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滚,那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渲泄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摇滚歌手,以其振耳欲聋的配器,声嘶力竭的喊叫,销魂挑逗的呻吟,疯狂粗野的扭动,展示着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华。
在摇滚歌手中,很有几位是英年早逝,这些极富才华生命的陨落,都让人感慨不已。
珍尼斯·乔普琳(Janis Joplin)
(1943年—1970年27岁)
——“一个狂野的女人,一个任性的孩子。”
她的父亲这样说过。
乔普琳曾经是一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丝毫不漂亮甚至有点浮肿的小女孩,在发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以后,她迅速地将长久积累的那点自卑和愤怒通过音乐喷吐出来。她的音乐仿佛地狱中燃烧的火焰,炽热却依然能折射黑暗,在声嘶力竭的吼叫中,她把传统的蓝调唱得极为有力,没有柔弱,只有粗糙而美丽的爆发,让听者颤畏于激情过后的廖落,和清醒里的无助。27岁的一天,她在酒吧里喝了两杯伏特加,回到旅馆房间吸食了不少海洛因,随后颓然倒下。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1935年—1977年 42岁)
——“摇滚已经出现了大约5年了,我不能干坐着,然后说它将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也不能给出答案。”
他凭借那丰腴的嘴唇,挑逗的呻吟,疯狂扭动的臀部以及狂野的音乐成为五十年代时髦青年的超级偶像。在此闪亮装扮下人们忘却了他曾是那个害羞、孤独的小镇歌手。尽管他的音乐中那些原始的喘息声在今日的锐舞新人听来不乏可笑和落伍,但当年却硬生生击败了Buddy Holly这样的怪才,或是比他的大鬓角更迷人的情歌圣手Roy Orbison。也许“猫王”的贡献在于,他给“摇滚”下了个最不拐弯抹角的定义:以性的动力去“摇”,以色情的目的去“滚”。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1942年—1970年28岁)
———“如果我看似自由,那是因为我总在奔跑。”
亨德里克斯说过,他希望自己去世后,他的音乐能继续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他的确做到了,这个瘦削的,顶着一脑袋爆炸式卷发的黑人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左撇子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那双手给了为数众多的摇滚英雄们一个顶礼膜拜的坚强理由。世界上许多美妙的声音让亨德里克斯死于吸食毒品过量。
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
(1942年—1969年27岁)
——“跟小孩儿聊天很奇怪。我们将会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当真正的理想主义遇上纯粹的享乐主义时,后者的吸引力显然更强烈一些。例证是:“甲壳虫”作为理想主义者,更乐于演唱一些关于爱情、和平与冥想的歌曲;而The Rolling Stones(滚石)则到处肆无忌惮地赞美性爱、毒品、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事实上他们也总是陷入金钱和野心的漩涡不能自拔。
乐队早期的核心人物——节奏吉他手Brian Jones1969年溺死在自己家的豪华泳池里。同年,在加州阿尔塔蒙特的演唱会上发生的一桩凶杀案给当时铺天盖地的嬉皮集会敲响了丧钟——在“滚石”演唱他们的经典作品《同情魔鬼》时,“地狱天使”的摩托党徒在舞台前痛打并刺死了一名听众。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1943年—1971年28岁)
