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商报》民生新闻报道,贯穿着“先想到”、“能想到”的理念,发生了看得见、感得到的变化,呈现出亮点多、效果显的特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商报》民生新闻报道,贯穿着“先想到”、“能想到”的理念,发生了看得见、感得到的变化,呈现出亮点多、效果显的特色。
其他文献
古语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又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活中越是艰险之时,越是困难之时,越能折射出人性、人情之美。
张振学先生是一位人品学养极高的学者型画家,他少年时代在秦巴山涧成长,得自然灵动之心性,十四岁被学校保送到陕西省立艺术师范、学习美术。从此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发而不可
随着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传媒领域,各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尤其近年被称为第四、第五媒体的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等电子媒体的迅猛兴起,使传统报业这一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作为纸质媒体之一的地市党报,生存空间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地市党报究竟如何谋求生存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强化地市党报的可读性是关键。 一、强化传播力,在传播速度上下功夫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全面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
1月5日翻开《人民日报》《国际周刊》版,被一则新闻的标题紧紧吸引住了,题为《不看电视报纸.只为避硝烟》,先是感到怪怪的,怎么看不看电视报纸与避战争硝烟有何关系呢?细看内容,才知
北京市市长的名字,在新闻报道中写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一家两家报纸了,简直有点成家常便饭了!北京市长名叫王岐山,怎能错写成“王歧山”呢! 2007年1月1日《中国汽车报》一版,在《奥运电动公交车啥样》一文中写道:“两款奥运电动公交样车在北京市政府院内‘亮相’,并接受了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市长王歧山……等领导的检查。”;3月3日《中国气象报》、1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都有文章错写成“王歧山”。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视产业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而由于在人员、资金、规模、覆盖范围等各方面的劣势,使在电视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基层电视媒介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间文化在快速走向衰亡。传统的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日渐萎缩,现代化正在无情地荡涤着传统民间文化。 基层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民间文化?近几年基层电视媒介为了冲
去年3月31日,陕西电视台二套正在播发的一则社会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新闻场景大致是:伴随着现场记者的导语引领,电视画面呈现出明媚三月,古城西安春意盎然,在一条车流滚滚、人流攘攘的亮丽大街上,盛开的鲜花在百草绿茵的映衬下夺目争艳,有序地摆放在木制花坛上,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自然隔离。整洁的市容环境无不昭示着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携力创建卫生城市的成果,传递和洋溢着城市和谐美的气息。在画面的摇移中一位年过
一个新闻记者的业务功底,不仅表现在捕获新闻线索的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解析、评判和取舍能力上。在筛选稿件过程中能果断放弃同样需要功底——而且是硬功底。 放弃,意味着把辛辛苦苦调查研究得来的素材白白地扔掉。这首先是对记者心理素质、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的挑战。请看下面的两个事例: 例一, 西安晚报社曾接到一位孕妇投诉: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不顾她的反复请求,坚决拒载,并把她拖至五六米之外,使她身体多
一个记者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见证重大事件,并把它记录在册,传播于众,这是记者的天职。我从事新闻工作36年,从西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东部道路艰险的昌都,从南部连绵数千公里的喜马拉雅边境山区到北部无边无际的“无人区”,除了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外,我几乎跑遍了西藏高原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与“苦”打了36年的交道。惟有与“苦”抗争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苦”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尤其是年
一、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新闻传播教育或研究机构 目前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有770个,新闻传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今市属高校再想开创新闻传播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便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阻挠。 专业外某些关键人士对于开创新闻传播教育的阻力甚大,他们惯常的理由还有“新闻与政治相关”——言外之意是新闻学是敏感专业,申报不得。事实上,“新闻与政治相关”不假——这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