜式镜头,但也只有23mm机身厚度,携带非常方便。
  按照我们的分析,目前数码相机厂家已经不再想方设法去创造超薄的纪录了,因为20mm左右的机身厚度已经可以满足刚户对于轻巧便携的追求,如果进一步“瘦身”,就必须在手感、操作性、电池寿命等方面作出牺牲。如何在薄机身中获得更出色的拍摄效果、提高操作性、增加附加功能就成了厂家的主要思路。
  深化镜头技术革新   如果说以往卡片机的标记就是潜望镜式镜头或滑动镜片式镜头的活,那目前这个类别数码相机使用的镜头技术则是五花八门了。佳能SA透镜、卡两欧陶瓷透镜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透镜的折射率,降低了透镜组的厚度,让普通的伸缩镜筒设计也可以实现超薄机身;柯达独特的双镜头设计则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变焦范围。
  对于关注机身体积的用户而言,换好的消息就是您无需为此而牺牲什么,同样拥有丰富的选择空间。在广角端,一些超薄级列的产品已经装备了28mm镜头,例如本次评测中的三星蓝调L74W,让风光、室内摄影更得心应手。在长焦端,不少典型的超薄机都具备了超过4倍的光学变焦能力,像索尼T100毫不张扬的5倍光学变焦。而采用了比较特殊设计的机型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袋大炮”。这其中又分三类技术,一类是以卡西欧V7和松下TZ1为代表,采用全部或部分潜望镜式镜头设计,将光路比较长的镜头部分横向内置在机身中,实现了超薄大变焦;另一类以理光R4/R5,R6和松下TZ2/TZ3为代表,通过多节镜筒和精巧的光路设计,让复杂的光学变焦镜头压缩到机身中;三是上而提到的,柯达独特的双镜头技术。
  与前几年相比,数码相机的镜头虽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但对已有技术的革新和成熟应用让产品呈现出丰富的特性。
  
  什么才是时尚
  什么是时尚,恐怕潮流人士也很难给出确切的解答,但却是目前数码相机厂商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机型中可以看到各种答案,也正可以满足人们大相径庭的审美观。
  大量女性用户喜欢追求色彩的搭配,不仅是服装、首饰、皮包,就连数码相机也“不能幸免”。因此,大量的时尚款数码相机都具备多种色彩可供选择,各个厂家也从自身的用户调查中发掘出自己的特定色彩,例如佳能神秘的紫色、富士艳丽的粉色、索尼热烈的红色,柯达更是在新发布的Easyshare V803/1003上亮出了金色、灰色、蓝色等特殊机身色彩。不过,用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彩色版本的数码相机产量往往明显小于银色的“大路货”,在卖场上可能加价也难以买到。
  除了色彩,在机身结构上做文章的也越来越多了。就像手机除了直板,也有滑盖、翻盖等等机型一样,三星最新的蓝调系列中,i7采用了旋转液晶屏,以对应不同的操作模式,i70则与索尼G1一样,使用拉开滑盖的机身设计(我们的工程师甚至用多长时间可以发现i70的滑盖开机方式来测试大家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猜想,采用这些创新的结构是否与这两家公司同时经营手机业务有关?
  在卡片数码相机越来越时尚的同时,它们也不再仅仅是女性用户的宠物。从其庞大的销量看,大量男士特在使用时尚卡片机,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人,看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中性的设计和黑色调在当前的数码相机市场上也大行其道,让男同胞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从口袋掏出一款精巧的卡片机。
  