——“吉姆·莫里森被视觉,被疯狂,被生命的愤怒,被一种艺术的火焰所占有了。”
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的一角,静卧着一个孤独绝望,却永不妥协的灵魂。当“感知的大门开启”后,莫里森开始燃烧生命中的天赋,愤怒、绝望、分裂、纵欲、孤傲、疯狂、边缘、冰冷、自由……他用毁灭性的诗句和阴郁低沉的歌声为真实的世界写着永恒的挽歌。他短暂的生命在烈酒、荒淫、毒品中飞速地挥霍,在令人心悸中展现辉煌。1971年,28岁的“风雨骑士”死于心脏病。
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
(1947年—1975年28岁)
——“写歌的技巧就在于要把它们写得如同初次发生的故事一样。”
像很多著名歌手一样,蒂姆·巴克利也是英年早逝的一朵奇葩。在他的音乐里,你能听出他的脆弱和纯净,忧郁和渴望——这无疑是他短促的生命尽情燃烧后,所绽放出的耀眼光芒。从诱人情怀的“Morning Glory”到粗陋坚硬的“Greet-ings From L·A”,他是个永远在探寻和堕落中实验音乐的男人。1975年,新的专辑正在制作,他却因为吸食吗啡和海洛因过量,陈尸于圣·莫尼卡的一个太平间里。
杰夫·巴克利(Jeff Buckley)
(1966年—1997年31岁)
——“我希望迷醉于那些想法和想法背后的声音,而不是音量。”
作为蒂姆·巴克利的儿子,他注定受到更多的关注,被更多的人所宠爱。然而可怜的杰夫一样死于非命。1997年的夏天,游泳的冲动让他冲向密西西比河爆发出纵身一跃,并消失于河水中央。在他在世时留下的唯一一张专辑《Grace》里,他翻唱了莱昂纳德·科汉(Leonard Cohen)的名作“Hallelujah”,与科汉相比,他的演唱更为平静,像是水面上燃烧的蓝色火焰,缓缓地释放着异样的能量,然后音乐就这样到达你的内心,只留下他的叹息在空中飘荡。
鲍勃·玛利(Bob Marley)
(1945年—1981年36岁)
——“你知道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虽然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我并不属于它。”
1981年5月11日,第三世界的超级明星Bob Marley死于癌症,年仅36岁。全牙买加的人民举国哀悼这位Reggae大师,因为他毕生都在致力将故乡的传统音乐——Reggae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他们的眼中,这个抽着土制烟卷,留着辫子,有着作为力量源泉的虔诚的灵魂的人,简直犹如耶稣再世——用音乐宣扬人权和平等总归可以看作是一种救赎。
他的歌声充满着牙买加海岸的阳光,虽然他粲然的笑容掩盖不了嘴角的沧桑。他把这声音献给了牙买加人的斗争,也献给了全世界。
凯瑟·穆恩(Keith Moon)
(1947年—1978年31岁)
——“有的时候我真的相信,我们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知道什么是摇滚的乐队。”
这帮伦敦街头的飞车党制造了那个时代最喧嚣的声音,在甲壳虫们还热衷演唱小虎队式的甜蜜情歌时,他们的节奏布鲁斯却是粗野而疯狂的,并且热衷于在舞台上肆无忌惮地毁坏乐器。强壮有力的他们在自己的show上发出了音乐史上分贝最高的声音(关于这一点,可以查看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惊人的声音可以分解为四部分:粗暴的吉他、雄性激素过盛的贝司、凶狠的鼓击和震破耳膜的演唱。而那个喜欢踹翻话筒架的鼓手Keith Moon是The Who(谁)中最早验证了“让我在变老前死去”(注:The Who的一句歌词)的成员。
伊恩·柯蒂斯(Lan Cutis)
(1956年—1980年24岁)
———“我是第一个知道Lan死了的人。然后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一样,似乎我们脚下的一座桥被人挪走了。”
1980年5月18日,在准备踏上美国的巡演之途的前夜,Lan Cutis在旅馆的房间里上吊自缢。在他遗留下的字条上写着:我想我应该死去,这样我再也不用面对任何痛苦了”———当时他24岁。
