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攀枝花市为例,提出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1901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资源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采取的是“先矿后城”的方式逐步形成发展而来,例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城市。
1 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和国家的投入,人、才、物等资源过度集中于资源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金融、商业、高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乏力。
(2)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往往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型城市必将经历的产生-发展-中兴-衰落的过程。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就脱离不了产生-发展-中兴-衰落的过程。
(3)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对矿产资源粗放性的开发与加工,大量废气、废水、废渣被排放,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这几乎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通病。
(4)城市空间布局零散。资源型城市一般采取的是“先工作,后生活”的模式沿矿而建,造成城市空间布局零散,城市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或效率低下。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攀枝花市为例,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2 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2.1 构建与城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
攀枝花市是一个资源开发性城市,钢铁、水电、钒钛、化工为四大支柱产业,具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光热和旅游资源,城镇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特征明显。攀枝花城市区域应科学布局,突出与城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提高城市人口、环境、交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功能特征明显的商业、工业、居住、特色农业与旅游四个核心功能区域,根据各区域的核心功能及作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教、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配置,以集约化的方式推动各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商业区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发展积淀,根据攀枝花市现有情况来看,可把炳一区规划为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充分利用现有较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一些老旧居民区进行改造,搬迁现位于这个区域的行政机关,充分释放土地资源,打造以“人民街”为核心,围绕周边区域的攀枝花核心商业功能区域,大力发展商业、金融、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根据自然形成的区域产业发展,可把弄弄坪、瓜子坪、河门口、金江等区域规划为工业区,着力建设与工业区域相配套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根据各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与地理特点,统一规划布局“钒钛工业园区”、“化工工业园区”、“钢铁工业园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将相关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和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可尽可能控制工业污染的区域范围,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攀枝花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攀枝花近5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炳草岗片区,从实际情况出发,规划“炳二区”、“炳三区”、“大渡口”、“仁和”等几个区域为核心居住区,根据各区域的人口容量,科学合理的配套建设交通、水电气、医疗、文教、娱乐等基础设施,提升这几个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米易、盐边土地广袤,旅游资源较丰富,特色农业初具雏形,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把米易、盐边县规划为攀枝花的特色农业与旅游功能区域,以阳光旅游与特色农业为着力点,追求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与特色农业基地。
2.2 以消费为主导,通过市场化途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攀枝花经济的“二元制”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单一,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及矿山开采、冶炼、电力、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产能落后、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国有经济比重很大,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不足。这种“二元制”结构导致了攀枝花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依赖于资源开发与政府投资,因此,尽管这几年攀枝花人均GDP全省第一,但人均收入排名却远远落后于成都等几个城市。攀枝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定要强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倡导集约、绿色、低碳的发
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消费为主导,通过城镇化,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以市场化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消费为主导,市场化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应转向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把投资的重点转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切实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着力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家园。例如,攀枝花市的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都需要政府投资来主导进行。
2.3 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建设包容性城市
攀枝花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水平较高,这是攀枝花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速度和效率,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建设包容性城市,是攀枝花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落地生根”问题,逐步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医疗、低保、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公共保障服务,使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农民工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能持续不断的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从历史与文化来看,包容性与创造性是攀枝花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因此,攀枝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1901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发展,资源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资源型城市往往采取的是“先矿后城”的方式逐步形成发展而来,例如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城市。
1 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性。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过度依赖资源的开发和国家的投入,人、才、物等资源过度集中于资源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金融、商业、高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乏力。
(2)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往往严重依赖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型城市必将经历的产生-发展-中兴-衰落的过程。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就脱离不了产生-发展-中兴-衰落的过程。
(3)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对矿产资源粗放性的开发与加工,大量废气、废水、废渣被排放,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这几乎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通病。
(4)城市空间布局零散。资源型城市一般采取的是“先工作,后生活”的模式沿矿而建,造成城市空间布局零散,城市建设成本不断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或效率低下。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攀枝花市为例,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2 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2.1 构建与城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
攀枝花市是一个资源开发性城市,钢铁、水电、钒钛、化工为四大支柱产业,具有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光热和旅游资源,城镇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特征明显。攀枝花城市区域应科学布局,突出与城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提高城市人口、环境、交通、经济的综合承载能力。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功能特征明显的商业、工业、居住、特色农业与旅游四个核心功能区域,根据各区域的核心功能及作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教、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配置,以集约化的方式推动各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商业区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发展积淀,根据攀枝花市现有情况来看,可把炳一区规划为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充分利用现有较好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对一些老旧居民区进行改造,搬迁现位于这个区域的行政机关,充分释放土地资源,打造以“人民街”为核心,围绕周边区域的攀枝花核心商业功能区域,大力发展商业、金融、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根据自然形成的区域产业发展,可把弄弄坪、瓜子坪、河门口、金江等区域规划为工业区,着力建设与工业区域相配套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根据各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与地理特点,统一规划布局“钒钛工业园区”、“化工工业园区”、“钢铁工业园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将相关企业搬迁至工业园区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基础设施和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可尽可能控制工业污染的区域范围,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攀枝花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攀枝花近5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炳草岗片区,从实际情况出发,规划“炳二区”、“炳三区”、“大渡口”、“仁和”等几个区域为核心居住区,根据各区域的人口容量,科学合理的配套建设交通、水电气、医疗、文教、娱乐等基础设施,提升这几个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米易、盐边土地广袤,旅游资源较丰富,特色农业初具雏形,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把米易、盐边县规划为攀枝花的特色农业与旅游功能区域,以阳光旅游与特色农业为着力点,追求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与特色农业基地。
2.2 以消费为主导,通过市场化途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攀枝花经济的“二元制”结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单一,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及矿山开采、冶炼、电力、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产能落后、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与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国有经济比重很大,占据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不足。这种“二元制”结构导致了攀枝花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依赖于资源开发与政府投资,因此,尽管这几年攀枝花人均GDP全省第一,但人均收入排名却远远落后于成都等几个城市。攀枝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定要强调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倡导集约、绿色、低碳的发
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以消费为主导,通过城镇化,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以市场化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消费为主导,市场化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资应转向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把投资的重点转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领域,切实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着力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家园。例如,攀枝花市的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城市污水处理等项目,都需要政府投资来主导进行。
2.3 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建设包容性城市
攀枝花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水平较高,这是攀枝花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速度和效率,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建设包容性城市,是攀枝花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落地生根”问题,逐步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医疗、低保、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公共保障服务,使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农民工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能持续不断的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从历史与文化来看,包容性与创造性是攀枝花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因此,攀枝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