  重视趣味性、关注照片处理的用户
  
  您为什么拍照?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瞬间肯定是第一位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拍摄和浏览照片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让数码相机成为全能选手
  要让这些乐趣轻松地表现出来以前也不太容易。通过后期处理,我们可以调整照片效果,加上相框、标题,甚至能“恶搞”一下,让照片富于幽默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练地操作图像处理软件,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已经失去了处理照片的兴趣和冲动。如果想在拍摄时就得到特殊效果,就需要数码相机帮忙了。
  其实,这类在数码相机中提供图片装饰效果的应用不是刚刚出现。在色调调整方而,很多数码相机很早就提供了黑白、旧照片等模板;而且2003年,爱普生就尝试着在相机中加载漂亮的相框模板,并让用户在拍摄时就可以套用。
  数码相机图像处理引擎的升级和内存的扩展让此类功能得以迅速丰富和普及。在数码相机上,我们可以在拍摄时和拍摄后对图像动些手脚,让它变得趣味十足。以三星的数码相机为例,其菜单中专门设置了一项特殊效果,在这里,您不仅可以调整图像色调、加上个性的画框,还可以设置画面中需要突出的部分,相机自动模糊这个区域外的画而;想在一个画面内合成多个场景,也无需动用后期图像处理软件,相机中提供了多种分隔画面的模板,让我们直接拍出理想的组合画面。
  
  触摸屏来帮忙
  这种相机内的照片处理功能既要有效,又要简洁,因此,如果为用户提供类似触摸屏的直观操作界面最为方便。有趣的是,这个领域喜欢采用触摸屏的索尼和三星,也恰恰是对机内照片处理最感兴趣的两个厂家。索尼公司的数码市口机产品负责人就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要提高数码相机拍摄后的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乐趣和更丰富的应用模式。于是在索尼的N2/T50等数码相机上,用户可以享受自动动手涂鸦的乐趣。涂鸦工具包括各种粗细的线条笔、多种图像印章和灵活调整的橡皮,还有多种常见的色彩可以选择。您可以在拍摄给照片“下毒手”,“耳朵”、“眼镜”、“大舌头”……再加上印章中那些卡通味十足的汗滴、熊迹、皱纹,让拍摄的乐趣更上一层楼。
  当然,除了搞怪功能,很多数码相机内置的图片处理功能也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例如在本次评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卡西欧V7,它提供了独特的“梯形矫正”功能,在我们翻拍一份文件或杂志时,往往因为无祛在正上方拍摄,导致拍到的文件不是正规的方形。这时相机内置的算法会自动分析拍摄的画面,把它矫正为方方正正的图像。
  我们相信,种种丰富的照片处理功能会在便携数码相机上进一步普及发展,让人们不仅享受拍摄的乐趣,也可以轻松地自己调整、加工照片。面对未来越来越多用户拿着闪存卡直接去输出照片的趋势,机内图片处理功能让普通用户无需去学习那些计算机上的图像处理软件了。换句话说,计算机在数码影像应用环节中的地位将受到进一步的挑战。
  希望随时展示自己照片的用户
  
  分享实际上是图像非常重要的一个用途,也是我们拍照片的重要目的之一。现在与过去的区别,就是分享的工具从相册渐渐变成了一些我们乐于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
  要代替随身相册有不少前提条件,必须实现存储、管理、欣赏、共享的完整功能,而数码相机已经成为许多人随身必备的伴侣,离这些特色也越来越近了。索尼刚刚推出的DSC-G1就是个合格的数码相册,我们就不妨借用它来分析。
  您为什么不愿意用数码相机向别人展示照片?是因为数码相机的液晶屏显示效果太差?看看G1你就不会有此抱怨了,它采用的Xtra Fine LCD是我们测试过的显示质量最好的一块数码相机液晶屏,3.5英寸92万像素的液晶屏在回放时有高精度打印照片的效果,显示菜单时,字体细小但轮廓鲜明,可以在一个屏幕上显示非常丰富的信息;其对比度提升了近2倍,可视角度也更大。
  是因为数码相机能永久存放的图片太少吗?用闪存卡做相册 确实会有这种担心,因为每张照片尺寸都不小。实际上用数码相机来展示,图片本身有VGA分辨率就足够了。G1内置了2GB的闪存,在存储拍摄的每张照片同时,都会向内置相册添加一个VGA分辨率的副本,其内存可以存储7500张VGA分辨率照片。
  是因为数码相机中的图片检索困难,无法管理吗?凭借高精度的液晶屏,G1提供30张全屏和100张全屏的索引模式,一组一组地跳跃搜索。同时,G1还可以根据拍摄间隔和数量自动建立相册,用户还可以手工分隔、合并,轻松管理和搜索。在搜索中,G1提供13种标签:收藏、婚礼、生日、聚会、儿童等等,而且允许用户增加新的标签,便于管理检索。除此之外,还有独特的关键字搜索功能,以标签、色彩检测、人脸检测,属性等等为依据,确保我们可以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照片。
  看到这里,您可能也会同意G1是一个理想的电子相册了。确实,其他数码相机在显示精度、管理能力方面与G1相去甚远,而索尼也承认,G1目前只是一个面向特定用户群的产品,不太会大规模普及。但我们认为,G1带来的是未来数码相机应用的一个缩影,融拍摄、存储、管理,分享于一身,让数码相机解决所有的影像问题,而无需再讨论什么电了钱包、随身相册的存在空间问题了。
  