Lan Cutis分裂而自厌,正如他用具有销魂的美感的音乐传达着极其无望的痛苦。人们总会揣测他歌唱时阴冷抑郁的面部表情,机械僵直的肢体动作是否就是纠缠他多年的癫痫症所赐。Lan Cutis是Joy division(快乐部)的眼睛、耳朵和向导,在他死后,乐队的其余三位成员组建了Neworder,并成为英伦80年代最风光的新浪潮乐队之一,但这一切已完全与他无关了。
皮特·德·弗雷蒂塔斯(Pete De Freitas)
(1961年—1989年28岁)
——“我们的许多歌词都是晦涩的,但并不是毫无机智的……是有思想的胡言乱语。”
黑衣、墨镜,苍白消瘦的脸上萦绕着幽暗怪异以至神经质的神色……后朋克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朋克的遗孤,或是哥特乐派的前奏,他们不过是从过激的破坏欲里脱身,通过Joy division在暗中的门户潜往一个内向、自省、黑暗的世界。
Echo And The Bunnymen(免人与回音)曾经翻唱“大门”的“People Are Strange”,在主唱胜似Jim Morrison般阴郁的唱腔中,他们表达了对启蒙人的致敬。1989年,28岁的鼓手Pete de Freitas死于意外车祸。次年,Echo and The Bun-nymen没能逃脱分裂的梦魇。
席德·维雪斯(Sid Vicious)
(1957年—1979年22岁)
——“或许新的一代在厌倦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以后可以听听Sex Pistols的音乐,并且意识到那些歌里有真正的含义。”
Sex Pistols(“性手枪”)是一个让人忌讳,让人诅咒,同时又让人羡慕的名字——尖锐而又猥亵。
他们唯一的一张专辑——《别介意那玩意,这是性手枪》(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有幸成了最令人胆颤心惊的唱片,他们毫不犹豫地用那些最淫秽的词句,来击碎现存的价值观念,强烈、残酷、全无情面——真正的朋克没有不犯上作乱的:“神佑我王/法西斯主义专制把你们变成了傻瓜/她(女王)不是个东西/英国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你们也没有未来。”他们一面等着被警察袭击,在街上受到威胁和围攻,一面像从烟囱里逃出来的卡西莫多一样在舞台上造反。Sid vicious22岁时因杀死女友而被捕,最终在监狱中吸食毒品过量死亡。这大概就是朋克了断自己的标准模式。
在摇滚歌手中,很有几位是英年早逝,这些极富才华生命的陨落,都让人感慨不已。
珍尼斯·乔普琳(Janis Joplin)
(1943年—1970年27岁)
——“一个狂野的女人,一个任性的孩子。”
她的父亲这样说过。
乔普琳曾经是一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丝毫不漂亮甚至有点浮肿的小女孩,在发现自己的音乐天赋以后,她迅速地将长久积累的那点自卑和愤怒通过音乐喷吐出来。她的音乐仿佛地狱中燃烧的火焰,炽热却依然能折射黑暗,在声嘶力竭的吼叫中,她把传统的蓝调唱得极为有力,没有柔弱,只有粗糙而美丽的爆发,让听者颤畏于激情过后的廖落,和清醒里的无助。27岁的一天,她在酒吧里喝了两杯伏特加,回到旅馆房间吸食了不少海洛因,随后颓然倒下。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
(1935年—1977年 42岁)
——“摇滚已经出现了大约5年了,我不能干坐着,然后说它将会继续下去,因为我也不能给出答案。”
他凭借那丰腴的嘴唇,挑逗的呻吟,疯狂扭动的臀部以及狂野的音乐成为五十年代时髦青年的超级偶像。在此闪亮装扮下人们忘却了他曾是那个害羞、孤独的小镇歌手。尽管他的音乐中那些原始的喘息声在今日的锐舞新人听来不乏可笑和落伍,但当年却硬生生击败了Buddy Holly这样的怪才,或是比他的大鬓角更迷人的情歌圣手Roy Orbison。也许“猫王”的贡献在于,他给“摇滚”下了个最不拐弯抹角的定义:以性的动力去“摇”,以色情的目的去“滚”。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1942年—1970年28岁)
