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时、教材过渡时、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设置“悬念”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0-01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其实说到底就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巧设质疑问题扣击学生心弦是历史课教学的一大优势。《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者,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撞击他们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的各个要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较强的问题。所设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所设的问题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内容的主干;所设的问题要新颖、生动,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巧设的问题长廊里思考、求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教与学相得益彰,其意融融,何乐而不为?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来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呢?笔者认为: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劫难中的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小试牛刀就取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利益,他们的欲望是否就此满足了呢?其他国家会不会眼红,他们是否也想从中国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来分一杯羹呢?那作为中国人民是否会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了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侯》这一节时,在讲授“九一八事变”后,讲到西安事变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原因何在?②他们发动事变的本意是什么?蒋介石不合作的话,他们又该怎么办呢?③当蒋介石被扣,当时中国的各个派别会采取什么措施,他们的做法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结果?④中国共产党可以采取哪些做法,而最终是怎样解决的,对中国产生了怎樣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
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伟大的开端》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但最终都失败了,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通过问题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论研究》
[2]《现代教育论》
[3]《现代文化名人演讲辞精品评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 设置“悬念”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0-01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其实说到底就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巧设质疑问题扣击学生心弦是历史课教学的一大优势。《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者,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撞击他们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的各个要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较强的问题。所设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所设的问题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内容的主干;所设的问题要新颖、生动,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巧设的问题长廊里思考、求索,寻求问题的答案,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教与学相得益彰,其意融融,何乐而不为?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来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呢?笔者认为: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劫难中的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英国通过小试牛刀就取得意想不到的巨额利益,他们的欲望是否就此满足了呢?其他国家会不会眼红,他们是否也想从中国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来分一杯羹呢?那作为中国人民是否会我为鱼肉,任人宰割了呢?”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如,在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侯》这一节时,在讲授“九一八事变”后,讲到西安事变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原因何在?②他们发动事变的本意是什么?蒋介石不合作的话,他们又该怎么办呢?③当蒋介石被扣,当时中国的各个派别会采取什么措施,他们的做法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结果?④中国共产党可以采取哪些做法,而最终是怎样解决的,对中国产生了怎樣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
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伟大的开端》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但最终都失败了,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通过问题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学习论与新课程学习理论研究》
[2]《现代教育论》
[3]《现代文化名人演讲辞精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