  希望拍照、摄像合一的用户
  
  一些成熟的数码相机用户,有拍摄视频的愿望,但又不愿为此专门购置摄像机。而近些年来,数码相机确实也在摄像方面进步很大。
  2007年,市场上已经有了两款拥有720p高清摄像能力的数码相机,三洋HD2和佳能Powershot TX1。它们应该被称为“跨界机型”,从机身设计和功能设置,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们称为具备拍照能力的闪存卡摄像机。
  以参加这次评测的TX1为例,它拍摄的1280×720分辨率画面(16:9),在30fps的帧速下保持了流畅的播放效果,清晰度是目前标清DV望尘莫及的。它比较出色地融合了拍摄与摄像功能:在DC方面,它拥有主流的性能和功能,包括1/25英寸CCD(总像素720万)、宽广的感光度调节、多种情景拍摄模式;同时,它又具备例了大量的典型DV元素,竖立的持握方式、可旋转液晶屏、10倍变焦镜头。在操作中,它和DV已经没有什么显著区别了。比如,DV具有的跟踪对焦能力,TX1也具备,变换场景时镜头能迅速自动重新寻找焦点。TX1的变焦速度分成两段,当手指轻推变焦杆时,慢速变焦,适合视频拍摄;推到底时,快速变焦,适合拍摄照片时快速切换距离。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数码相机上出现更多专业的摄像功能,最重要的当然是采用高效视频压缩编码技术,提高内存卡利用率,其他,例如录制环绕立体声、机身内置简单的视频编辑系统、变速率拍摄等等,都有望实现。很快,摄像将不只是数码相机的“业余爱好”。
  
  数码单反期待技术革命
  
  您可能发现我们并没有用什么笔墨来介绍今年数码单反领域的技术发展,确实,这个领域虽然成长速度明显高于便携数码相机,但在技术和产品上则有些乏善可陈。
  佳能、尼康、奥林巴斯都按部就班地升级产品,无非是更多功能的集成和更高像素的传感器,索尼在A-100之后则迟迟没有后续动作。惊喜来自于宾得和三星,它们推出的K10D和GX-10几乎要改写中档数码单反的标准:千万像素的APS—C尺寸CCD传感器,CCD影像防抖系统,全面的CCD防尘功能,再加上便捷的操作控制和丰富的拍摄模式,它们的诞生不仅为高要求的K类卡口镜头拥有者们提供了一条光叫的数码化之路,更给那些稳坐钓鱼台的行业“大佬”们敲响了警钟。
  当然,数码单反领域还有我们意料之中的直接取景模式全面应用,始作俑者奥林巴斯推出了更多具备这项功能的产品,佳能的EOS 1D MarkⅢ也可以通过液晶屏完成取景,便于商业摄影师掌握精确的构图和曝光。当然,还有防尘技术的迅速普及,这带给用户真正的实惠。
  还记得我们曾有的讨论吗?直接传感器取景模式已经让单反结构处于一种微妙的地位,是否会诞生取消单反结构,直接取景、可更换镜头的高端数码相机呢?换句话说,是否会有可换镜头版的索尼R1出现呢?不少论坛中都传说R1的第二代产品即将面世,让我们看看索尼是否会走出这划时代的一步。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学中翻译课的教学效果的关注度在逐年的提高,学生能否将已经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内容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的翻译当中成为现今教学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把视角转向了一直不被传统教学认可的直接法教学。将直接法教学引入到翻译课堂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日语翻译课程;直接法教学;教学评价  直接法教学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