———“如果我看似自由,那是因为我总在奔跑。”
亨德里克斯说过,他希望自己去世后,他的音乐能继续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他的确做到了,这个瘦削的,顶着一脑袋爆炸式卷发的黑人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左撇子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那双手给了为数众多的摇滚英雄们一个顶礼膜拜的坚强理由。世界上许多美妙的声音让亨德里克斯死于吸食毒品过量。
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
(1942年—1969年27岁)
——“跟小孩儿聊天很奇怪。我们将会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当真正的理想主义遇上纯粹的享乐主义时,后者的吸引力显然更强烈一些。例证是:“甲壳虫”作为理想主义者,更乐于演唱一些关于爱情、和平与冥想的歌曲;而The Rolling Stones(滚石)则到处肆无忌惮地赞美性爱、毒品、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享乐主义——事实上他们也总是陷入金钱和野心的漩涡不能自拔。
乐队早期的核心人物——节奏吉他手Brian Jones1969年溺死在自己家的豪华泳池里。同年,在加州阿尔塔蒙特的演唱会上发生的一桩凶杀案给当时铺天盖地的嬉皮集会敲响了丧钟——在“滚石”演唱他们的经典作品《同情魔鬼》时,“地狱天使”的摩托党徒在舞台前痛打并刺死了一名听众。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1943年—1971年28岁)
——“吉姆·莫里森被视觉,被疯狂,被生命的愤怒,被一种艺术的火焰所占有了。”
在巴黎的拉雪兹公墓的一角,静卧着一个孤独绝望,却永不妥协的灵魂。当“感知的大门开启”后,莫里森开始燃烧生命中的天赋,愤怒、绝望、分裂、纵欲、孤傲、疯狂、边缘、冰冷、自由……他用毁灭性的诗句和阴郁低沉的歌声为真实的世界写着永恒的挽歌。他短暂的生命在烈酒、荒淫、毒品中飞速地挥霍,在令人心悸中展现辉煌。1971年,28岁的“风雨骑士”死于心脏病。
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
(1947年—1975年28岁)
——“写歌的技巧就在于要把它们写得如同初次发生的故事一样。”
像很多著名歌手一样,蒂姆·巴克利也是英年早逝的一朵奇葩。在他的音乐里,你能听出他的脆弱和纯净,忧郁和渴望——这无疑是他短促的生命尽情燃烧后,所绽放出的耀眼光芒。从诱人情怀的“Morning Glory”到粗陋坚硬的“Greet-ings From L·A”,他是个永远在探寻和堕落中实验音乐的男人。1975年,新的专辑正在制作,他却因为吸食吗啡和海洛因过量,陈尸于圣·莫尼卡的一个太平间里。
杰夫·巴克利(Jeff Buckley)
(1966年—1997年31岁)
——“我希望迷醉于那些想法和想法背后的声音,而不是音量。”
作为蒂姆·巴克利的儿子,他注定受到更多的关注,被更多的人所宠爱。然而可怜的杰夫一样死于非命。1997年的夏天,游泳的冲动让他冲向密西西比河爆发出纵身一跃,并消失于河水中央。在他在世时留下的唯一一张专辑《Grace》里,他翻唱了莱昂纳德·科汉(Leonard Cohen)的名作“Hallelujah”,与科汉相比,他的演唱更为平静,像是水面上燃烧的蓝色火焰,缓缓地释放着异样的能量,然后音乐就这样到达你的内心,只留下他的叹息在空中飘荡。
鲍勃·玛利(Bob Marley)
(1945年—1981年36岁)
——“你知道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虽然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我并不属于它。”
1981年5月11日,第三世界的超级明星Bob Marley死于癌症,年仅36岁。全牙买加的人民举国哀悼这位Reggae大师,因为他毕生都在致力将故乡的传统音乐——Reggae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他们的眼中,这个抽着土制烟卷,留着辫子,有着作为力量源泉的虔诚的灵魂的人,简直犹如耶稣再世——用音乐宣扬人权和平等总归可以看作是一种救赎。
他的歌声充满着牙买加海岸的阳光,虽然他粲然的笑容掩盖不了嘴角的沧桑。他把这声音献给了牙买加人的斗争,也献给了全世界。
凯瑟·穆恩(Keith Moon)
(1947年—1978年31岁)
——“有的时候我真的相信,我们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知道什么是摇滚的乐队。”
这帮伦敦街头的飞车党制造了那个时代最喧嚣的声音,在甲壳虫们还热衷演唱小虎队式的甜蜜情歌时,他们的节奏布鲁斯却是粗野而疯狂的,并且热衷于在舞台上肆无忌惮地毁坏乐器。强壮有力的他们在自己的show上发出了音乐史上分贝最高的声音(关于这一点,可以查看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惊人的声音可以分解为四部分:粗暴的吉他、雄性激素过盛的贝司、凶狠的鼓击和震破耳膜的演唱。而那个喜欢踹翻话筒架的鼓手Keith Moon是The Who(谁)中最早验证了“让我在变老前死去”(注:The Who的一句歌词)的成员。
伊恩·柯蒂斯(Lan Cutis)
(1956年—1980年24岁)
———“我是第一个知道Lan死了的人。然后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一样,似乎我们脚下的一座桥被人挪走了。”
1980年5月18日,在准备踏上美国的巡演之途的前夜,Lan Cutis在旅馆的房间里上吊自缢。在他遗留下的字条上写着:我想我应该死去,这样我再也不用面对任何痛苦了”———当时他24岁。
Lan Cutis分裂而自厌,正如他用具有销魂的美感的音乐传达着极其无望的痛苦。人们总会揣测他歌唱时阴冷抑郁的面部表情,机械僵直的肢体动作是否就是纠缠他多年的癫痫症所赐。Lan Cutis是Joy division(快乐部)的眼睛、耳朵和向导,在他死后,乐队的其余三位成员组建了Neworder,并成为英伦80年代最风光的新浪潮乐队之一,但这一切已完全与他无关了。
皮特·德·弗雷蒂塔斯(Pete De Freitas)
(1961年—1989年28岁)
——“我们的许多歌词都是晦涩的,但并不是毫无机智的……是有思想的胡言乱语。”
黑衣、墨镜,苍白消瘦的脸上萦绕着幽暗怪异以至神经质的神色……后朋克并不能简单地看作朋克的遗孤,或是哥特乐派的前奏,他们不过是从过激的破坏欲里脱身,通过Joy division在暗中的门户潜往一个内向、自省、黑暗的世界。
Echo And The Bunnymen(免人与回音)曾经翻唱“大门”的“People Are Strange”,在主唱胜似Jim Morrison般阴郁的唱腔中,他们表达了对启蒙人的致敬。1989年,28岁的鼓手Pete de Freitas死于意外车祸。次年,Echo and The Bun-nymen没能逃脱分裂的梦魇。
席德·维雪斯(Sid Vicious)
(1957年—1979年22岁)
——“或许新的一代在厌倦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以后可以听听Sex Pistols的音乐,并且意识到那些歌里有真正的含义。”
Sex Pistols(“性手枪”)是一个让人忌讳,让人诅咒,同时又让人羡慕的名字——尖锐而又猥亵。
他们唯一的一张专辑——《别介意那玩意,这是性手枪》(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有幸成了最令人胆颤心惊的唱片,他们毫不犹豫地用那些最淫秽的词句,来击碎现存的价值观念,强烈、残酷、全无情面——真正的朋克没有不犯上作乱的:“神佑我王/法西斯主义专制把你们变成了傻瓜/她(女王)不是个东西/英国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你们也没有未来。”他们一面等着被警察袭击,在街上受到威胁和围攻,一面像从烟囱里逃出来的卡西莫多一样在舞台上造反。Sid vicious22岁时因杀死女友而被捕,最终在监狱中吸食毒品过量死亡。这大概就是朋克了断自己的标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